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派的黑白之间

2017-02-04姜整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睡莲印象派

姜整洁

摘 要:1899年的夏天,已经59岁的克劳德?莫奈开始了他的“睡莲”连作。这位“阳光的追崇者”,他打破了褐色调子的固定模式,不再依靠平滑的大块面过渡黑白明暗来表现事物的关系,而是平滑地腐蚀人、物的边际,把他们融化成灰尘,变成一小点一小点的色彩。他甚至无视当时流行的肖像题材和历史题材,转而去描绘现实中最自然的场景,以其细腻的情感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独特而新颖的水光一色的世界——《睡莲》。

关键词:印象派;莫奈;睡莲;明暗关系

一、浅述“黑”与“白”在文中的概念

本文所讨论的“黑与白”并不是指——在绘画中所使用煤黑和象牙白等纯粹的黑色和白色这一类没有添加任何其他颜色成分的色彩倾向,而是指在莫奈画家的作品——《睡莲》系列中,其整体画面的黑白灰色调的“黑”和“白”。在素描学习中,我们把物体在一定光线下的光影关系分为高光、亮灰、明暗交界线、暗灰、反光五个调子,简单称为“黑白灰”关系。印象派画家莫奈打破了传统的使用大面积的整块黑白灰的过渡来表现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更为真实的贴近自然的印象世界。而在此,笔者则是通过明暗色调的角度来探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组图所描绘的印象世界。

二、莫奈在《睡莲》系列的色调

他的眼睛一直都在追随色彩,他的脚步总是奔向阳光,一笔笔鲜艳的笔触呈现在画布上,向我们展现了阳光中的印象派。在他的画面中,睡莲、莲叶、水、天空之间的颜色相互影响,绚烂多姿,一改传统褐色调的束缚,转而使用高明度的颜色,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印象风景。1890年,一个特殊的年份,莫奈在吉维尼修建的水上花园正是他进行《睡莲》创作的地方,那里还有着老画家所钟爱的植物、阳光和水。而就在1899年的夏天,莫奈画家又开始连续观察创作不同时间光影下的睡莲,即便在那之后曾因白内障面临失明,他却在手术过后恢复部分视力后,毅然决然地再次拿起画笔描绘睡莲,直到他去世为止。由此可见,《睡莲》是莫奈对其“印象”人生最终的诠释,也是他生命后期开出的奇葩。

(一)《睡莲》中“白”的运用

正如莫奈被称为“水中的拉斐尔”一般,《睡莲》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情感因素,他用《睡莲》向我们展示了在阳光中水与睡莲的极度自然的魅力,用深沉和温柔占据我们的心。他对神秘的阳光的好奇心驱使他几十年来似乎都在重复做着同一件枯燥的事,那就是对同一个事物的描绘,比如“塞纳河”“富翁大教堂”,再比如“干草堆”,又比如“睡莲”。是否这些单一的绘画对象真的枯燥呢?我相信但凡有幸欣赏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会被画面中简单而不平淡的世界所震撼。《睡莲》的笔触是自由而奔放的,色彩在阳光下,“黑”与“白”的交错之间,水与光自成一个印象的世界。相较于同是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两位都是倾向于用小的笔触来描绘眼中事物的画家,而梵高在其画面中对于“白”的运用可谓是简单粗暴了。与莫奈不同的是,在其为数不多的与水有关的作品中,他对水的亮色部分都是用明度较高的黄灰色来表现,以其标志性的顺势而走的排列的短线来表现水纹,仿佛画布上的水已不是水,河也不是河,倒影也不是倒影,都只是他脑袋里的一个印象,只为表达自己此刻的情绪的存在。

莫奈以亲身体验和观察作为依据来记录光影明暗的变化,散涂的笔触冷暖交替,给画面上最暗的阴影区也带来丰富的色彩。莫奈并不按照人们的习惯去描绘物体,他希望表现的是在阳光的笼罩下更接近自然的大自然。也许正是莫奈对阳光的极度追崇,他的“睡莲”在阳光之下就是一首“黑与白”的交响。若定要以素描关系来寻求画面中的“白”,那却是极少的。《睡莲》中的白主要是那些或白色、或黄色、或粉红色的睡莲,画家运用大胆粗糙快捷的笔触,用厚重的颜料直接点缀于或绿、或蓝、或紫的叶群交错之间,煞是可爱。总的来说,《睡莲》组图的画面多以一汪“黑”水来包裹住叶团。浅色的莲叶随意地摊在水面,丰富多彩却不失和谐的笔触以一个个圆弧的线形在浅色的叶面上勾勒出一圈圈的圆晕,以一种近似的“线”与深浅色相不一的色彩自然地表现出在阳光照耀下叶面的烟雾光圈。而为了表现出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的颤动,莫奈改用纯色灵动的浅浅的紫灰色或蓝灰色的小点和短线,穿插于莲与水之间,仿佛在述说莲与这水自成一片本是理所应当的。

(二)《睡莲》中“黑”的运用

在莫奈的画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光的方向,他笔下的自然在广德笼罩下互相辉映,融为一体。与梵高的《阿尔勒城朗格卢瓦桥》所相似的是,为了使光的表现更为真实,画家们都选择加重了阴影对比的强度;而又有所不同的是莫奈并不仅仅用浅灰色来展现水和水面的阳光,他还用在水旁的植被所掩映的近似黑色的钴蓝色烟雾与浅黄、绿的莲叶来进行对比。

1904年的《睡莲》更为简练,水是深沉而混沌的,甚至已没有天空和白云。这些水景作品被极度浓缩,以致于它们被刻意地将其中特质性和描绘的事物减至最少。而这些画却绝非凭空想象的,尽管它闪耀、透明的表面经常显露出画布的经纬线,它们仍然依赖绘画本身的质感和可辨识的想象,以求达到一种介于实体与想象、视觉和美学之间的新平衡。这些自然变化的调和,流畅显示出自然和光的奥秘。此时评论家也不再吝惜他们的赞美:“我们认为较早的那些组画不能够和这些非凡的池塘景色相比。它们把春天俘获到画廊里。”而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与莫奈近乎是极端的两个人,从他们对画面、对色彩的钟爱可以看出,梵高是热情而跳跃的明亮的亮黄色,而莫奈则是含蓄而深沉的蓝紫色。

三、《睡莲》的黑白之间

从技法效果来看,对于画面中物体的阴影和重色的处理,两位画家均热衷于以线来表现。但不同的是梵高更愿意在水的色彩未干的同时,将黑而重的短线融入画面中,直率而明白。短小的无章法的深蓝或黑色的笔触沉浸在水光之下,近看时甚至会觉得是个顽童在美术课课堂上的即兴之作,远看又似乎是某本童话故事某一章的一幅插画,充满了生机和童趣。

《睡莲》中的光线平滑地腐蚀着边际,仿佛要将睡莲、水、树融化成灰尘一般,变成了一小点一小点的色彩笔触,然而最终凝固在莫奈的笔下。其画面大部分则是通过在已干或半干的颜料上添加新的颜料这一方法完成的,从而使其表面极具纹理效果亦不显得生硬。他的笔触亦静亦动,既杂乱无章却又氤氲和谐。他的用色炙热而又冷静,浓稠与繁密相交缠的感觉,他们既凝结于绵绵不绝,又骇人而使人安慰,一如其画也一如其生活。正如莫奈所说:“试着忘却你眼前的一切,不论它是一棵树、一间屋还是一块田,只要想象这是一个小方块的蓝、这是长方形的粉红、这是长条纹的黄色,并照你的以为去画便是……”在莫奈19世纪90年代的《睡莲》系列作品中,《睡莲》已然是莫奈笔下所独有的印象世界,人们就像迷途的旅客,在这片广袤无垠的世界神游。

相较于莫奈早期作品中对事物直率的表达,其晚期的作品更耐人寻味。1909年莫奈所展出的48幅《睡莲》系列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光影和气候描绘了莲花池中的景致。尽管是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但作品的融合一致程度令赏画者深深动容。正如古斯塔夫·吉福瑞(Gustave Geffort)的评论:每幅画皆自成一个世界,能唤醒宇宙事物间的和谐。吉福瑞深深地折服于莫奈能够将简单的莲花幻化得如此绚烂而丰富。

莫奈后期的作品《睡莲》和《日本桥》明显不像其以前的作品,他很好地把握了瞬间色彩的效果,沉着有力的笔触裹着绚烂的色彩跃然在画布之上,深沉的水中不仅“包融”了一团一团的莲,紫蓝色的深灰色以一种随和的姿态呈现出天水一色的光影,让人感受到这个静静的池子就是那个老人所钟爱的家,他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有他的莲花和家人的一片天空。

四、结语

莫奈认为,也许世界上没有比池水更加柔情的东西了,而又有什么比莲花更撩人呢?水上的莲花是最可爱的,它是池水最美的伴侣。他在《睡莲》中对自然的描绘不遗余力。在他的《睡莲》中,深深的蓝灰色的水包裹了最轻快的色彩,在他的笔下,水成为这世上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就如古斯塔夫?吉福瑞的评论:每幅画皆自成一世界,能唤醒宇宙万物间的和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然在这种环境中不再扮演主要的角色,甚至被某些艺术家所唾弃。然而1916年时,已经76岁高龄的莫奈在巴黎橘园美术馆展览厅开始“睡莲”的大幅连作,将其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于此。也正是这位伟大的老艺术家内心对自然和光的最后的追崇,使得这批巨作相较1909年的作品更富沉思和乐观,甚至可以说是轻松而愉快的。莫奈用他独特的“黑白之间”的色彩来表达他对光的追崇,在简洁的表象下,是眼所能观、心所能体会的,是无限的物象,也是丰饶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曹玉军.谈谈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05).

[2]亨得里克?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丁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阿纳森.西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周青川.感悟瞬间突破传统——印象派画家莫奈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5]何政广.莫奈——印象派绘画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睡莲印象派
睡莲盛放
与睡莲作伴的追光者
名家/[法国]毕沙罗
莫奈《睡莲》[法国]
睡莲
传入、批判、正名
豆腐睡莲
采莲
拍卖
“印象派”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