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思维,走出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困惑
2017-02-04侯雪华
侯雪华
摘 要:阅读理解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到了初中的语文学习阶段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比较大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阅读理解,是事半功倍的事。其实掌握阅读理解并不容易,所以作为老师,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阅读理解;困惑
在考试中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家长会,我们在分析试卷、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的时候,往往能看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困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很着急,那么,怎么解决它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做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阅读是基础,阅读理解是通过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目前在我看来,存在的问题: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都很被动,不愿意去主动学习,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完成。其次,学生没有完全抓住课堂,比如文言文,一定要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并及时理解领会。再者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不爱动脑。最后是学生练习阅读理解方面的习题少,实践经验少。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它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放开思维,找出阅读理解的困惑。
思考在于勤。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阅读时就是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转化。英国诗人柯勒律论把读者分为四种:首先比喻成计时的沙漏,倒进去多少,就漏出来多少,到最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其次就比喻成海绵,随时都能吸收,挤压它,流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么多,而且还会脏些;第三种被比喻成布袋可以漏豆浆的那种,流出来的是豆浆,豆渣会被留下来的;最后一种好似矿工挖宝石那种,挖出来的矿渣都不要,只留下纯净的宝石。这同样是告诉我们,阅读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用心用尽全力,争取“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因此,我们要勤于思考。
思路能理清理解。阅读完后,对于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能搞清楚,并且每阅读一段就想一想,思考思考,把道理弄懂,如果读完全文,再上下串一串整体看看,思考一下,找出各段之间的关系,对于整节、整章、整篇文章,就慢慢悟出来了,在以后的阅读中也可以借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显然阅读是离不开思考的,且行阅读,且行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能准确表达。在阅读中要理解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不完整、错误或是要补充的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加以填充;另一种是由于自己的知识量储备还不够,所以总会遇到不懂的问题。中学阶段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你会发现第一种问题会渐渐增多,而第二种问题就会减少一些。问题一旦发现,再去阅读相关书籍,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收获必然会大,这样就会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要想检验阅读效果可以运用回忆来提高。阅读过后最好能整理一下,理解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在笔记本上,不理解的也罗列注明,对于日后都可参考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阅读笔记要记好。马克思曾在笔记的封面上注明写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给笔记编上序号,加上标题也是有的……编页码是每本笔记上都有的,为了方便以后查阅,目录和内容提要是很多笔记都有的。黑格尔在读书学习中,学习习惯比较独特,把所有已经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分别放到贴有标签的各自的文件夹里,以后随时可以拿到需要的资料。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中学阶段是黄金时段,把握住了它就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所以学生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时代脉搏,在这一时段及时吸取营养,多读点书,多给自己增加点阅历,才能茁壮成长,不辜负父母、老师、时间和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宝群.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困惑[J].中华少年,2012(9).
[2]王修通.浅谈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