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2017-02-02马继华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201700张全根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上海市青浦区201722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夏花鱼种苗种

马继华 苏 明 (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201700)张全根 (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上海市青浦区 201722)

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马继华 苏 明 (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201700)张全根 (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上海市青浦区 201722)

翘嘴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翘嘴鲌天然资源几近枯竭,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翘嘴鲌繁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翘嘴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并在淀山湖水域实施了翘嘴鲌大规格鱼种的增殖放流。为规范翘嘴鲌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并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开展翘嘴鲌繁殖、养殖和增殖放流,特制定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Basilewsky),体型较大,为“太湖三白”之一,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翘嘴鲌天然资源几近枯竭,为此,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翘嘴鲌繁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翘嘴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并在淀山湖水域实施了翘嘴鲌大规格鱼种的增殖放流。为规范翘嘴鲌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并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开展翘嘴鲌繁殖、养殖和增殖放流,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特制定了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现将制定的适宜上海市湖泊、河流等大水域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翘嘴鲌人工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放流亲鱼培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放流水域环境、苗种质量要求、检验方法与规则、苗种计数、苗种运输与放流技术、效果调查与评价等。此外,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湖泊、河流等大水域翘嘴鲌增殖放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 第一部分

GB18406.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GB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1123-2015 翘嘴鲌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上海市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翘嘴鲌

翘嘴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又名翘嘴红鲌,俗称鲌鱼、大白鱼、白丝、翘嘴巴等,长江下游地区俗称太湖白鱼,长江中游地区俗称翘白、白鱼,南方地区俗称长江和顺。

3.2 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鱼虾贝蟹类的受精卵、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中群落结构的措施。

3.3 体 长

苗种吻部前端至尾椎骨末端的长度。

3.4 规格合格率

符合规格要求的苗种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5 伤残率

伤残个体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6 死亡率

因发病或损伤等原因而死亡的个体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

3.7 夏花鱼种

夏花鱼种也称为寸片或火片,即鱼苗饲养15~20 d、养成体长3 cm左右的稚鱼。

3.8 冬片鱼种

经4~5个月培育,全长达6~12 cm的鱼种。

4 放流亲鱼培育

4.1 亲鱼池条件

池塘面积667~2 000 m2,水深1.5~2.0 m,池底平坦,壤土,淤泥厚度小于10 cm,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水源充沛,水源水质须符合GB11607的要求,养殖水应符合NY5051的要求。

4.2 亲鱼来源

在从湖泊中捕捞的群体中,选择体格健壮、无伤无病的本地种作亲鱼。种质检测和鉴定按SC/T1123-2015的规定执行。亲本必须通过“上海市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年审,并取得《亲本体测合格证》;或是从国家级原种场引进的原种。

4.3 亲鱼的质量要求

要求体形正常、体格健壮、体表光滑、无疾病、无畸形、性腺发育良好。

4.4 繁殖年龄和体重

4.4.1 繁殖年龄

雄鱼3龄以上,雌鱼3~5龄。

4.4.2 体 重

雌雄亲鱼体重均在1 000 g/尾以上。

4.5 放养比例

雌雄亲鱼的放养比例为1∶1~1.2;人工受精的放养比例为1∶1。

4.6 亲鱼消毒

亲鱼放养时应进行药物消毒,可用2%~4%食盐浸泡5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20 ℃)浸泡20~30 min,或用30 mg/L聚维酮碘(1%有效碘)浸泡5 min。

4.7 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为11~12月。

4.8 放养密度

每667 m2放养800~1 000尾。

4.9 投 饲

投配合饲料,饲料质量应符合NY5072的规定,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4%。

5 人工繁殖

5.1 产卵池条件

产卵池以水泥池为宜,面积20~50 m2,水深1.0~1.2 m。

5.2 催产时间

5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行催产,适宜催产水温为20~30℃,最佳催产水温为25~27 ℃。

5.3 催产亲鱼挑选

成熟雄鱼通常在体侧有大量“追星”,手摸有粗糙感,在不离水的情况下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

成熟雌鱼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柔软而又弹性,体侧鳞片排列疏松,触摸腹壁有松软感觉,生殖孔红润。

5.4 催产药物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 O 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 G)。

5.5 注射剂量

每1 kg雌鱼注射LRH-A2(5~10)μg+DOM(3~5) mg或HCG(800~1000)IU+LRH-A2(5~10)μg+DOM(3~5)mg,雄鱼为雌鱼用量的50%。

5.6 注射方式

采用体腔注射,注射部位在胸鳍基部,一次性注射。

5.7 人工鱼巢

鱼巢可用棕片、0.250 mm孔径(60目)的绢筛网(60 cm×40 cm)、杨树根或碎网片捆扎而成。

5.8 受精卵孵化

5.8.1 孵化设施

孵化设施为孵化缸、环道或水泥池,也可直接放入经清塘消毒后的池塘中孵化。

5.8.2 孵化用水

水质应符合NY5051 的要求。

5.8.3 放卵密度

微流水孵化放卵40万~60万粒/m3。

6 苗种培育

6.1 夏花鱼种培育

6.1.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2 000~3 335 m2,池深1.5~2.0 m,水深0.5~1.5 m,淤泥厚度0~10 cm,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水源充沛。水源水质须符合GB11607的要求。

6.1.2 放养前准备

鱼苗放养前15 d,每667 m2用生石灰100 kg干塘消毒,或用漂白粉20 mg/L带水清塘,彻底杀灭敌害生物等。肥水下塘,在苗种放养前7 d,池塘内每667 m2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150~250 kg,或在放养苗种前3 d,每667 m2施入复合有机肥6 kg,既可培育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又可减少寄生虫侵害。

6.1.3 苗种放养

苗种为本单位自繁或引自国家级、省级以上良种场,引进必须按《上海市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执行,苗种提供单位需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并为本地野生种或保育原种的F1代。苗种要求游泳活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无畸形。苗种放养密度为225~300尾/m2。

6.1.4 水质管理

应做到水质清爽、勤换水,以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在10%~15%为宜,水位控制在0.7~0.8 m。定期检测水体温度、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要求水体pH 7~8.5,透明度在30 cm以上,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 mg/L,氨氮含量小于0.5 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10 mg/L,其余指标必须符合NY5051的要求。

6.1.5 饲料投喂

饲料质量要符合NY5072的规定。鱼苗放养第3天即可开食,前1周主要用豆浆沿池塘四周均匀泼洒,每天泼洒2次,分别于上午8:00~9:00、下午14:00~15:00进行,投喂量为2.25~3 g/m2。具体投喂情况视天气、鱼苗长势及吃食情况略微调整,1周后则以投喂水蚤为主,并逐渐增喂人工饲料,并进行驯化。

6.1.6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以及饲料投喂效果,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随时消除池边杂草及池中污物。积极预防,发现病害正确诊断,及时治疗,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相关要求。

6.1.7 捕捞分养

鱼苗经18~20 d饲养、大部分鱼苗达2~4 cm时,经拉网锻炼后,即可扦捕分养或出售。

6.2 大规格鱼种培育

6.2.1 鱼种池条件

鱼种池条件与发花塘条件基本相同,但面积和水深相对较大,面积以2 000~3 335 m2为宜,水深为1.5~2.5 m。

6.2.2 放养前准备

在夏花鱼种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施入基肥,培肥水质,具体方法同6.1.2。

6.2.3 夏花鱼种来源

夏花鱼种为本单位自培或必须是由国家级、省级以上的良种场提供,引进必须按《上海市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执行。

6.2.4 放养时间

一般在6月放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力争早放养。

6.2.5 放养密度

每667 m2放养1万~3万尾。

6.2.6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泡3~5 min.

6.2.7 饲料投喂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质量应符合NY5072的规定。饲料直径与鱼种的口径相适应,饲料投喂应定质、定量、定时、定点,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以1 h内吃完为度,具体投喂量还应根据当天的天气、水温、水质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6.2.8 水质管理

适时加注新水,不断改善水质。通常每月加水2~3次,每次加水5~10 cm,在7~8月应增加注水次数和数量,以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检测水的温度、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要求水体pH 7.0~8.5,透明度保持30 cm,溶解氧含量大于5 mg/L,氨氮含量小于1 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1 mg/L,其它指标必须符合NY5051的要求。为有效增加溶解氧含量,可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晴天中午开机2~3 h,加速上下水层对流;阴天及连续阴雨天时,半夜或凌晨开机,直到上午8~9时光线较强时停止。

6.2.9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的颜色和鱼的动态,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以及饲料投喂效果,以采取相应措施。随时消除池边杂草及池中污物。经常清扫食台、食场,每隔15 d用漂白粉消毒1次(漂白粉用量为0.1~0.5 kg),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在7~9月,每隔15 d用生石灰30 mg/L全池泼洒,以提高池水pH,改善水质,防止鱼病。定期检查鱼种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并根据鱼种大小差异情况,及时拉网,用鱼筛捕大留小,分塘饲养。做好塘口生产日记,详细记录投入的品种、数量及养殖效果。在鱼病多发时期,积极预防,发现病害正确诊断,及时治疗,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相关要求。

6.2.10 鱼种捕捞

冬片鱼种达6~12 cm时,经拉网锻炼后起捕分养或出售。

7 放流水域环境

7.1 水域条件

选择水容量在1 000万m3以上的大中型水域进行放流,要求水质无污染,水源较稳定,符合GB18407.4的要求。

7.2 底质条件

水域为泥底或泥沙底。

7.3 水质要求

水体pH在7.0~8.5,水中溶解氧含量在5 mg/L以上,水域的浮游生物量在1.0 m g/L以上,其它指标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8 苗种质量要求

8.1 苗种规格

8.1.1 夏花鱼种

规格在3 cm以上。

8.1.2 冬片鱼种

规格在12 cm以上。

8.2 感官质量要求

感官质量包括形态、体表、摄食、活力。形态要求体态匀称、体形正常、无畸形;体表要求鱼体具备固有的体色和光泽、鳞片完整紧密、不易脱落;摄食要求胃饱满度为1/2以下;活力要求活动敏捷、无病态。

8.3 可数指标要求

可数指标包括规格合格率、伤残率、死亡率。规格合格率≥95%,伤残率≤3%,死亡率≤1%。

8.4 药物残留要求

不得检出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绿、己烯雌酚,其他指标应符合GB18406.4的要求。

9 检验方法与规则

9.1 检验方法

9.1.1 感官质量与可数指标检验检疫

以一个放流检验批次为基数,随机取样3次,每次取样不少于20尾,用肉眼观察苗种样品感官质量;将3次取样混合后统计死亡率、畸形率和伤残率;从所取样品中随机取50尾以上个体测量体长和体重,求其平均体长和规格合格率。

9.1.2 病害检验检疫

通过感官质量确定疑似病害对象,进行寄生虫和细菌性病害的采样检查。增殖放流亲本及鱼苗、鱼种的检疫由有资质的单位按照GB/T15805.1-1995的规定执行。

9.1.3 药物残留检测

按GB18406.4的规定执行。

9.2 检验规则

9.2.1 组批规则

以1个放流验收批次作为1个检验检疫组批。

9.2.2 判定规则

检验项目任一项未达到要求,则判定该批次苗种不合格。

9.2.3 复检规则

若对判定结果有异议,可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

9.3 报告时间

放流前3 d,必须取得《水生动物检疫合格证》。

10 苗种计数

10.1 称重法

即用每1 kg的尾数(平均值)乘总重量计算总尾数。

10.2 桶量法

随机抽取1桶称重并计尾数,检4~5次求出平均值,再用总桶数计算总重量和总尾数。

11 苗种运输

11.1 运输前的准备

运输前一定要进行2~3次拉网锻炼,并在网箱中关箱2~4 h。

11.2 装苗器具

车载活鱼箱、活水船、塑料袋。

11.3 运输密度

在24 h以内,大规格鱼种装苗密度为200~250 kg/m3;夏花鱼种规格在3~5 cm,用容积20 L的塑料袋运输,装苗密度为每袋150~250 g;大于5 cm的夏花鱼种用车载活鱼箱或活水船运输,装苗密度为2万~3万尾/m3。

11.4 装苗方法

先将运鱼箱加池水至总容积的60%~70%,然后将鱼种装入箱内,再加满水。规格在3~5 cm的夏花鱼种用容积20 L的双层塑料袋,每袋加入容积30%~40%的池水,在池中浸泡5~15 min,然后将150~200 g的夏花鱼种装入塑料袋内,将袋内空气排净,充满氧气,扎紧袋口;大于5 cm的夏花鱼种用活鱼箱,方法同上。

11.5 运输工具

货车、活水船。

11.6 运输方法

将已装苗的器具依车、船装载容积整齐排列,并配装增氧设备,供途中充气或备用,护送人员应随时检查种苗及器具状态。

11.7 运输时间

车或船的装载运输时间不超过4 h。

11.8 消 毒

活鱼箱、活水船用30~40 mg/L高锰酸钾清洗内壁。

12 放流技术

12.1 放流前准备

选择放苗地点,确定放苗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在放流前5~7 d将放苗地的杂质清除干净,并对苗种进行质量检测,方法同9.1。放流时应用水体消毒剂对放流鱼体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按消毒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2.2 放流时间

鱼种放流在每年3月底~5月上旬或10月下旬~11月中旬进行,夏花鱼种放流在每年5~7月进行。

12.3 放流温度

冬片鱼种在温度达12~18 ℃时放流,夏花鱼种在温度达18~28 ℃时放流。

12.4 放流地点

要求水位稳定、背风向阳且水位在2~2.5 m以上。

12.5 放流天气

于晴天、无大风时放流,如遇阴雨天应暂停放流。

12.6 放流数量

放流前须进行调查,放流数量依评估结果而定。宜根据不同水域底质、水文状况、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及翘嘴红鲌的生态习性,建立科学的放流模式,以确定合理放流数量,既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又要保证翘嘴红鲌有足够数量形成自然繁殖群体,达到资源增殖的长远目的。

12.7 放流方法

将鱼种运至放流水域后,可在顺风一侧贴近水面处放流,也可用机动船运至水域上游顺风浅水处分散放流。投放时离开水面高度不超过1.5 m,并应带水放流以防擦伤。可用袋、桶、滑道等进行放流。

12.8 放流温差

运输鱼箱内水温与放流水域的温差不超过2~3 ℃。

13 放流效果调查与评价

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由放流审批部门委托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在放流区域定期进行跟踪采样和对捕捞渔获物进行分析统计,并于每年11月底前出具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或意见书。条件成熟时可开展标志放流,科学地对其进行跟踪与效果评估。

2017-04-21

上海市农业系统标准预研制项目(编号:2016-024)

猜你喜欢

夏花鱼种苗种
西瓜皮喂鱼种一举三得
夏花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咿呀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
南疆地区河鲈人工繁殖及夏花培育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