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陈五苓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2017-02-02宋浩丁春妹

保健文汇 2017年7期
关键词:五苓散茵陈机理

●宋浩 丁春妹

茵陈五苓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宋浩 丁春妹

茵陈五苓散作为退黄祛湿的经典方剂,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研究表明,茵陈五苓散不仅保肝利胆,而且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黄疸、肝炎、高血脂等。为此,本文对茵陈五苓散的药理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退黄祛湿;保肝利胆;血脂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对于五苓散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日趋深入。通过对病理的研究,探索并了解五苓散对于疾病的作用机理。同时在病理的指导下,对药理的辩证分析,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减,将其广泛应用于儿童黄疸、头痛、血压、血脂等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长足的进展。中医来讲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茵陈五苓散是由五苓散加茵陈一味而成,而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此该方既能温阳化湿,又能清理湿热。与苦寒的茵陈蒿汤比较,此方更适用于湿重于热的患者。

1 茵陈五苓散药理作用

1.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探讨

王东生[1]等探讨了菌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动物实验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菌陈五苓散组、绞股蓝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主动脉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WSMC)bcl-2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发现菌陈五苓散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年附率,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下调基因bcl-2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1.2 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探讨

马小娟等研究了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其药效和药物作用机理。动物实验采用卡介苗(BGG)+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本方对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脾、肝脏器系数,肝脏病理组织学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检测小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气化酶(SOD)的含量,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加味茵陈五苓散和阳性对照药物五脂片均能显著降低BGG/LPS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水平,且加味菌陈五苓散中剂量降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对肝脾重量的增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品中、高剂量可减轻肝组织坏死范围及程度,减少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同时发现中剂量药物可显著降低肝匀浆中升高的MDA水平,提高肝匀浆SOD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升高的NO含量和TNF-a含量。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加味菌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直接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提高SOD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实验研究显示,茵陈五苓散具有利尿和保护酒精肝损伤的作用[2,5-7]。

2 茵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2.1 儿童黄疸治疗

严芳、张进[3]运用菌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并进行临床研究。统计结果显示100例中服3~5剂治愈68例,服6~11剂治愈30例,治疗效果明显。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菌陈五苓散方中菌陈清热利湿退黄,大青叶清热解毒,五苓散散利水渗湿,车前子使邪从小便而出,祛除水湿之功增强;大枣益气生津。故运用菌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很好疗效。总有效率94.4 %,取得了解满意的疗效。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胎黄,其病因较多,但多与湿邪有关。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故出现黄疸。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效,健脾则湿利,湿邪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

2.2 高血脂症治疗

康氏[4]将符合人选标准的高脂血症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两组各30例。中药组用菌陈五苓散加味,药用;菌陈30g泽泻、猪苓各9g,桂枝6g,白术、山酸肌醇片0.4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及1疗程结束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C)。结果;中医组显效17例(TCH下降≥40%);有效9例,(TCH下降≥20%,或TC下降20%~39%)无效4例(未达到有效标准);西药对照物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五苓散降低TCH、TG的作用优于对照组。陶氏用菌陈五苓散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80例,并与30例应用藻酸双脂钠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菌陈五苓散在降低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8]。

3 结论

这些研究成果对五苓散的临床运用和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也应当指出,目前对此方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许多研究尚留小样本、无对照、不随机的回顾性经验总结方面,距离循证医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而上述研究的许多结果和结论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证明。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大力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以促进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

[1]王东生,唐发青,肖长江等.菌陈五苓散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1):67.

[2]周琼.五苓散新解及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7,8(1):105.

[3]严芳,张进.菌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J].河北中医,2008,30(8):896.

[4]康氏,蔡小蓉,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茵陈五苓散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09):857-860.

[5]刘天,魏爱生,何东盈,刘晓霞,麦伟华.茵陈五苓散治疗痰湿型葡萄糖耐量低减(IGT)的有效性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4,(04):25-27.

[6]曹锦花.茵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3,(06):56-57.

[7]王国栋.茵陈五苓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4):120-125.

[8]周星,刘黎明,孙海涛,巴图尔,王卫星,陈辰,杨波.脂肪乳剂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0):255-259.

猜你喜欢

五苓散茵陈机理
不负春天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五苓散治盗汗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