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彩血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2017-02-02孙远远郭见军田璐王雪梅刘峰丰爱秀史德杰
孙远远,郭见军,田璐,王雪梅,刘峰,丰爱秀,史德杰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00)
紫彩血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孙远远,郭见军,田璐,王雪梅,刘峰,丰爱秀,史德杰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00)
紫彩血蛤(Nuttallia olivace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紫云蛤科[1],在山东日照俗称扇子面。紫彩血蛤壳薄味鲜,出肉率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在我国大连至江苏沿海、日本的鄂霍次克海南部以及朝鲜半岛海域均有分布。此外,紫彩血蛤的水管长,埋栖深度大,因摄食等原因而产生的身体运动对沉积物有着较强的扰动作用,使沉积物混合并洁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
有学者对紫彩血蛤的产卵诱导和胚胎发育[3],温度[4]、盐度[5]、pH值[6]等理化因子对幼虫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报道,然而有关紫彩血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尚未见到。近年来,随着自然海区环境的恶化,紫彩血蛤野生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苗种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因此,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从2015起开展了紫彩血蛤人工育苗试验,经过两年研究,基本掌握了紫彩血蛤的人工育苗技术,成功培育出壳长5 mm以上的稚贝2 972.41万粒,现将培育情况简介如下。
1 育苗设施
试验于2015年和2016年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育苗车间开展。育苗室为玻璃钢屋顶,顶部及四周用黑塑料布帘遮光。室内有规格为26 m×1.3 m的水泥育苗池20个,每个育苗池都具有充气流水设备。水处理装置由二级砂滤池、蛋白分离器以及棉袋组成,自然海水先经二级砂滤,再由蛋白分离器处理,最后经棉袋过滤注入育苗池。
2 饵料培养
在饵料车间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包括金藻、小硅藻、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一级培养用20 L的广口玻璃瓶,每小时晃动1次以防细胞贴壁;二级培养用50~100 L的白塑料桶充气培养;三级培养在水泥池中进行,每日搅池。饵料培养最晚于每年1月份开始。
3 亲体暂养
紫彩血蛤亲体于每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采自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河口区域,其中2015年共收亲体 4.96 kg(壳长 29~50 mm),2016 年共收亲体3.16 kg(壳长26~48 mm)。亲体采集后带到车间,用砂滤海水将亲体表面的附着物和杂质冲洗干净,并将活力差、贝壳有破损的亲体捡出。为方便取放,将亲贝单层平铺到多层塑料筐中,然后放入事先用漂白粉彻底清刷干净的育苗池中。暂养用水为二级沙滤水,水深90 cm,连续充气。每日上午换水一次,换水100%,清除池底的粪便及死蛤等。亲体暂养期间饵料以扁藻和小硅藻为主,日投饵15万~20万细胞/mL。每日上午换水前从池底吸取海水拿到显微镜下检查产卵情况。该阶段的水温为10.6~14.2℃。
4 产卵与孵化
采用亲蛤暂养自然排放法。亲蛤排卵达一定密度(15~20个/mL)后,及时用300目网袋将受精卵集出,放于孵化池中孵化。也可以将亲体捞出转移至下一个育苗池,受精卵在原池孵化。孵化期间每日用300目网箱换水50%,微量充气,溶解氧控制在5.52~5.72 mg/L。实时观察胚胎发育时相,当有幼虫破膜而出时立即投喂金藻作为开口饵料。该阶段的自然水温为13.6~17.3℃。
5 选优
当大多数受精卵孵出上浮后,使用300目筛绢网采用虹吸法将幼虫从上层水体收集出,将池底发育畸形的卵、藻渣以及亲体粪便等杂质排出。集卵时要时常搅动并更换网袋以免幼体堵住网目而受伤。将收集出的幼虫放进事先加好水的育苗池中培育,水位保持在90 cm,密度控制在20粒/mL左右。
6 浮游幼虫的培育
紫彩血蛤浮游幼虫个体较小(壳长200 μm左右),且在水层中活动,因此换水需用300目网箱过滤。为避免幼虫吸附在网箱上,应控制换水速度,以一根虹吸管为宜,同时不断搅动网箱。依据水质情况每日换水50%~60%。饵料选择粒径较小的金藻、小球藻和小硅藻,一般上午投喂金藻,下午投喂硅藻和小球藻。此时的幼虫具有趋光性,为避免强光直照对幼虫造成伤害,应将棚顶及窗帘用黑布遮挡。该阶段的水温为14.0~15.7℃。
7 附着稚贝的培育
幼虫发育到后期开始下沉,变态附着。当全部幼体长成稚贝后投放附着基。附着基选用粒径400~500 μm的细沙。沙粒用高锰酸钾消毒后均匀泼洒到育苗池中,厚1~2 cm。附着密度控制在20万~25万/m2。若密度过高,可采用虹吸的方式将幼体和附着基一并分池,然后借助水泵将幼体冲散均匀。随着温度的升高和代谢的加快,此时期可适当提高换水率至60%~70%。由于此时的幼体附着在池底,换水时可不再使用网箱,而用接有管头朝上弯管的虹吸管直接换水。稚贝初期饵料以硅藻和小球藻为主,辅以金藻。稚贝后期开始投喂扁藻,辅以硅藻。饵料密度由5万~8万细胞/mL逐渐增加至10万~20万细胞/mL。该阶段的水温保持在15.1~25.0℃。
8 结果
8.1 紫彩血蛤产卵情况
紫彩血蛤亲体室内暂养试验表明,紫彩血蛤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于每年的4月初可自然排放精卵,4月初到4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3~5 kg的亲体每天可产满一个育苗池,受精卵密度达15~20个/mL,几乎无停歇。4月中下旬,亲体产卵10批左右后停歇几天,然后可继续产卵。解剖发现,此时约2/3的亲体性腺仍很饱满。由此可见,整个4月份都是紫彩血蛤的繁殖期。当受精卵达一定密度后,应及时将其与亲体分离,以免被亲体滤食。
8.2 幼体孵化及变态附着情况
16批次的紫彩血蛤幼虫培育试验表明,在常温培育下,各批次受精卵孵化率均在96%以上,仅有少数卵发育畸形。有如此高的孵化率,一方面可能和自然产卵有关,由于是自然产卵,精卵质量好,发育成熟;另一方面可能和受精卵具有较厚的卵膜结构有关,卵膜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很好地保护了受精卵免受洗卵等影响。
有15批次的浮游幼虫变态率达85%以上,仅2015年1个批次的浮游幼虫出现了死壳,我们分析可能和幼虫孵出后没及时投喂金藻有关。金藻没有细胞壁,且个体微小、营养丰富,适于幼体摄食和消化,是贝类育苗中优质的开口饵料。
幼体变态附着长成稚贝后,基本都能存活,其生长速度与饵料的供应密切相关。随着水温的升高和个体的长大,稚贝对饵料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在稚贝培育阶段应保证充足的饵料供给。该试验所用饵料为自行培养的活体饵料,用此饵料培养的幼体生长较快。此外用购买的浓缩小球藻和室外虾蟹养殖池肥水开展试验,发现用购买的浓缩小球藻喂养1个月后,稚贝生长缓慢,个体明显比用活体饵料投喂的稚贝小;而用虾蟹养殖池肥水喂养的稚贝生长良好,个体较大。因此,下一步可以探讨紫彩血蛤与虾蟹混养的养殖模式。
8.3 病害防控
尽管紫彩血蛤亲体繁殖力以及幼体孵化变态率较高,然而一旦病害暴发并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严重的掉苗。在紫彩血蛤幼体人工培育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容易出现病害暴发情况:一是5月份浮游幼虫培育阶段原生动物的爆发;二是6月份稚贝培育阶段桡足类的爆发。此时应加大换水量至70%,逐渐降低病害的密度,同时及时补充饵料。稚贝早期切忌采用排干水的办法来消除桡足类,此时幼虫刚完成变态,尚不完全适应底栖生活,若此时排干池水,稚贝会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
[1]陈利雄,陈素文,麦扬珊,等.我国紫云蛤科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及增养殖研究概况[J].南方水产,2005,1(2):73-76.
[2]于子山,王诗红,张志南,等.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2):279-282.
[3]孙虎山,王宜艳.过氧化氢诱导紫彩血蛤排放精卵及其胚胎发育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2,11(9):10-13.
[4]孙虎山,王为纲,王宜艳,等.温度对紫彩血蛤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1997,(2):54-58.
[5]孙虎山,许高君,王为纲,等.盐度对紫彩血蛤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J].齐鲁渔业,1998,15(3):8-11.
[6]孙虎山,许高君,董小卫,等.pH对紫彩血蛤幼虫发育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9,6(1):54-56.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8.015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