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是与非
2017-02-04毛振明窦秀红王春梅
毛振明+++窦秀红+++王春梅
摘 要:目前,学者和教师对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列举了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是与非的几个争议点,如“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降低教师教学性和权威性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八个方面,并进行辨析,以期为同行提供体育教学质量的正能量。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质量;是;非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09-04
一、问题
对于“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所有的学者和教师都会一致赞同;但对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家的认识就会有不同,会有争论;对于何为体育教学质量,大家的意见就会相当不同,甚至会针锋相对的争论;如果针对某个具体的理论或实践案例去谈什么是教学质量,什么不是教学质量,那就会有很激烈的争论,在十几年前的体育新课改中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新课改时,有体育课改专家认为要“淡化运动技术”才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有人则坚持认为加强运动技术教学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有比较极端的学者认为要把学生奉为上帝并把教师降为超市的导购员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有人坚持认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锻炼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当时不少教师认为“白菜莴笋”“扫把扫地”“扁担南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创新,而有人则坚持认为体育课有其科学的规律和原则,不能将其庸俗化和幼稚化。
至今,争论已过,体育课改也回归到了体育为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回到了通过“一校一品”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切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正确教改轨道上来。但是,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种种是非的疑问与疑虑依然存在,相关的争论也不时显现,如果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是与非不能加以明晰和直接讨论,那么在未来,很难说“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科学放羊”“教技术不要太系统、太细致、太完整”“学生是上帝”之类的错误教学观和质量观不会再次出现,也很难说像新课改初期那时的体育教学混乱和体育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不会再次显露,因此,本文在这里就几个体育教学质量的是非的“争议点”进行讨论,以供大家思考。
二、体育教学质量是与非的几个“争议点”与辨析
1.争议点之一:“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或“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教学”或“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是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途径。而本文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和错误的结论,理由如下:
(1)“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与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传统相悖。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体育课程都把运动技术习得作为重要目标,就像语文课学认字写字、数学课学公式算数,体育课主要教的从来就是运动技术,无论是体操课的时代,还是体育课的时代,还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时代,体育课上学生学运动的本领天经地义且亘古不变,否定和淡化运动技术学习会使体育课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2)“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改要推进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反对“繁难偏旧”,但都不会是针对运动技术教学,相反,体育课程要为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恰恰要教好运动技术。
(3)“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并不矛盾。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要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发展做大贡献,但运动技术习得与身心健康丝毫不相冲突,而且运动技术习得过程恰是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的最佳途径。
(4)学生愿意不愿意“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是学生的心愿吗?2007年,我们曾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喜欢有比赛、有竞争、能提高运动技术、痛快淋漓的体育课,而不喜欢放羊式的,或者做戏式的体育课,因此如果体育课里没有了有用的技术战术的学习和竞赛,同学们就会更加不喜欢体育课。
(5)实践证明,“淡化运动技术教学”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新课改初期,在“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思潮影响下,体育教师开始过度关注生活情景、简单游戏、故事主题、废旧物品、新颖器具等教学枝节,甚至转向了非体育的内容,于是“白菜莴笋”“扁担南瓜”“扫把扫地”“多米诺骨牌”等大行其道,严重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使得体育失去了本质和严肃性,以至于许多体育教师惊呼:我们不会上体育课了!
2.争议点之二:降低教师教学性和权威性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教师在体育课中只是指导者,甚至只是旁观者,鼓励者,喝彩者,服务者,更甚至就是“超市的导购员”,而学生则是“上帝”,是“顾客”。这种观点可能是认为只要突出捧高了学生,就是“学生本位”,而只要是“学生本位”了,体育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了。而本文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理由如下:
(1)教师的伟大工作不容矮化。教师是先知者,先行者,他们是代表国家进行教育的工作者,教师之所以被称为是“天下最伟大的职业”,是“心灵的工程师”,并与“天地君亲”并列,正是因为教师从事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伟大工作。否则为什么人们不把“超市的导购员”称为是“心灵的工程师”呢?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不容矮化,也没有必要去矮化。
(2)师和生、教和学的关系不容颠倒,更不能庸俗化。教师不是“超市导购员”和“服务者”,反之学生也不是“上帝”和“顾客”,教师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上帝的老师,如此极端的比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只能让教师们在学生面前手足无措,面对一群教育不得也批评不得,只能恭维和阿谀奉承的“小上帝”们,教师们还怎能进行正常的教育和教学呢?
(3)师生关系的颠倒并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教学关系的颠倒不可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提倡培养创新精神,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尊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本,但学生是上帝,称教师为妈妈和导购员,这是个别体育人的极端夸张。一个颠倒了师生关系、颠倒了教和学关系的体育课堂会有好的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吗?
3.争议点之三:把“教学”改成“学习”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只要把“教学”两字改成了“学习”,新课改就有了重大的转变,重大的理念更新,就立即成为了“以学生为本”,就将“学科本位”改成了“课程本位”,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教学就会出现新面貌,于是“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改成了“学习评价”,“教案”之外出现“学案”等等,本文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也是一个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的错误,同时还是一个有语法问题的表述错误,理由如下:
(1)只说“学”,不说“教”是瘸腿的概念。本文认为:“教学”是一个极准确和极好的词汇:有“教”有“学”,“教”在前“学”在后,很符合教学的关系、教育的场景、师生的关系。中国人用“教学”的概念多少年我无从考证,但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翻译至少告诉我们“教学”俩字没有不可理解,也没什么错误,也没有什么不好,更是个习惯。非要改为“学习”俩字,那代表“教授”和“教育”的“教”字哪去了,是不要了吗?是永远都不要了吗?
(2)没有“教授”了,只剩“学习”会引起体育教学实践的混乱。如果我们通篇都没有“教学”只剩下“学习”,那意味什么,传达着怎样的信息?是说学生们可以“自学”了吗?那负责“教”的教师此时在做什么呢?旁观?喝彩?鼓励?记得20世纪在日本曾经对盛行的“学习指导”一词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学习”后面的“指导”二字是否定了“教”的因素,而我们有时连“指导”俩字都不用了,这是不是大大否定了教师的作用,这样没有了“教”的“学习”会不会导致教学的轻松化、随意化和放羊化呢?
(3)关注学生的“学”不非要淡化“教”,教和学相辅相成。大家都知道,学生学得好,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教得好。特级体育教师们的学生都学得好,以前特级教师的教案里也没写着“学习目标”而写着“教学目标”。“教”就是教师的满堂灌,“学”就是学生的自主创新,如此简单的思维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本文认为绝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一个错误的方法论。
4.争议点之四:“温情化”教学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体育教学要“温情化”,甚至有学者提倡在体育课中让学生叫老师“妈妈”,想必是希望通过如此称呼的改变使体育课更充满“温情”吧?更有许多示范课用了许多儿童语言,嗲声嗲气拖长音,想必也是“温情化”的努力吧,而本文则认为“温情化”这是一个理论不清楚和在实践中颇有危害的命题,理由如下:
(1)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并不完全等于“温情化”。如何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启发学生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的永恒命题,但“温情化”似乎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如果温情就能教育好学生,那么娇惯并惯坏了孩子的家长不是很温情吗?教育需要温情,但怎样的温情,何时的温情,何种程度的温情,温情有没有教育,其温情的意义和效果大不相同。
(2)“温情化”会否定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教育。教育历来提倡以表扬为主,但并不否认批评甚至是训斥的教育手段。对于不良的和有危险的行为就该严肃批评,此时还怎能“温情化”,还怎能满脸笑容和嘻嘻哈哈、你好我好呢?如果说的不是这样的“温情化”,那么是怎样的表情,语言和语气呢?
(3)“温情化”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会造成了“幼稚化”“庸俗化”的后果。新课改初期,就是在“温情化”的影响和鼓噪下,体育教学明显地出现了幼稚化和低龄化的倾向,体育课上讲故事、说童话、戴头饰、穿戏装,“小兔子”“小八路”“小青蛙”“小警察”“小战士”充斥体育课堂,甚至出现在高中体育课上,严重降低了体育课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5.争议点之五:教学“情景化”和“主题化”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体育的“情景化”或“主题化”是体育课改的方向,是教育的综合,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法宝,是生活教育的途径,因此,曾几何时“情景教学”和“主题性教学”满天飞,体育课的名称都快变成了“小品”“活报剧”的名称了。本文认为这个理论和实践是因为盲目外延和泛用而造成的片面性错误了,是一个由正确变成了错误的实践,理由如下:
(1)要搞清楚“情景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的目的和意义。体育教学为什么需要“情景”“故事”和“主题”?激发兴趣(伴随着一个好情景和喜欢的故事练体育更高兴)占一部分,动作直观模仿(像小青蛙那样去蛙跳)占一部分,在情景中教育学生(像红军那样长途跋涉,坚持到底)占一部分,但我们发现这些意义都不太和专项运动技术学习有关联,意义不在学运动技战术,它和数学中的“应用题”以及外语中的“情景对话”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2)“情景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不能盲目泛用。“情景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都是我国体育教师在20世纪的创新实践,但是它的运用一直都在小学的低年级(那时小学1~2年级有唱游课),多限于小学低年级同学的需要,因此这些教法在高年级的运动技术学习中的意义非常有限,而此次新课改“情景教学法”以及相似“主题教学法”大大地向高年级扩展了,甚至到了高中的体育教学,导致了体育教学幼稚化和庸俗化,故不能盲目使用,也不能用作主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6.争议点之六:引进生活用品甚至是废旧物品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初期,扁担、南瓜、白菜、莴笋、破标语、破麻袋、扫把、自行车等都进了体育课堂,而且进了优秀展示课的课堂,引起当时体育教学一线改革的一片混乱。虽然经过纠偏过程,这些东西在体育课中越来越少了,但有关的疑虑依然存在:这不是生活教育的努力吗?这不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吗?这不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吗?这不是环保教育吗?本文认为生活用品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条件下的使用基本上是一个不正确的体育实践,理由如下:
(1)生活内容和许多生活用品可能是体育的起源,或者过去曾是体育,或者曾被人可以用来作为体育的道具,但是现在它们不是体育的内容,也不是体育的道具,如果不是在条件极端差(如西部大山里什么都没有的学校),就不应该用来作为正规的体育内容教育学生,因为其中不但没有正规体育运动中的文化因素,难以完成体育课程被赋予的诸多任务和要求,还具有各种卫生、安全等隐患,在现代正常的体育教学条件下不用如此因陋就简,而应强调体育用具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2)使用了生活用品不等于进行了生活,体育课上用扁担南瓜应该不是为了教学生能够正确地并长途地挑扁担,也应该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扁担、什么是箩筐、什么是南瓜,也不太可能是教如何种南瓜或了解南瓜的成长规律,更不能让同学们与瓜农相接触体会其劳动的艰辛,其实只是应景式的在体育课上挑挑南瓜罢了,这里应与生活教育无关。白菜莴笋的使用,扫把的使用都是如此。
(3)同理,用了旧的东西,也不等于就是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旧标语、旧麻袋的再利用可有多种方法,但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拿来作为体育器材二次利用,原因还是安全卫生等方面。如果问到为什么旧轮胎等可以作为体育设施来再次利用,是因为轮胎在形状、材质等方面很适合用来作为体育器材,具有特定性,但仍然要安全处理,要专业设计改造,还要净化美化,不是简单的二次利用,也不仅仅是为环保。因此,旧麻袋旧标语等就更不能简单二次利用,也不能为环保做什么贡献了。
(4)最终的问题还是为什么用了旧东西和生活中的东西就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为什么用了新的漂亮的体育器材就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没有人说清楚,更不可能有人说清楚,由此判断,使用生活用品和旧材料上体育课应该更多的是课改的标新立异和教学展示的噱头而已了。
7.争议点之七:“转变学习方式”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人认为:转变了学习的方式,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进体育课堂就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了,本文在大原则上同意这个观点,也同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本文也有许多担忧,而且不认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提倡了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那就一定会有好课大量涌现,就有较高的体育教学质量,因为本文作者发现:很多“自主学习”近似“放羊”,很多“合作学习”就是装样子讨论,很多“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提问一些同学们都已经知道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学习方式转变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认识和见解:
(1)我们必须认真而深刻地理解“学习方式是什么?”“旧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什么,缺陷是什么?”“新三种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什么,优点是什么,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和不求甚解,简单地做了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就急切地认为已经成功地“转变体育的学习方式”而自我得意和自娱自乐。
(2)合作学习必须有精心设计的合作课题、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的组织、合作的必要过程以及合作的评价,合作学习绝不是“学生在一起做事”那样简单,合作必是“1+1〉2”的学习效果和“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及“善于合作的能力形成”的组合。
(3)探究学习必须要有符合学生认知和思考水平的、有难度的、原理性的、值得探究学习的问题,而不能是那些不用思考的简单问题,此外也必有学生的集体思考方式、必要探究的媒介和查询资料,还必须有探究效果的评价内容。探究学习不是一般的“向学生提问”“学生一起议论议论”那样简单的学习,探究应是“有价值的弯路”及其相应的发现式学习的效果,是“乐于动脑筋想问题的精神培养”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综合效应。
(4)自主学习必须要有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允许学生尝试的学习任务,而不能是“满堂灌”的课堂和“放羊式”的课堂,也必有学生可以借鉴的辅助学习资料。自主学习不是一般的“学生自己在学”,更不是“学生在自由活动”,自主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综合效应。
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但前提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学习方式,表面上的、肤浅的甚至是作假的一些学习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
8.争议点之八:“不太注重教师评价”“不太注重结果评价”能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改初期,有一种很权威的说法是:“不太注重教师评价”“不太注重结果评价”,其含义是要强调过程评价和生生评价,似乎我们不重视教师和结果的评价,体育教学改革就能实现,教学质量就能提高。而本文却不如此认为,理由如下:
(1)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传统方式和主流方式,也是最为可靠的评价方法。因为教师是教学者,是国家课程标准执行者,是教学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只适合技能的先行掌握者,教师应是最有教学评价资格的人;结果评价是终结性评价,虽然来得有些晚些,但却是囊括所有情况的最全面的评价了,因此,结果评价也是最为可信的一种评价。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都不是错误的评价方式,也不是无效和不合理的评价,更不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我们不应去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如果教师评价时过于武断或过于片面,结果评价为时过晚或不够及时,我们都可以在内容和技术层面去完善,去改进,而不应采用“不太注重”这样的态度。
(2)相反,学生评价和过程评价虽有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所不具有的某些优点,但也有其特有的缺陷:学生评价或因学生视野的不全面和能力不足而导致评价的片面;过程评价或因时空的限制而只是评价了一时一事,因此,学生评价和过程评价是应该提倡的评价方式,但他们毕竟还是辅助性的评价方式,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更不能用其取代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
三、结语
以上,本文对近十几年的争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甚至关系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问题,本文在此总结基本观点如下:
(1)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体育学理的、研究教材的建设和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三支箭”。
(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任何教学改革的内容都应牢记这个初衷,切不可追求表面工作而与初衷背道而驰。
(3)近十几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是降低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而本文中的许多错误观点都与“淡化运动技术”的错误思潮有内在关系,这是我们在今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工作方面应该加以明确和重视的。
(4)关于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方略,不同观点各有自己的认识,需要争论,需要直面问题的讨论,但只要实事求是,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家就会共同汇集到正确的道路上,体育教学质量的是是非非也会云消雾散,成为一股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