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力提升路径分析

2017-02-02贾珍珍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艺辽宁机械化

贾珍珍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沈阳 11003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辽宁是农业大省,但并非农机大省,全省农机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作为传统的工业强省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农机工业水平的落后因素复杂,其中农机科技创新力不足是一大内因,亟待形成产学研合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省农机产业升级、农机企业壮大和现代农业发展。

1 辽宁农机产业及农机科技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省按照“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培育建设新的增长点”的农机化发展方针,以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机艺技术集成和提高农机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发展主体,狠抓粮食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促进了全省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到2016年底,全省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的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以及节能环保和节本增效发展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23.66万台,水稻插秧机达3.52万台,联合收割机达2.60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农机科技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瓶颈”环节技术集成问题得到解决,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历史新突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再上新台阶,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81.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新技术新装备应用逐年扩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等推广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技术集成度逐年提高。全年新增深松作业面积51.97万hm2,超额完成农业部确定的51.33万hm2目标任务;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49.29万hm2,机械插秧47.81万hm2,玉米机收145.68万hm2;完成秸秆还田85.55万hm2,其中新增秸秆还田29.61万hm2。农机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科技贡献率达到22.0%以上。

2 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科研创新实力总体不强

与山东、江苏、浙江、河北、黑龙江等省相比,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实力明显不足。目前,全省仅存1家省级农机科研单位,市级仅存3家,县级几乎没有,且市县两级农机研究所很少开展农机科研工作,科研实力显著下降。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始终坚守在辽宁农机科技创新一线,在精量施肥播种、、保护性耕作等领域曾经走在全国前列,702单体播种机从辽宁走向全国,第一台免耕精量播种机在辽宁引进试验,为辽宁乃至全国农机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拔尖人才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高等院校从事农机研究的只有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农机龙头企业数量很少且整体实力不强,没有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大型企业。农机产业联合度不强,产学研推没有形成合力。

2.2 农机科研投入明显不足

省级科研经费明显缩减,国家项目争取困难加大,经费不足成为科研单位的共性问题,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自主研发经费投入过少,产品以仿制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明显落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机械研发生产滞后。

2.3 农机结构调整把握不准

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高层次人才,与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黑龙江省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甘肃省农机院等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相差较大。农机科技创新滞后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农机需求的不断变化认识不够,对农机结构优化关注不够,对经济作物、林果业、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机械化研究不够,对东部丘陵山区、西部贫困地区农机化发展重视不够。

2.4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滞后

农机农艺各自为政,影响农机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降低农机科技成果的应用效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时有脱节,科技成果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执行不畅,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技术推广重视不够,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功能不强,基本上是“线断、网破、人散”。

3 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3.1 瞄准市场需求,接地气搞研究

只有面向市场需求、深入农业一线、下乡入户进厂,才能获得真实的需求反馈,这既是农机科研定向定位的可靠信息来源,也是成果水平高低优劣的根本验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辽宁农机科技既没有跟上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没有跟上农艺制度变化的步伐。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前瞻性不够且研发基础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对应用研究重视不够且缺乏机制激励。主要表现在奖项和专利不少,但真正转化为成功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不多。跟着项目跑的传统惯性思维依然存在,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不够凸显。此外,乐于下基层搞研究做推广的科研人员少了,许多成果没有很好地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农村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农民迫切期盼相结合。例如,企业因利益使然,往往不愿在山区丘陵、设施农业、林果业、经济作物等机械化上搞研究做生产,而这恰恰是当前农机的薄弱环节和农民的迫切所盼。对这些领域,科研部门也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报国家项目,专盯那些另辟蹊径、脱离实际的“离奇”方向,导致出了成果也无法应用,既无法体现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又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实践出真知,真知出成果,成果出效益,效益出价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对科技装备的需求多而杂,科研人员的创新责任重大。实践证明,只有埋下身来、挽起裤脚、深入农田,瞄准需求搞科研,围绕应用做文章,才能找到正确的科研方向,多出造福百姓的科研成果。

3.2 结合辽宁实际,明晰科研创新方向

只有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才能逐步提升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力和服务力。应围绕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找准专攻方向和突破点,突出研究方向的专一性和前瞻性,突出研究内容的接续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着力打造学科创新团队和培育领军人才。发挥农机学科融入度高优势,共建科技交流平台,深化农机农艺互促融合,突出学科重点、优势、特色,重点围绕旱田生产机械化、水田生产机械化、特色产业机械化和农机信息化智能化4个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与应用研究,提升辽宁农机科技水平。

3.3 拓宽创新思路,加速农机农艺融合

避免就农机论农机,主动拓展科技创新维度,既要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效果,展现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又要适应现代化农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提高农机科技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展现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大项目联合申报力度,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3.4 强化科企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牢记科技服务社会宗旨,深入农业一线传送技术,真心真意服务“三农”。加强与农机企业联系,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密切与农机系统和农科系统关系,建立上下通畅的农机农业科技传导体系,服务行业发展。强化“四个对接”:深化科企对接,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提高项目完成水平;深化与市场对接,围绕市场需求搞研发,提高产品市场适应性和生产实用性;与科研基地对接,接地气搞科研,向农民学习,向“土专家”学习,向生产实践学习。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相结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发展,凸显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1]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179-181.

[2]刘琳.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3):82-84.

[3]梁海辉,罗超.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31.

[4]唐莉莉,钟志堂.江苏省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现状分析[J].江苏农机化,2010(4):24-25.

猜你喜欢

农艺辽宁机械化
辽宁之光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