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2-04冯丽琴
冯丽琴
[摘 要]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各个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不同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学习,相互交流,研究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39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因此各大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 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现状和弊端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
由于受地方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有的已经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也较高,但有些中学由于要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名义上是开设有计算机课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他的重点课程直接就占用了计算机的上课时间,因此这部分学生很少接触电脑,计算机基础较差。而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统一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照顾到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1.2 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已成为高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有不同的认识,而高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也忽略了各个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教材的案例要求进行逐条讲解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单一工具的操作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觉得太简单,而且也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将其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后期还要学习各种编程类的语言、软件开发,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面要拓宽,而且要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前沿动态。
1.3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测评还要以考试为主,这种单一的测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自学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有的只求只要考试过了就万事大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实践创新能力较差,这些很难达到应用型高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达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选择合理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项目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分组法与鼓励创新法等。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拓展计算机理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应偏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够用为原则,淡化理论。
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贴近专业特点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在讲Excel公式及函数时,可以将案例设置为员工月末工资的结算及某企业的资金核算问题来进行讲解,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适当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
2.2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兴起的微课、MOOC以及互联网上很多的免费学习视频,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助教互动平台,将传统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改为线上加线下的模式。例如:以教研室为单位,给每个教师分派一个知识点,并将其录制成微课形式,存入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作为学校的共享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可以在课后根据知识点选择微课学习,并建立微信学习交流群,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很好地互动交流,互相答疑解难。另外,还要不断地对网络资源库进行及时更新。
2.3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变
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以及市场就业导向的需求来选择。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一定要将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讲,同样也要不断地学习,删除过时的旧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应该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时,例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计算机总课时是48学时,可以设置32学时的面授课程,16学时的网络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每周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进行登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不同的内容。
2.4 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
传统教学考核评价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作为计算机基础这种实践操作课程,这种评价体系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应改变这种传统考核方式为分阶段考核。如第一、二章的内容偏理论,在这部分知识内容学习完后,就可以安排测试。第三、四、五章这部分实操内容,可以分别安排测试,对于Word操作这块内容来说,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一篇论文,并将论文的格式排版、页面设置、目录格式等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排版,学生完成后提交给老师,并计入成绩。对于Excel的考核同样可以设置综合性的实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将完成后的作品提交给老师。对于PPT的考核可以分小组进行,给每个小组分派不同的任务,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要求来设计各组的PPT,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完成后,组织教师作评委,各组选代表进行PPT作品的演示讲解,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 结 语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各个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学习,相互交流,研究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车鹏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通信,2014(10).
[2]马东梅.关于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3]陶校锋.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3(6).
[4]马建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以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
[5]杨永强,赖锴.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河南科技,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