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的处世哲学及其英译

2017-02-03樊元元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陆羽道家英译

王 玉,闫 冰,樊元元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茶经》中的处世哲学及其英译

王 玉,闫 冰,樊元元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在中国所有与茶相关的典籍作品中,《茶经》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咏茶等相关内容,并且包含了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处世哲学思想,这是《茶经》经久不衰的真正魅力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茶经》准确、系统地翻译成英文,尤其是将其中潜在的处世哲学翻译到位,成为了《茶经》翻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先对《茶经》中包含的处世哲学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茶经》英译的一些可行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示。

《茶经》;处世哲学;英译

《茶经》的作者是唐朝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以《茶经》成书为标志,茶文化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唐朝开始出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的景象。可以说,《茶经》的诞生,为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茶经》中所包含的处世哲学思想,已成为中外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单纯的文字翻译,并不能完全表现出《茶经》这一部传世经典的魅力,而对《茶经》当中处世哲学内涵的翻译和表现,才是《茶经》英译工作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唯有在全面掌握《茶经》中的处世哲学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体现到《茶经》的英译本当中,这样的《茶经》英译工作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1 《茶经》中的处世哲学

《茶经》一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和茶叶相关的茶叶起源、茶叶生产、茶叶饮用、茶叶文化等内容和经验,将当时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入其中,第一次将饮茶从一种生活习惯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潮流。《茶经》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更值得人们探究和思考。

《茶经》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体现最多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这和陆羽本人长期研习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茶经》的开篇《一之源》中,就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虽然陆羽没有直接对茶德进行准确描述,但是间接地将饮茶和人品联系起来,指明茶叶适合品行端正、忠实诚信的人来饮用。而儒家也倡导人们要有良好的德行,注重修身养性,可以说《茶经》中对茶德的间接叙述,正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体现。所谓中庸,讲求的是“中不偏,庸不易”。《茶经》中对锅的描述,要求锅耳“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些隐含的寓意,都是告诫人们要正令、务远、守中,而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内容。《茶经》中对烤茶饼的记载“凡灸于茶,慎勿于风烬间灸”、“持以逼火,屡其翻正”等,都传达出烤茶饼要受热均匀、反复减火的做法,这样循环往复而孜孜不倦的过程,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中中正、平和的外化表现。《茶经》中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很多,难以一一赘述,但总而言之,《茶经》中对中庸思想的体现是丰富而全面的,这和陆羽本人亲近儒家思想有关,但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也和唐朝当时儒家思想兴盛相关。《茶经》中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发展,成为之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脉络。

在儒家中庸思想之外,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道家学说认为,“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核心规律,万物包括人在内,必须顺应世界的规律即“道”。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人从精神上回归自然,寻求灵魂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最高境界。在陆羽的《茶经》中,对于茶的品质的记载写道“野者上,园者次”,意为野外自然生长的茶叶口感是上乘的,而田园当中种植的茶叶口感是相对较次的。从《茶经》中对自然生长的茶叶与人工种植的茶叶口感的区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越是自然的茶叶品质越高。此外《茶经》中还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描述,无一不在传达茶叶以及饮茶应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这正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经》中的表现,也是《茶经》想要传达给世人的重要哲学思想。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醉心于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来自于生态茶园的茶,仍然最喜爱不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茶水,这都是《茶经》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长久影响。

2 《茶经》中处世哲学的英译策略

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茶经》的英译,不仅要重视表词达意的准确性,也要重视《茶经》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传达。为在《茶经》英译中较为全面、准确的表现《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在此提出几点英译策略,仅供参考。

2.1 重组句式,交际翻译

《茶经》中的文句全是古文,其表达方式言简意赅、内容充实,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句子结构混乱、内容繁杂的情况,导致英译效果较差,英译结果生涩。此时,应当转变英译思路,将英译的重点放在总体概念、总体内涵的表达上,将《茶经》原句重组,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使英译过程更加顺畅,英译结果一气呵成,这样对《茶经》中处世哲学的传达是最有利的,也更加方便读者直观地、畅快地了解《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内涵。比如《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对这一句话的翻译,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必然导致表词达意混乱,对其哲学内涵的传达不利,此时可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式,打破原文句式结构,重组句子,在表意准确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词语搭配、文句整合,实现顺畅翻译的目标。可供参考的译文为:“It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people who are virtuous in nature and content with a simple life.Ailment symptoms such as pyrexia thirsty,anxiety,fidgets,headache,blurry eyes,weak limbs and stark joints,etc. could all be relieved with a few cups of tea,whos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re by no mean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egendary amrita or nectar.”从英译结果来看,这样的翻译方式非常容易读懂,即使是对中国茶文化完全不知道的外国人,在初次阅读这样的英译文时,也能感受到《茶经》乃至中国茶文化中深厚的中庸之道,感受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2.2 传达情感,语义翻译

在《茶经》英译过程中,不少翻译者认为严格的语义翻译会阻碍文句情感的传达,其实这是一个理解误区。语义翻译和文句情感的传达,并无矛盾,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翻译阻碍了文句情感的完整传达,一方面是由于语意选择过于严苛,另一方面是由于翻译策略掌握不当。对《茶经》中具有哲学内涵的重点语句的英译,可根据情况仍然采取语义翻译的策略,但必须掌握语义翻译和传达情感的良好结合。具体来说,在尊重原文语义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原文的中心思想,找准文句情感侧重,从而在英译过程中,把握原文情感脉络,再将语义翻译植入其中,获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使《茶经》的处世哲学内涵得以充分展现,而非仅仅展现生涩、枯燥的文字概念。例如,《茶经》中:“《晋书》记载恒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此句中描述了恒温这一东晋军事家的性格特征,即处事谨慎、品性节俭。对此句的翻译,必须在语义翻译的基础上,重点传达词句情感,而非单纯的表词达意,这样的翻译才能使中心集中,有助于传达《茶经》的哲学内涵。参考的译文为:“Extracted from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Huan Wen was known for his probity when he worked as a procurator in Yangzhou.What could be found on his banquet table were no more than seven dishes of tea and refreshment.”如此方可以通过译文将东晋军事家恒温的性格特征完整表达出来,反应《茶经》中主张的饮茶者修身养性、借鉴自律的思想,有助于外国人了解《茶经》的哲学意蕴,乃至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3 适当解释,便于理解

《茶经》写于唐代,采用的是古汉语,其中很多词语中国人尚且不能明白,如果翻译过程中不进行适当解释,采取生搬硬套式的翻译策略,必然导致英译文生涩难懂,不仅对《茶经》中处世哲学的传达不利,更加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期的英译实践为《茶经》的英译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即在英译过程中对难以理解或者有较多外延的语句进行适当解释,在适当解释的过程中将文意表达完整,并将《茶经》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处世哲学表现出来,让《茶经》英译文的翻译境界上一个层次。例如,《茶经》第二章《茶之具》中写道:“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参考译文为:“During the rainy season as plums are ripening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however,the fire is made to burn a bit more scorchingly.”在这段译文中,就对“梅雨”一词进行了适当解释,解释为“plums are ripening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经过这样的解释,本来完全不知梅雨为何物的外国人得以对梅雨产生较为准确的理解,并间接感受到梅雨时节饮茶的特殊魅力,此时读者更加能够基于对梅雨的准确理解,感受《茶经》中的哲学内涵。又例如,《茶经》第六章《茶之饮》中写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参考英文为:“The second,third,and fourth mouths of the lunar year are a proper time for almost all sorts of tea to get harvested.”在这段译文中,借助“of the lunar year”对二月、三月、四月的翻译进行补充说明,对不懂得中国节气说法和气候特征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补充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补充说明的过程中加强了译文的语气,使译文的境界感更强,更加有助于读者形成对中国不同时节气候特征的初步认识,间接降低了读者感受《茶经》中处世哲学的难度。这种适当解释的翻译策略,其效果不仅仅在于增加了读者对特殊概念的理解准确度,更在于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基于英语表达方式的语境,为《茶经》中语句情感的表达、文化内涵的传达铺平了道路。

3 结语

《茶经》这一传世巨著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茶经》中包含的处世哲学,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德行礼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茶经》的真正精髓所在,是中国茶文化的最初表现。在对《茶经》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翻译原则,尽可能做到表词达意的准确,行文脉络的顺畅,也要重视对《茶经》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文化内涵的表现。应当通过科学的英译策略和合理的英译技巧,将《茶经》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真正表现出来,让其在另一种语体下,仍然可以表现出其文化魅力,用其中的处世哲学感染人、影响人,扩大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

[1]钱大宇.《茶经》意蕴远传世万年长——陆羽《茶经》问世1235周年[J].农业考古,2016(2):198-205.

[2]王春华.陆羽《茶经》采茶之“时”的哲学精神[J].贵州茶叶, 2014(2):12-13.

[3]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4]朱利勇,朱志娟.读《茶经》英译谈典籍翻译之道[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6):125-126.

[5]董译蔓.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J].青春岁月,2016 (11):238.

[6]牟真金,刘海涛.《茶经》“天人合一”思想研究[J].大众文艺, 2014(18):32-33.

王 玉(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闫 冰(1983-),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樊元元(1984-),女,河北藁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陆羽道家英译
陆羽品茶
摘要英译
不捧场的好朋友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第一次放孔明灯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