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教学之差异教法辨析

2017-02-04周小健刘伟平

体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练习方法同课异构教学手段

周小健+++刘伟平

摘 要:同课异构泛指体育课教学中,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不同执教者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策略等完成教学,他人通过相互对比、评析优选出最佳的教法,以此提供最佳教学选择路径,借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手段;练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27-02

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与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与掌握相关技术与技能,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众多体育教师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种抉择。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也始终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方针,探究不同教法获得不同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出了有效适用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采用同课异构进行教学研讨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论点,通过执教老师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的差异碰撞,课后研讨与评判最有效的教法与手段运用,进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以下列举同课异构教学中四个差异教法实例进行辨析。

一、场地布置差异实效辨析

体育课教学必备条件之一就是练习场地,练习场地布置的距离宽窄、方向形状等都会影响课堂中学生的练习,合理有效的场地布置会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

1. 课例分析

在一次本区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上课的内容同为前滚翻和快速跑,由于在跑的练习中选择方式不同,课中反馈出学生的练习效果有明显差异。

第一节课的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前滚翻和快速跑,前滚翻场地的布置是将海绵垫平行四排放置,进入第二项内容快速跑练习时,老师让学生将小海绵垫重新排放,每组的海绵垫数为13块,垫间距约70厘米,起点至首块垫子约12米。练习方法是学生从海绵垫上跨过,跨过最后一块垫子后绕过标志物原路返回。

第二节课老师在教学中将海绵垫布置为大小两个圆形,圆的直径约13米,进入第二项内容快速跑教学时,原先的海绵垫变更为接力跑比赛的跑道,采用接力跑和十字接力的形式组织比赛。

2. 差异教法辨析

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接力跑的练习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前滚翻练习结束后要重新调整场地布局,浪费一定的时间;其次是学生快速跑过程中要从垫子上跨过去,由于学生的身高、运动能力、跑动步幅有差异,结果出现身材矮小的学生用力拉大步幅跑动,而身材高大的学生跑动中步幅迈不开,很多学生跑的动作不连贯。

第二位老师在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前面练习中的场地布置,在“十”字接力练习时能够快速地将学生调动到起点位置,同时课中练习的垫子也起到了跑道线的作用,因而课中学生的练习情况明显好于第一位老师。

二、器材选择差异实效辨析

体育课教学必备条件之二就是练习器材,练习器材有大小、形状重量等之分,选择合理适用的练习器材会便于体育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练习。

1. 课例分析

几年前宁波市小学优质课评比中,两位老师先后执教三年级原地投掷的内容,第一位老师按照教材要求选择了垒球作为练习器材,教学中练习场地长约30米,学生左右间距2米,每个人一只垒球,投掷的方式为面对面听教师哨音投掷。

第二位老师教学中选择的教具是自制器材,将100厘米长、1.5厘米宽的彩色丝带穿入12厘米长直径1.2厘米的软管中,并在连接处打上结头,根据上课的队形,彩带分为四种颜色,练习的场地设计为口字形,两个对向投掷的组间距约12米,同样采用教师口令指挥学生投掷练习。

2. 差异教法辨析

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从教学完成情况看,虽然该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将投掷距离设定为30米,同时也考虑到了练习密度这一环节,每个人一个垒球,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投掷能力存在差异、垒球易于滚动等原因,本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的捡球路线略远,掷出的球四处滚动,教学中教师讲解纠正距离学生过远,因而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

第二位教师采用软管和彩带制作的器材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且用软管制作的投掷器材比较安全。根据上课的队形排列将彩带制作成四种颜色,软管彩带在空中飞行时由于彩带的平衡飘动,移行轨迹美观,器材落地后移动位移近。此外本课投掷距离为12m区间,因而捡拾器材的时间短,全课学生的练习密度明显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教学方法差异实效辨析

体育课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法有很多种,基于单课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一次课中运用众多教学方,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因此课堂中的教法要因授课学生的年龄、运动技术能力、已有的基础等进行甄别性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例分析

在宁波市第十二届小学教坛新秀评比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水平二阶段技巧——跪跳起,两位教师教学中选择了不同教法,课中学生达成效果也有了显著的差异。

1.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三个辅助性练习。

(1)跪立快速摆臂练习。

(2)跪立摆臂膝关节尽量上提练习。

(3)跪立原地上跳练习。

2.第二位老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三个辅助性练习。

(1)跪立摆臂练习。

(2)跪撑两小腿依次击打垫面练习(类似自由泳击水动作)。

(3)跪立身体向前跳跃。

2. 差异教法辨析

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快速摆臂和制动,同时让学生做到身体重心向上远离垫面,这样就较好的抓住了该技术动作的重点,即跪跳起动作膝关节领先脚面离开垫面这一要点,为完整练习做好了铺垫,后续学生在完成跪跳起练习时独立完成的人数很多。

第二位老师教学中辅助练习的本质脱离了技巧——跪跳起技术的要领本质,如跪撑两小腿依次击打垫面这一练习,该动作练习时膝关节始终贴于垫面,两脚面击打垫子,然而跪跳起的动作过程是膝关节先离开垫面,最后是脚尖离开垫面,因而该辅助练习是无效练习,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尽人意的。

四、语言引导差异实效辨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口令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项技能,优秀的教师应当是善于归纳教学重点,且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课例分析

耐久跑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一项必测内容,也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耐久力素质的内容。通常学生都比较厌倦和惧怕耐久跑练习,如果能够在耐久跑练习前对他们进行引导,则会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拼搏精神。

(1)A教师在耐久跑的教学方法如下:

①宣布本课的内容为耐久跑800米,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②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800米耐久跑练习。

(2)B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单纯的将教学内容宣布后就组织学生练习,而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激励,利用青少年学生争胜好强的心理,鼓励他们奋勇拼搏,教法如下。

①首先宣布本课的内容为耐久跑800米练习。

②接下学生进行鼓励和动员; 800米跑是发展同学们耐力的项目,虽然有些同学在跑的后半程会有身体难受和体力不支的现象出现,但是这时我们距离终点和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再坚持60秒,你就是胜利者,老师坚信你们一定能坚持到终点,绝不做逃兵。

2. 差异教法辨析

(1)A老师在教学中未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任凭学生主体能动性练习,忽略了该项目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求较高,众多学生怕吃苦和拼搏能力较差的一种普遍现象。

(2)B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青少年学生不服输和好胜的心理,此外也客观地分析了在耐久跑的过程中,前面半程身体不会产生不适反应,而后半程的距离也只需一分钟多一点的时间,一分钟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够努力克服的,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理解和完成老师安排的练习了。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教师教学中对同一教材内容教法上的差异处理,不同教师对教学形式的选择,甄别异化教法优略,去异求同,进而为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服务。

猜你喜欢

练习方法同课异构教学手段
如何在室内小空间巧练身体素质
浅议青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运动的裨益与方法
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探索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