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的主体性理论实践探微
2017-02-03毛莉珍
毛莉珍
中职数学教学的主体性理论实践探微
毛莉珍
福建经济学校
主体性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运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大致可由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构建新知以及分层拓展创新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环环相扣。同时,也只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探究和掌握“主体-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才能使主体性理论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主体性理论 中职数学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教你学,多是单向的灌输,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明晰和凸显,逐渐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只有有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化,进而达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对数学教育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察不难发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实现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以教为主导、学生以学为主体的相辅相成,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乐学、善学、优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理论基础
1.1 新课程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在中职数学教师大都抱怨数学课难上,事实上,数学学习并不都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乏味,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动手实践,有自学探究,也可以有交流讨论……总之数学学习可以是一个生动有趣、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教学环节、时间把握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实际,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累的实际,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着把学习和求解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寻求它们之间某些可能的联系,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宽容的友好氛围里,去自主讨论交流探索,切实得到数学学习上的建议指导,收获学习的自信心。
1.2 主体性理论阐述
主体性教育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十分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方面作用发挥的效果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实际成效。
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教学组织和教育指导下,以一种自主、能动的,乃至创造的表现,去调整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在教学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都必须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即时动态,对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法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掌握,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发展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营造一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互助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去认识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得数学学习能够成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而不是视数学学习为负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体现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浸染在学习的各种形式,这是我们构建主体教学模式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2 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2.1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教学可以分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的各种情境。教师在开始新课程内容的导入前,可以先抛出一些与新课程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目标内容转换成问题的形式,使知识明线与思维暗线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例如在区分排列、组合的概念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个人告别时相互握手,共多少次?(2)新年到了,这5个人相互发信息贺年,共发多少条信息?再比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推广时,可以设置下列问题情境: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体操运动员作向内转体两周半或向外转体三周等动作,还有表针的转动,拧螺丝的扳手等,从上面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角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任意角。
2.2 以问题促进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将传统的教师授业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反转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提问质疑、小组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程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要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和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在介绍了“古典概型”的概念后,笔者会提出这样一个实例,请学生验证其公正性:某偶像演唱会一票难求,三个好朋友费尽周折只抢到了一张票,不约而同,他们想到用抛两枚硬币的方法来确定门票的归属,因为他们认为,抛两枚硬币就是“两枚正面”,“两枚反面”和“一正一反”三种结果,每人各代表一种归属很公平。问题来了:这种方法决定门票归属真的公平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典概型教学中很经典,又与日常生活贴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不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是不公平的,因为“一正一反”的代表得票可能性更大。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课本知识举一还三、触类旁通,也对古典概型要求的“等可能性”要素,有了深刻印象。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既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又使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当然,自主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并对搜集来的各方信息迅速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做好分类分层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3 合作构建新知,分层拓展创新
在中职学校,摸索、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说了很多年,但大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个是生源的原因,另外主要还是教师大多对学生不放心,总觉得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模式更保险,这显然与新课标的宗旨相悖。其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重组知识的动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摈弃自己是知识权威的想法,不惧怕甚至要鼓励学生大胆设问、质疑,让学生学会合作并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通过思维训练和讨论交流,贯通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与新的知识点,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使新知识不断地补充和融通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编织起纵横立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建立起新的更为丰富的认知结构。另外,开放性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才有智慧火花的生成。主体性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独立见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如何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运用了哪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出现哪些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案等。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来进行分层练习,实现拓宽延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依据各自的知识水平结构来回答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考察学生对单调性定义的理解,问题2在通过观察图像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用单调性定义和逻辑推理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最后一个问题难度加大,考察学生对单调性理解的灵活性,从而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层层提高、深化教学目标的目的。
3 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性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全面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
3.1 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理论最核心的主旨,倡导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主体性学习,通过实施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适当运用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主体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解惑者,更是学生的学习帮助引导者。学生也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2 体现多向互动特征
首先是认识互动,学生的自我探索,教师的拨云见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观点碰撞、讨论交流、融会贯通,这种认识上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其次是角色互动,教师适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宽松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如何理解运用知识,如何创新发展等。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充当“小老师”或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则坐在讲台下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师生角色转变,教师主要承担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真正体现教学相长,互教互学。再者,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的一种交流过程,教师精心预设情境,及时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接受引导、自主探究,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渐完成接受、反思、修正、完善、发展的过程。教师既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学生信息的接收者,从而形成了信息互动。
此外,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学生能动地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还具有适度的概括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等特征。
4 结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主体性”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立、自由、自觉的同时,也辩证地突显了教师教学的民主、和谐、灵活,更熨贴了现代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 陈巧玲. “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探究, 2009, 4(3): 52-55.
[2] 周霖. 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适应课堂教学[J]. 中国校内教育(中旬刊), 201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