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人物画中的高古之意探究
2017-02-04胡琼
胡琼
摘 要: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的人物画造型奇骇、风格独特、气息古雅,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
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一般性特点,进而探讨“高古奇骇”“僻古争奇”的高古特点,通过对陈洪绶“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轴画“高古奇骇”风格的形成与世俗版画创作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体现出在陈洪绶时学古人、追逾近人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生活背景,对其人物画“高古之意”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高古
陈洪绶,明末人物画家、版画家。自小就满怀报国之心,却在功名上屡试不中,无奈中放意于书画,成为职业画家。47岁时,清兵入关,明王朝灭亡,他自惭形秽未能为国尽忠,改号“悔迟”。这些心理背景的陡然变化,直接导致了陈洪绶性格的深层郁结着一组组深刻的冲突与矛盾。这些都不自觉地在他的人物造型、构图位置以及用笔用线等方面流露出来,构成了他特有的一种“奇崛僻诞、高古奇骇、立拔气磊、伟岸巧构”的风格图像。
一、陈洪绶人物画的一般性特点
陈洪绶自幼天赋画艺,少年时就从武林派的蓝瑛学习,14岁时“悬其画市中”就能“立致金钱”,可见其学画过程从一开始就天资高颖。陈洪绶的人物画特色大致可概括为造型的高古、线描的精湛及设色的静谧。这些一般性特点的形成,是与他上承晋唐古意、对五代贯休、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等的大量临摹学习有关;是与他对石刻画像和内府宝藏名画的摹习有关;是与他借鉴同时代吴彬的夸张变形、丁云鹏的古雅宁谧,同时汲取民间壁画、版画的装饰意趣,紧密而不可分的。
陈洪绶的人物画取材广泛,有古代圣贤,有文人雅士,有仕女,也有与他同时代人物的肖像。其人物画大多工笔设色,用线造型、形象多为大头小身体的“伟岸躯干”,面部表情多平淡木然,呈一种怪诞的相貌,不合比例,却长于高度的提炼和概括,重视形体的夸张变形处理,将神情传达的深涵意蕴积淀于平淡、高古、静穆的描绘之中,给人一种高古奇骇、襟怀高旷、静穆宏深的感悟。
明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高古奇骇”是陈洪绶艺术风格的灵魂。那么何谓“高古”?“高古”对于陈洪绶绘画图式的形成、演变、确定又有何影响?
二、陈洪绶人物画中的高古之意
“高古”就其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襟怀。学古和释古,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是对丰厚传统文化的追踪、阐释和重建,是在追求蕴藏在绘画表层底下的一种文化意味。陈洪绶所追求和实现的“高古”,从“古意”的角度讲表现为静穆、宏深、高旷的气息气象;从“古法”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严谨、资神、奇秀。陈洪绶对“古”的理解和学习,不是像明清时一般画家所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或浅尝辄止的心理,而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意识的再造倾向,这可从他早年学习李公麟画时不是一味求似、求像,而是从“易圆以方、易整以散”“数变其法”看出来。他在晚年时,对当时绘画流弊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也是对“古意”的全面、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种“高古”绘画特点的最终形成,是与陈洪绶耿直忧愤的一生,与他时学古人、追逾近人、取象民间的艺术成长氛围是紧密而不可分的。
“古意”是一种静止的存在,而对其的理解则带有陈洪绶明显的个人和时代色彩。陈洪绶把对“古意”的理解和对古人的学习,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独特艺术创造中。试举例如下:
陈洪绶从东晋顾恺之那里汲取了高古游丝描及其气韵,但他通过夸大动态的幅度,使线条遵循动态的大势,增加了节奏感和飘逸感。如:陈洪绶《人物图》轴。
陈洪绶从唐阎立本、周肪那里学习人物造型技巧,但使造型往矮处、横处发展,在轮廓线内留出一定的空白,使人物影象突出饱满、富于张力。
取五代贯休《十六罗汉》人物头、手的勾线和质感表现方法,对其中表现人物冥思的古拙神秘状态的方法加以发挥,用以表现文人高士的精神状态。
还从宋代李公麟那里汲取了线条和结构,用以表现严谨厚重的质感,这可说是“取宋之板”变为“厚重”。
纵观陈洪绶中晚年的绘画作品,无不洋溢着一种奇气、古气。方熏在《山静居论画》中有云:“陈章候、崔子忠皆出群手笔,落墨赋色,精意毫发,僻古争奇,各出幽思。”“僻古争奇”四字道出了陈洪绶画风总体的风格特征。从整体来看陈洪绶的人物画风格,早期线条以圆线为主,圆中有方,线条转折处有方的感觉,人物造型严谨中见拘谨。中年风格则表现为用线方折劲健,多用方折之笔,随意斩错,刚劲挺健,充满勃勃之气。人物造型强调郁结的转体之势,并注重人物神态精妙之处的刻画。晚年陈洪绶的风格走向圆润圆融的用笔,如春蚕吐丝、游云流水、随意天成,人物造型也随意变形,服从于感觉,整个感觉建立在高古之意韵的基础上。
三、陈洪绶“高古之意”
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反映
陈洪绶人物画中的“高古之意”,不仅仅体现在其卷轴画中,在他的大量世俗版画创作中也有着突出的反映。陈洪绶在少年时代,画了以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人物为题材的大量的《水浒叶子》《酒牌叶子》。他在去世前还作了《博古叶子》48幅,可见他对人物木刻版画的挚爱贯穿其终生。这些由木匠刻成的木版画作品,与陈洪绶人物卷轴画风格的形成演变相辅相成,彼此渗透。
陈洪绶的人物画造型特点非常明显,可说与对民间版画、年画的借鉴有着莫大的关系。如造型的夸张变形、头大身短、身体大幅度的转折带有扭动之感,以及人物头部、脸部的钟形状等,都可以在民间木刻版画中找到关联的痕迹。
民间版画多数应用夸张而压缩的方式,将人物做适度变形而压进一定的幅面,以造成撑满和装饰的视觉效果。因此人物造型一般比较肥短,强调动作和身体的转折,衣褶也服从变形的需要,在严整中体现装饰感。如陈洪绶《人物图》轴,两老者,一戴笠曳杖,一簪花提壶携书,造型皆肥短,头部较大,身体长度只有约四个头长,形体稳重敦实,这些特点与民间版画都有相近之处。陈洪绶晚年这种变形特点愈加强化,如53岁所作的《归去来图》卷,人物造型头大身短,形体转折度较大,动作富于戏剧性,总的看上去风格化很强。陈洪绶的这类画已达到故意夸张、比例严重失调的程度,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独特感受。
总的来说,陈洪绶的人物版画插图,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古雅精朴。虽然陈洪绶的木刻版画,面向民间世俗,但也具有一定的文人画的意味;而其卷轴人物画虽然更多地面向文人雅士,但亦含有画家在木刻艺术创作中所积累的经验。陈洪绶晚年人物画图像,除了在造型手法上深受民间艺术影响外,其无所顾忌、率意任性、表现对象为我意服务的创作心理,也对其画面高古氛围的最终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陈洪绶人物画的一般性特点的介绍,通过对其人物画中古器物的考察,追踪了其“高古之意”的渊源与特点。我们承认和欣赏陈洪绶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的“深得古法”“取法于古”“刻意追古”。可以说,陈洪绶有着一种慕古追古的情结,这种情结同时也是当时时代风气的趋向,市场反映着社会的需要;但陈洪绶重视“古”的精神内涵,将“古”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和文化意象,追寻和重构“古”的文化精神厚度,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图像特点。
参考文献:
[1]裘沙.陈洪绶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翁万戈.陈洪绶:中卷·彩图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君陶.历代名家画人物:陈洪绶·任伯年[M].杭州:杭州西泠印社,1999.
[5]黄涌泉.陈洪绶[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中国绘画全集·明[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0.
[7]陈洪绶书画集[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