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认证的几点思考
2017-02-02张欣蕾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中心201202
张欣蕾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中心 201202)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认证的几点思考
张欣蕾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中心 201202)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认证在农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其应用范围和层次也在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介绍了目前常见的3种农产品认证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农产品认证活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农产品认证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认证;类型;作用;问题;措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中央下发的11个“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了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同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农产品生产基地、大综市场质量检验检测费用的补助。在此背景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认证在农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其应用范围和层次也在进一步扩大。为提高农产品认证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笔者介绍了目前常见的3种农产品认证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农产品认证活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相关措施。
1 相关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上工业“三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入“十三五”,中央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保障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海在总结推广浦东新区、金山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经验的基础上,于2017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目前,上海已建立了市、区、镇(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市共有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723人。同时,上海积极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截至2016年,上海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已达442.12万t,占地产农产品上市总量的72.8%。
2 农产品认证的基本模式
2.1 农产品认证概述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推行的绿色食品认定工作,起步较晚,到21世纪初,已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个层次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形成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主力军。这种认证结构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也满足了不同消费类型和消费层次的市场选择。与国际惯例相同,我国在推行农产品认证时,也强调由独立机构进行第三方认证,同时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分开,即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给认证机构参考,以保证认证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权威。
2.2 不同农产品认证类型的特点和关系
从水平定位、产品结构、技术制度、认证方式和发展趋势来说,3种认证类型各有特点,现按照农产品安全性和质量要求由低到高进行阐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工作制度;绿色食品认证满足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以初级农产品为基础、加工农产品为主体,推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志管理”的技术制度,将质量认证和认证标志管理相结合,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强化引导;有机认证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和国内高端消费市场,产品以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农产品为主,是指根据有机农业的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加工,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且采用市场运作。
三者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各有侧重,共同发展。具体关系为:(1)从市场层面来看,3种类型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体现了农产品认证的多样性;(2)从发展层面来看,三者按照各自的运行轨迹和规则发展,体现了农产品认证的协调发展;(3)从工作层面来看,农产品认证根植于农业,包含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投入品使用监控、标准化技术推行、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互为补充、协调发展,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系统性。
3 农产品认证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3.1 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认证制度是以标准或技术规范作为认证依据,申请认证的单位需要按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生产操作,而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应用,基本形成了贯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贸易的农产品和食品认证体系;同时,追溯系统的建立把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直观反映出来,使农产品内在品质透明化、生产行为规范化,一方面能规范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也能方便消费者识别和确保消费安全农产品。
3.2 有助于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农产品认证是农业生产者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农业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从而能稳定、长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自觉地按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农产品认证还能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且通过认证能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确立,促使土地向种植大户或规模化生产企业集中,其辐射效应也能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化转变,加大了初级农产品的商业化和深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这也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农业产业要求相一致。
3.3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认证有利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产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连接和互动。为维护品牌效益和行业信誉,生产者必然依据认证制度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了从产品检测向全面管理过渡、从终端监管向源头追溯转变、从被动管理向积极预防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农产品需要某些品质参数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保障,而认证是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农产品认证能有效消除技术贸易壁垒。随着中国加入WT O,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规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认证已成为我国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经历的一道门槛。截至“十二五”末,上海市在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有1 432家,产品有7 289个,认证量达428.9万t,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0.77亿元,涉及蔬菜、花卉、食用菌、水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加工等,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3.4 有助于提升政府监管与服务效能
认证活动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能的辅助和补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众多,而为基地和企业提供原料的生产者更甚,仅依靠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检测,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显然不现实。而利用认证手段,直接采用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政府监管模式、改善管理效果、降低管理支出,既能保证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又能提高政府监管效率。通过对认证结果的采用和对认证市场的规范,加强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志使用管理,能形成生产者、认证机构和政府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
3.5 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是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发展创汇农业、实现农业增长需要采用多种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认证制度就是其中一项国际通行的有效手段。农业规范认证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现阶段农产品认证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标准研究与宣传问题
农产品认证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统一规范、层次分明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尚不完善,三大认证类型之间的相互衔接性较弱,缺乏协调性、一致性和相互认可的统一性。加之“三品一标”的宣传力度不强,市场效益不明显,挫伤了农户和企业对“三品一标”申报的积极性。
4.2 从业人员意识问题
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不强,且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再加上农户不能及时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不仅妨碍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进,也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3 标志使用问题
部分企业存在重认证而轻标志使用的现象,其在申报期间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通过认证后实际用标的积极性却不高,只追求短期的广告效应。目前,一些初级加工产品的规范包装、用标问题突出,如活鸡、活鱼等鲜活农产品如何包装用标,使消费者易于辨识,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4.4 龙头企业集约化生产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一般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两种模式,但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控能力较弱,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认证不能充分发挥集约化生产的优越性。
5 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相关措施
5.1 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研究和完善,做好衔接工作
(1)统筹规划。修订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农业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将各技术业务主管部门推行的标准和认证时所依据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对接,统一标准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2)改进实施。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梳理现阶段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规范要求、操作规程、档案记录等,排查认证所需的具体要求、检查细则等是否互相矛盾,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3)搞好衔接。遵循国际通用规则,认真研究国内外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特别是合格评定、标志包装及卫生检疫方面的规范,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为有效提升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5.2 适应形势和任务,把握好认证发展方向
农产品认证工作要与目前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产品认证仍应坚持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重点、绿色食品认证为先导、有机食品认证为补充的发展思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应引导现阶段的常规认证逐步形成可追溯质量备案的管理制度,并加大认证后的监管力度;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认证的比重,尤其是在绿色果品领域;有机食品认证虽不会像前两者那样普及,但有机食品作为出口主力,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仍应加大认证力度,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5.3 共同维护优质农产品市场的规范
(1)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发展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2)注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引导农业生产者应用新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标准,强化源头控制。(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宣传、推介,逐步推广粮油、果蔬、畜禽等初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检验验收制度,增加消费者对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5.4 健全工作体系,保障“三品”健康发展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目前主管农产品安全的机构涉及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标准不一、部门权属不同,存在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现象,应从食品产业链整体出发,建立一个综合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机构,统一开展农产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认证、质量监察等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2)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全面落实监管措施,加强对获证产品的监管,规范使用标志。(3)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针对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现状,重点跟踪监测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粮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逐步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消费者权益。
6 结 语
农产品认证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据,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举措,是强化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手段,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对农产品认证的认识和应用程度,并利用好这一手段,推动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精细化、规范化和生态化。总之,农产品认证只有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