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建设方案探索*
2017-02-03涂莹莹李玉林
涂莹莹 李玉林
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建设方案探索*
涂莹莹 李玉林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环境资源工程系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该文针对应用型转型建设方案展开了探索,主要介绍了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旨在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环保产业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 应用型本科 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变化,特别是“宽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紧缺。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1]。根据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明确了办学定位:努力建设具有工科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型大学,打造福建省独立学院工科人才培养的摇篮。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环保领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启动应用型转型建设方案的探索,为服务海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应用型环保人才。
1 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来源与定位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是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福州大学为主体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典型特征是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又与主体高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在共享主体大学的品牌和资源条件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灵活的办学体制有利于独立学院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连续招生15届,培养了11届高素质毕业生,目前在校生数245人,每届招生75人左右。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2]。环境工程专业要充分运用生态学、生物学、化学、水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控制和调整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用工程手段防止、防治或解决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2]。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条必经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工程师、安装调试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毕业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污染物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3]。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固体废物及物理性等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等专业能力,经过在校四年的培养,能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 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方案探索
2.1 培养模式改革
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环境工程专业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环保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涉及企业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计、应急预案、环保设备及环保产品研发等,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目标。
2.1.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互式培养模式
为学生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工程应用技术相融合,并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基于产业链的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基于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就业方向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或定制课程。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力推进学科和技能竞赛的开展,搭建大学生竞赛平台,使学生在竞赛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强化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纳入培养方案中,建立健全“教学+训练+实训+竞赛+扶持”融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课程纳入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课授课或指导老师,将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1.2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式育人模式
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并开设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到系里开设专业课、课程设计、项目实训课等[4]。加强行业企业引入共同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行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和应用性,促进学校学习与上岗工作的无缝衔接。
2.2 课程体系重构
2.2.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模块
基于学院应用型专业体系,对应对接环保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新修改的培养计划在系级平台上设置了专业基础课模块、应用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技能型实践模块,同时设置跨学科/专业辅修应用型课程模块,具体详见表1。学生在前4个学期主要以校内的理论学习为主,侧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实践环节开设了认识实习、普通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实验与实习。第五、六两个学期主要以应用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学习为主,结合课程开设了废水处理实验、水、气、固废、环评的课程设计,以及5周的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利用第六学期的暑假,安排学生在企业展开为期两个月的顶岗跟班实习训练,实际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进一步确认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第七学期的前半学期在校内安排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学习,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在前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半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第八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企业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
表1 2017年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与实践模块
注:课程名称带*表示有配套的实践环节。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紧跟行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环保产业的发展变化适时更改课程体系,增设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相匹配的课程,灵活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2.2 完善学分制改革
新的培养计划扩大了技术技能型实践模块学分比例,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项课模块,对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进行奖励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2.3 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
在培养计划的修订过程,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提炼出核心课程体系(详见表1),并根据地方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时更新课程体系。
2.2.4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增加开卷考试、论文、课堂汇报、报告、答辩、现场技能考核等考核方式。
2.2.5 落实素质拓展,抓好第二课堂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实训中心污水处理站管理,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环境噪声检测,开展大学生环保活动等。
2.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3.1 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修改的培养计划增加了实验、实习的课时,提高了学分比重,专业技术技能型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30.3%。并将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进驻到企业中,强化学生应用技术能力训练,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培养学生实践素养的目的。
2.3.2 加强校企校地实践平台建设
校企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拓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彻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达到资源共建、全程参与、共同育人、互利共赢的目的[5]。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已经与福建数十家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设计研究院等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方便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阶段安排学生进驻企业实习训练。这些实践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了生产第一线的过程,对自己的业务范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实践技能,更好地为今后就业做足准备。
2.3.3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培养计划建立了由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和“创新、创意、创业”类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其中,基础实验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验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工作技能,综合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意、创业”类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意思维、创业精神。
2.3.4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面向企业的项目教学法、面向兴趣的科研教学法、面向竞赛的激励教学法、面向就业的证书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开发、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专业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探索研究。
2.4 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依托主体高校,至诚学院构筑了“专家学者为学科带头人,名师教授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为教学管理人,福大教师和自有教师为主力军,双师双能型教师为生力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结构。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主体还是依托福州大学,自有教师只有4人,需要加速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2.4.1引导青年教师往“双师双能”教师转变
我们依托环保行业企业共建了一批“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假期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进基地参加实践锻炼,进行专项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考取专业证书,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通过走进企业,使教师熟悉所在课程领域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并将其及时引入课堂;积极与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合作,使专业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与科技发展、生产实际保持同步,并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现教师应用型科研与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互动[6]。
2.4.2 积极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双师型”人才
为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以服务求发展,在双方务实合作基础上,我们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系里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常态、高效的兼职师资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到学校为学生开设技术讲座、专业实训课,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现课程教学的企业化、应用化,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支队伍不仅能充实教学一线,还能指导和帮扶环境专业现有教师,进一步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结构。
3 结束语
本文在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来源与定位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从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转型建设方案思路。新的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福建环保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兼备的高层次实用性、技能型、专业型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 邹海明, 王艳, 李飞跃.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 30(3):98-102.
[2] 毛艳丽, 鲁志鹏, 张劲松.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J].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0, 19(3):31-33.
[3] 王小庆, 田文杰, 曲洋, 等. 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山东化工, 2016, 45(4):111-112.
[4] 马会强, 李长波, 姜虎生, 等. 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模式探索[J]. 大学教育, 2015(9):152-153.
[5] 郝庆菊, 江长胜. 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1720-1723.
[6] 艾娇. 专业转型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0):175-176.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建设方案课题(编号:ZJ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