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职业认同思考
2017-02-04张瑶
张瑶
[摘 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时代变革的历史必然、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本文从辅导员职业认同入手,对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背景下,其对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意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职业认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66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学生受到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蚀与动摇。与此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一些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呈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一支专业的高素质辅导员,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进行正确的引导。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那么组织建设一支职业的、专业的,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辅导员队伍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职业”的解释为: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根据对职业的定义和内涵,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促使辅导员满足职业要求的过程,包括制定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和要求;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和机制。而根据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那么辅导员这个职业理应为“高等教育教师”类职业类别。
专业化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因此,辅导员专业化是以职业化为前提,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之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工作,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包括个体的专业化和整个队伍的专业化。
从以上两个概念中,人们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时代变革的历史必然、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应运着这样的需求,2014年3月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政策,将加速这项工作的进程。
2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现状
回望、分析《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政策出台以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权责及开展情况。
用这样几句话可以生动形象地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诠释:“辅导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确实,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常常扮演了“全职保姆”的角色。很多时候,辅导员因大量事务性的工作耗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真正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无法做到岗位的专业化,加之目前社会大众对辅导员的认识仍有较严重的偏差,辅导员的待遇、发展前途不甚乐观,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和整体素质偏低。
透过这个现象,人们认真思索之后不难发现,对于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围绕着“辅导员自身”这个主体和“外部环境”这个客观因素。在这里,作为众多辅导员中的普通一名,笔者主要就“辅导员自身”这个主体进行一些个人的探究与分析。
首先,提出一个概念: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那么,什么是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呢?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辅导员对自身、对辅导员这份工作认知程度的标志。只有建立了职业认同感,辅导员才能建立信心,才能发现自己生命、工作的意义和目标,实现辅导员这份职业的职责和使命。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仅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更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3 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的原因
3.1 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内容难以量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虽然归属为“高等教育教师”类职业,但是因受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不明确的影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师上好课做好科研不同,工作的成效难以量化,且主观评价的内容较多。而耗去辅导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务性工作却易量化,从而在无形中削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位置,让本来是“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变成“高级全职保姆”。
3.2 辅导员工作成效难突显,负面结果成瓶颈
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不像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进行一项课题的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成果展示出来。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或者体系工作中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会在学生已经毕业两三年之后成效才会有所体现。同时,在学生工作中,任何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会使平时风平浪静的校园一下沸腾备受关注,在平时大家不会觉察到辅导员做了多少维稳工作,但是当意外发生时却会首先追查辅导员的责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3.3 辅导员岗位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过程长、成效难量化、职责不明等原因,导致各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履职考核时存在一定的偏颇,虽然知道存在问题,但是没有统一的符合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加之,对承担着繁杂工作的辅导员,在相应的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奖励方面的力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对于从事多年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也大大影响了职业的认同感。
3.4 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有待补充完善
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是一支特殊的群体,工作介于党政与教师队伍之间,给予辅导员的定位也是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加之,在许多高校选聘辅导员的时候有要求相关专业背景。正是这样,导致一大批辅导员在工作五到六年之后,对个人前途感到担忧,缺少对辅导员工作的长远考虑,更谈不上自身生涯规划。调查中发现,有试图向行政方向靠拢的,也有想从事专业教学的,还有彷徨在各种选择岔路口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向定位,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大幅下降。
4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对职业认同的促进意义
正如前面分析的,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弊端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较低。究其原因,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后,人们可以看到造成辅导员这个主体的职业认同感低的根源就在于外部的环境。
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恰恰就这些外在的问题给予强有力的回应和解决。正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言: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这一政策的出台,将会从本质上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促进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4.1 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辅导员职业化从根本上给予辅导员这份工作一个正确的社会认同标尺,不仅对于辅导员自身,包括其他部门的教育教学人员、受教育的学生以及社会大众,都将对辅导员这个职业重新认识,重新树立对它的价值评估、存在意义和社会地位的正确观念。
4.2 完善机制,加强培养
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将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有机结合,同时鼓励辅导员参加挂职锻炼和校外、国外的学习考察等,进而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为职业化、专业化储备力量。
4.3 职称倾斜,激励保障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等级对应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结合标准中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相应规定,各个高校在对从事一定年限的辅导员进行职称评定时,可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辅导员职称的评定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首先努力做到实现双线晋升中的一线。
4.4 学科建设,合理分流
正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级辅导员的要求,当达到高级水平时,人们的辅导员已可以称之为这方面的专家了。而这正是辅导员“专业化”向“专家化”发展的一个体现。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加强,从事多年以后的专职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分流:转思政类任课教师、补充到业务教师队伍、职务晋升、读博深造,等等。
“辅导员”从“非职业化”向职业化过渡、由职业化提升为专业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领导的重视、人们观念的转变、相应体制的完善。通过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是一项值得人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爱峰,姚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肖静.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高春鸿.关于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5).
[4]马素红,惠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5]马小红.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