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2017-02-04张桂峰
张桂峰
(海阳市园林管理处,山东 海阳 265100)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张桂峰
(海阳市园林管理处,山东 海阳 265100)
分析了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现状和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1.1 与生态环境理念相结合
我国更注重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强调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着力发挥园林生态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城市园林生态景观规划正向着科学规划、综合布局、全面协调的方向发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正逐步与城市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等要素整合化发展。
1.2 景观规划理念逐步完善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强调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从长远城市规划的角度着眼,切实满足城市未来生态发展趋势,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具有前瞻性。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还必须挖掘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着重体现历史文化风情,实现延续地域文化脉络的作用,能够做到就地取材,把地方文化元素与传统融入到设计中。
1.3 突出园林景观实用价值
目前,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考虑园林在城市中的实用价值,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城市的地貌和气候特点科学打造园林景观,从城市的功能布局、地域绿地面积实际需求以及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等多个角度,提升园林景观的丰富性与实用性,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各个方面建设的影响力,形成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独性。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还注重降低成本,强调从实用性出发,多层次的综合布局园林景观植物,尽可能降低园林景观的维护与使用成本。
2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具体问题表现
现代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功能,但是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还不能满足园林设计需求。首先,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单调,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的层次感与艺术性较低,园林景观设计主要考虑生态功能,没能全面提高观赏性。其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个性不突出,没能在城市统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创新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导致园林景观缺乏文化魅力与吸引力。最后,现代园林景观的区域功能不明确,没能切实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尤其在植物的配置上还与地域环境需求不相符,没能发挥出园林景观在空间调节中的实际作用。
2.2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原因
园林景观设计与园林工程实践有较大差距,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不相符,没能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论证体系,没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主体没能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特别是城市大型综合园林景观设计,既没有充分考虑地域发展需求,也没能结合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设计。还有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技巧不足,园林景观软景与硬景搭配不当,过多的硬景设计限制了园林景观的发展,没能给园林景观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另外,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技术不符,现有施工条件达不到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导致园林景观设计的呈现效果相对较差。
3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3.1 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元素
现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围绕着现代园林文化进行设计,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关怀,能够承载地域文化,突出园林的文化性与审美性功能。特别是在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当下,园林景观与旅游产业结合,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时尚产业的重要载体。园林景观的设计力求以人的需求为主,要求反映出人文、科学、自然的协调特征。以人为本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正在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例如,海阳市以打造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为目标,着力推出了“仙境海阳”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海阳市南山公园以海阳民间艺术为主题,构造多个有民间艺人形象的园林景观群,实现了文化与园林的有机结合。
3.2 多学科高度综合设计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园艺学、美学等园林设计基础学科的应用,更是集合了现代工程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综合性设计工作。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用敏感的设计思维,有效综合各种园林设计元素,实现园林景观与城市文化、生态与社会的完美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逐步协调各种资源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例如,海阳市海滩浴场园林景观规划以松林为主题,既发挥出松林绿色屏障作用,同时又打造了海阳城市的形象品味,形成了“松林看海”的美好意境。
4 结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正向着综合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全面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并且突出园林艺术特色,形成独特的影响力。
1 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2 赵伟涛.毕晓伟,侯阳.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向性分析[J].理论界,2012(5)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