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信息化的策略探究
2017-02-04张晓丽贾俊刚信朝霞
张晓丽+贾俊刚+信朝霞
摘 要: 党建信息化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顺应信息化主流趋势的必然选择,基于对当前高校党建信息化组织规划、技术手段运用和运维监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要转变意识、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拓展党建工作空间,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效能的策略。
关键词:党建信息化 规划 资源 效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182-02
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就积极进行党建信息化的部署和探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作出了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科技发展潮流,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来完善自我。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否沿着科学、规范、高效、先进的轨道前进,工作效能高低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推进高校党建的信息化,对于激发高校党组织内部活力、提高党的工作效率、增进党群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党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党建信息化是政党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促进政党生存与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
1.使高校党建工作更加便捷
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省时省力等特点,这些优势利于打破传统传播方式所具有的速度局限、地域限制与受众局限,利于克服传统的会议、文件传达、电话通知等工作方式所具有的速度慢、范围窄、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与覆盖面;同时电子党务、网络党建、网上支部、手机微信等信息平台成为党的建设的新工作平台,进一步的拓展了党建空间、丰富了党建形式与手段。
2.使高校党建工作更加开放
网络社区、微信群、手机报等的广泛运用,不仅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等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发挥广大党员与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加强党的建设,克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被动式的党建工作局面;也有助于扩大党内参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充分依靠广大党员群众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建信息化工作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当前党建信息化工作还有许多不如意之处,反映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1.党建信息化规划、组织不够
高校是一个自身运行复杂的社会子系统,学校与学院、行政与学术、部门与学院、教师与学生等关系错综复杂,使得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较为复杂。从目前各个高校的建设进程看,学校层面对大学的信息化建设都有规划,但就高校党建信息化来讲,基本缺乏统一的规划,鲜有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能够恰当的处理各级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各自为战的现象普遍存在。
2.重于建立、轻于建设
以高校党建网站为例,各个高校基本都具有自身的党建网站系统,从部分高校党建网站反馈的信息来看,存在网站模块单一、内容陈旧;转发别人的内容多、自我建设的内容少;信息单向传递的多、双向互动交流的少等问题。此外,还有极个别的网站基本没有信息更新,属于典型的“僵尸”网站。还有就是校院两级、部门之间的党建网站缺乏有机联系,基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宏观上统一的部署,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
3.技术相对落后、手段相对陈旧
党建信息化水平基本还停留在 Web 2.0、甚至 Web 1.0 时代。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建立党建网页与网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布工作信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张贴宣传教育材料、推行党务公开;利用网络媒体如远程教育网络等加强党员教育学习等;缺乏用户展示、交互空间,在利用网络加强干部与群众互动、党员与群众沟通等方面比较有限。在互联网即时化时代,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统一体等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显著特征,如何深化高校党建的信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
4.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实际运行中也难以形成总体的建设管理办法,监管基本都是部门单位的自我监管。同时,高校建设的党建信息系统普遍是通过外购或校内信息技术部门研发软件,再交由党务工作人员使用。党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中遇到问题需通过信息应用技术应用人员解决,若不能及时沟通或存在不配合等问题,均会影响网站的使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党建信息化的进程和成效,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快速深入推进。
三、高校党建信息化的策略
针对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转变意识、科学规划、有效组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优势,拓展党建工作空间,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效能。
1.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转变思维,实现信息网络发展和高校党建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党建信息化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在“互联网+党建”时代,高校不仅要有统一的超级党建网络来推进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而且要顺应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实现信息网络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深度融合,要转变党建思维、党建观念,创新党建模式与党建方式,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开放”。这要求学校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务干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从“控制思维”“封闭思维”转向建设思维、民主思维、开放思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扩大政治参与度、克服党内行政化与官僚化倾向;实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充分依靠发动广大党员来推进党的建设。
2.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整合资源,实现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科学规划、统一建设
利用高校已有的党建信息化平台,系统整合全校党建资源,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将学校、二级学院、机关部门党建信息化平台建成互联共享的党建站群系统,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联动互补的工作体制,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互动性和功能性强的党建信息化工作体系。这要求学校将党建信息化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党建信息化。学校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管理等工作。各学院、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分工、分步实施、统一归口”的原则, 构建学校总体支持系统。在党建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分批次、分功能逐步完善、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3.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利用高校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打造党建工作的新平台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党建信息化先后经历了推行电子党务、建立党建网站、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当前高校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站、移动网络、视频多媒体等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立体互动的党建网络统一体。 新的平台综合应用多种信息手段,通过网络党建的多终端(电脑网页、手机app等),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完美结合,打破传统党建工作的时空局限性,提高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工作效率;新的平台注重党员之间、党群之间的交互性,利于党的民主建设和自我完善,同时,大数据背景支持下的统计分析、个性定制等功能的发挥,促进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4.加强监督,提高党务工作者信息素养水平,实现信息化党建工作的有效管理
实现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规划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选派、网络设备添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首先完成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制定党建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督查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执行力,实现党建工作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建信息化专业管理队伍,并培养、锻炼具有独立处理党务和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研发能力的党建工作人员,保障信息化党建持续发展,这是做好信息化党建工作的保证。
结语
高校党建信息化平台担负着以先进的理论凝聚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高效的平台培养师生党员先进性和增强正能量的重任。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强党建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性。党建工作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多元化的主题党建教育活动,丰富了高校党建内容与工作载体,有力地提升了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益澄,朱建良.高校基层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应用体系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5):34-37
[2]赵志良, 李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信息网络化效能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131-132
[3]王珊珊,张君,黄思绮, 赵汉祥. 广东省高校党建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1(15):116-117
[4]王宁,张勇.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发展研究[J].时代教育.2015(6):116-117
[5]张亚勇.以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学习论坛.2015(3):23-26
作者简介:张晓丽,女,(1963.1-),副研究员,陕西礼泉,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电子政务管理和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