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录像教学对高中男子投篮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7-02-04张泽林
张泽林
摘 要:学生按照随机的原则被分为两个班:对照班进行录像教学结合普通言语反馈教学,实验班进行录像教学结合摄像反馈教学,通过十周的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篮球教学中,使用录像教材结合摄像反馈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证明录像教材结合摄像反馈教学手段更能提高篮球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篮球;录像教学;摄像反馈;投篮;技术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39-03
目前的研究大都支持了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录像教学法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的观点,由此说明使用录像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大多研究者没有就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专题较少涉及:录像教材、摄像手段组合对教学效果是否能明显优于单一的录像教学仍有待探讨。
本研究拟对录像教学与摄像教学反馈、语言反馈对篮球技术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求证录像教学与摄像反馈的教学手段组合在篮球投篮教学的优越性。
一、研究目的
通过10周的篮球技术教学实验,对录像教学结合普通语言反馈以及录像教学结合摄像反馈的效果进行比较,旨在达到证实录像教学手段的组合对篮球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广州市培英中学2015级篮球选项班三班和五班的男学生。
2.研究方法——实验法
2.1实验对象与分组
培英中学15级篮球选项班(三班和五班)共70名学生,从中选出6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选择方法:
a.通过调查,剔除本学期参加校男子篮球训练的学生(以及曾入选校篮球集训队的学生)。
b.将所剩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班:实验班和对照班。
c.对两个班的投篮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如有差异再次进行随机分组,直至两个班的投篮水平无显著差异。
2.2实验工具
(1)飞利浦智能电视机,苹果5手机、华为手机、手提电脑、IPAD。
(2)实验软件:会声会影12、狸窝视频全能转换软件,硕鼠视频下载软件。
(3)《体育系列教学片:篮球》共50集。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用低成本且便捷的方式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今手机摄像功能的强大,视频编辑软件操作的简化,“摄像教学”在当今社会已算不上“高科技”,在手提电脑的协助下,完全可以在体育课中使录像和摄像教学常态化,摄像反馈是课堂优化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步骤
1.第一、第二次课对照班的教学步骤
a.课堂常规及带领全体学生做热身运动,用时7分钟。
b.观看黄频捷主讲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教学录像,用时5分钟。
c.模仿练习:学生原地成基本姿势站立,按照示范动作,反复做单手肩上投篮的模仿练习,用时3分钟。
d.原地对投球练习:学生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m左右,均采取单手肩上投篮进行对投练习,练习中互相检查、监督投篮动作,用时5分钟。
e.学生10人一组进行“进退投篮练习”,教师在篮框垂直投影点和罚球线之间每间隔1.53m设置一个投篮点,学生从离篮框最近的一个投篮点开始练习,进球后就向后退一格进行投篮,投篮不中则留在原地或前进一格(当不在离篮筐最近的投篮点时)进行继续练习,用时20分钟。
f.在随后的篮球课中,每次都在投篮技术练习时进行语言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贯穿整个练习过程。
g.带领学生做放松运动及总结点评学生表现,用时5分钟。
h.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投篮技术逐步由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过渡到运球急停跳投教学。
2.第一、第二次课实验班的教学步骤
陈了“f”教学要求不同,其他教学要求均一致。
f.在随后的篮球课中,每次都在投篮技术练习时进行摄像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贯穿整个练习过程。
实验班将第三、四节技术课出现问题的学生(各小组进退投篮法连续五个投篮不中的同学以及结合教师的经验判断,这作为一种诊断性评价和分组的依据,技术好的学生可回归原来的练习小组)。在新的练习场地的底线篮板两侧桌子上放置两台用带有手机夹的三脚架支起来的800万像素的手机,用于拍摄学生练习的过程,安排两名学生看护手机,练习结束后将所拍摄的技术动作导入带有USB数据功能的电视机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动作与正确的技术动作对比,引导学生观察,主动地发现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此后的课中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6人,在每个篮球场底线篮板左侧放置两台摄像机用以监测学生的表现,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直接将手机的录像回放给学生观看,并指出问题让其改正。在这段时间另外一台手机仍在正常拍摄,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练习情况的录像收集。如果有条件可用IPAD拍摄,效果会更好。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和布置场地。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实验结果
1.1实验对象投篮成绩平均数(表1)
(1)实验对象实验前投中次数平均数
实验班定位投篮平均数为3.07个,实验班跳投平均数为3.60个,对照班定位投篮平均数为2.94个,对照班跳投平均数为3.72个。
(2)实验对象实验后投中次数平均数
实验班定位投篮平均数为4.80个,实验班跳投平均数为5.83个,对照班定位投篮平均数为3.93个,对照班跳投平均数为4.73个。
1.2实验对象考核达标成绩的比较
(1)对照班实验前后进球均数差异性比较(表2)
经过了十周的录像教学,对照班的学生的“定位投篮”成绩和“跳投”成绩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提高。
(2)实验班实验前后进球均数差异性比较(表3)
经过了十周的录像教学,实验班学生的“定位投篮”成绩和“跳投”成绩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提高。
(3)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后进球均数差异性比较(表4)
经过了十周的录像教学,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定位投篮”和“跳投”技术达标考核,成绩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提高。
2.分析与讨论
2.1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实验班录像教学与摄像教学综合使用符合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使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更加多元化,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身心和行为表现。
实验班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投篮摄像反馈,将学生课堂上练习的录像进行剪辑以及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实际上完成了对课堂教学的又一次回顾。
实验班教学过程中更能体现现代建构义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观:注重学习过程的情境性、互动性、建构性,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知识。
如今的高中生信息化水平相当高,我在课上充分地利用了他们这个优点,让其中的几位佼佼者参与到摄像以及编辑视频中来,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跟老师不停地讨论同学们各种“怪异”的投篮动作,在播放录像过程中,聚精会神地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异。在同学们练习的过程中我还特意地安排了一名拿着摄像机到处走动的同学,让他拍下我们全班同学练习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有了“摄影记者”的存在,同学们的练习热情就更加高涨,卯足了劲,期望着自己有机会“上电视”,从此营造了一个教师信任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良好教学氛围。
2.2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成长
摄像反馈教学是基于建构理论建立起来的教学手段,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是只关心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在摄像机的帮助下,教师成了过目不忘的“能人”。本次教学在第三次课中利用进退投篮法将技术动作较差的同学进行特别分组,利用录像和摄像教学法,先让他们通过观看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摄像手段将同学们的投篮技术动作记录下来,通过慢放、定格等播放技术与正确技术动作进行比较,引导其发现技术动作存在的问题,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运用录像教学结合摄像反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中既能通过教学录像看到动作优美、标准规范的技术动作,又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或教学过程,也有助于教师课后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把握,“录像教材”分担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压力,更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
2.3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学习器官,充分利用信息获取渠道和增强记忆保持
本次投篮教学实验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地利用了视觉直观教学对于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规律,每个练习场地使用两台摄像机,一台摄像机用于同学们练习过程中自行观看投篮技术动作以及教师巡回指导,另一台摄像机则保证录制练习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课前的录像播放、课中的摄像回放这两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人类获取的信息有超过80%来自视觉,10%左右来自听觉,录像教学正是利用了视觉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生理特点,彻底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满堂灌”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实验生理学家赤瑞特拉另一项研究表明录像教学与摄像教学综合使用符合人类信息器官收集外界信息的生理特点,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2.4有助于形成刺激与反应连结,实现技术动作的泛化、分化、自动化
动作技能的形成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录像教材的技术动作的准确性、标准性、优美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快泛化向分化阶段的过渡。摄像反馈得到学生肘外摆、弧线低、球旋转等练习情况,与录像教材标准的技术动作相比更能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投篮录像教学与摄像反馈相结合,从学生认识和操作两个方面进行直观性地优化教学,促进投篮动作的分化,减少错误动作的出现,再经过大量具有形象反馈的练习,最终达到投篮动作的自动化,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投篮技术。
五、结论
1.在投篮教学中,录像教学结合普通言语反馈及录像教学结合摄像反馈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缩短动作技能掌握的时间,取得良好学习成绩。
2.录像教学结合摄像反馈比录像教学结合普通言语反馈更能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能缩短动作技能掌握的时间,取得良好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磊.现代教育技术在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1.
[4]Williams,M.&Davids,K(1995).DeclarativeKnowledgeinsport:Aby-ProductofExperienceoraCharacteristicofExpertises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7,259一275.
[5]刘卫国.论多媒体技术对体育技能课教学效果的整体性优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