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前发黄、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2017-02-02孟津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张华敏
孟津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张华敏
小麦冬前发黄、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孟津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张华敏
孟津县地处豫西丘陵,属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地带,季风环流明显,春季多风,夏雨充沛,秋高气爽,冬寒雪稀,平均气温13.7 ℃,平均降雨量650.2 mm,最高年降水量1 035.4 mm。年平均积温5 046.4 ℃;平均无霜期235 d,为一年两熟耕作区。
小麦是孟津县的主要作物,每年小麦播种面积2.8万hm2,小麦适播期在10月5—15日。近年来,由于受粮价下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异常气候条件、病虫害重、秸秆还田、整地质量差、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造成小麦冬前苗情差,特别是小麦发黄、死亡的现象比较普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若不能及时处理,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减产,2016年冬前尤为严重。经过我们近几年的田间调查、分析、试验,现总结孟津县冬前小麦发黄、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如下:
一、持续低温冻害
(一)原因
2016年11月21—22日,全县普降大暴雪,总降雪量28.8 mm,最低气温-8 ℃,且气温降幅较大。降雪早、持续低温,小麦出苗后生长时间短,加之光照时间少,小麦苗情整体较弱,受低温冻害影响表现出叶黄。
(二)防治措施
寒流前后要加强管理,喷施芸薹素内酯、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要及时划锄,增温保墒,去除田间杂草,促进小麦安全生长。
二、整地质量差
(一)原因
近年来,由于受粮价下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造成整地质量较差、管理粗放,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尤其严重。据调查,孟津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后直接播种小麦(因机耕成本较高,所以大多农户不用机耕)的面积占70%以上,旋耕深度大多在15 cm以下,且年年如此。由此造成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秆上,根系很难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且抗旱、抗冻能力较差,小麦黄化现象在所难免。
(二)防控措施
秸秆要充分粉碎,秸秆粉碎还田后一定要深机耕,深度要在25 cm以上,同时要细耙2~3遍,有水利条件的应浇水塌实,使整地质量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标准。
三、缺肥
(一)小麦缺氮型发黄
1.原因。小麦缺氮型发黄是指由于播种过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导致小麦叶片发黄。
2.防控措施。水地可结合浇越冬水进行追肥,旱地可趁墒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也可在起身期或拔节期每667 m2再追施尿素1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