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技术

2017-02-02姚秀仕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球果修枝幼林

姚秀仕

(国营朝阳县朝阳林场,辽宁 朝阳 122000)

红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实现成功发展,被称为东北树木中的“树王”,作为果材兼用林(生态经济林)而备受林农青睐。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瘠薄、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雨量集中(主要分布在7—8月份),因此,在造林前需要进行造林地块选择、改土,造林后需要及时补水,以确保红松健康生长。通过研究总结一套干旱、半干旱地区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技术,可以增加种子产量,提高红松林近期效益,为广大林农增加收入,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1 选地与整地

1.1 造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注意一定要避开风口。

1.2 土壤改良

草炭是纯天然的有机物质,其富含氮、钾、磷、钙、锰等多样元素,有机质含量高(30%~50%),pH值一般为5.5~6.5,呈微酸性反应,且具有蓄水保墒的功能,适宜针叶树生长。在有草炭资源的地方,应以草炭改土为主,并配以一定量的复合肥。按造林点位挖70 cm×50 cm的改土坑,每穴放置草炭30.0~50.0 kg(含0.5 kg左右的复合肥),与表层土搅拌均匀,回填造林穴并灌水沉实。

2 红松林营造

2.1 针针混交林

选择优质苗木,按 2 m×4 m,4 m×4 m,5 m×5 m的造林密度栽植红松混交林,混交树种为彰武松、樟子松、油松、赤松、长白松。也可采取林冠下混交造林方式,待红松长到1.0~1.5 m高时,逐步去掉影响红松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单株,形成针针混交林。栽植3 a内进行抚育,割除影响红松生长的杂草、灌木,同时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2.2 针阔混交林

选择优质造林苗木,采取等株行距或窄带状造林方式,按 2 m×4 m,4 m×4m,5 m×5m,或(3 m×3 m)×6 m,(3 m×3 m)×8 m,或(3 m×3 m×3 m)×8 m,(3 m×3 m×3 m)×10 m的造林密度,栽植红松混交林,混交树种为杨树、乡土树种亚乔木。也可采取林冠下混交造林方式,待红松长到1.0~1.5 m高时,逐步去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种单株,形成针阔混交林。栽植3 a内进行抚育,割除影响红松生长的杂草、灌木,同时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2.3 红松纯林营造

营造红松纯林,应以防护性能良好的中小地块为主,一般面积不超过3.3 hm2(50亩),造林密度为2 m×4 m,4 m×4 m,5 m×5 m, 或在密度适宜的林冠下造林。栽植3 a内进行抚育,割除影响红松生长的杂草、灌木,同时加强有害生物防治。通过实践发现,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宜营造大面积红松纯林。

3 抚育管理

3.1 幼林抚育管理

3.1.1 中耕除草 红松一般采用窄带状或穴状抚育法。中耕除草的年限应进行到幼林郁闭为止(沙地可3~5 a)。 造林初期多次浅锄(2~3 次 /a),随树龄增长可逐步少次加深(1~2次/a),并掌握里浅外深的原则,一般中耕不超过30 cm。

3.1.2 施肥 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幼林营养状况,增加叶面积,提高生物量的积累和缩短轮伐期,促进林木结实。在土壤养分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施肥措施,施用长效肥料或氮、磷为主的复合肥。施肥应以3个时期为主,即造林前后、郁闭前后、大量结实期前后,并随树龄增长肥量逐渐加大。施肥时,一般以冠幅为直径,距树干一定距离,放射性地在一定范围内施肥,并掌握里少外多的原则。

3.1.3 灌溉 灌溉可以调节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及空气温湿度,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的有效措施,可以实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标,特别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木栽培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以土壤含水量低于最大田间含水量60%为警戒线。灌溉后应及时松土,以减少蒸发、提高灌溉效率。

3.1.4 林农间作 林农间作是我国北方各地培育人工林的传统习惯。通过林农间作,可以达到以耕代抚、以副促林、林粮双收的目的。在应用时必须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间作作物品种和间作距离,达到有利且无碍于幼林生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种植绿肥作物,通过压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获得大量饲料。

3.1.5 风害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大、雨水少、植被稀疏,红松幼苗极易受风沙危害,所以在风蚀地、迎风坡应设置有效防护距离的风障。

3.1.6 鼠害 红松3~4 a即可见果。进入秋季,以松树种子和果仁为主要食物的松鼠开始大量出现,因此需要及时采摘成熟的红松球果。

3.1.7 整形修剪 红松生态经济林以果实、木材兼顾为主,所以红松栽植后应连续进行5~7 a的树势管理。接穗成活后的几年内,由于高生长量小于砧木侧枝生长量,接穗的主枝地位易被砧木侧枝取代。因此,为使接穗始终处于主枝地位,每年早春需要进行一次修剪,剪去影响接穗生长的砧木侧枝顶端。接后10 a左右,为提高林木结实量,应于早春剪去主梢(此时红松主干已超过4 m);去梢后在最上层轮枝中选留3~5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侧枝作为未来的多头主枝,剪掉多余的枝条。

3.2 中龄林抚育管理

红松在造林后10 a左右开始郁闭,郁闭后管理需要较长时间。实践证明,加强人工林后期的管理对于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3.2.1 修枝 红松树冠发达、侧枝粗壮,自然整枝不良。为了培育无节、少节、干形良好的红松木材,需对红松进行修枝。红松幼林郁闭后,当树干下部出现2~3轮死枝或濒死枝,即应及时修枝。修枝一般在林木停止生长后的冬季进行,掌握“少量多次、先死后弱”的原则。

3.2.2 抚育间伐 应视不同立地条件、林龄及林木生长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当林木个体出现分化、竞争激烈时,即可进行抚育间伐。伐除生长不良的、病虫害严重的、小脚现象严重的树木个体。

4 有害生物防治

病虫鼠害直接影响红松经济效益发挥,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和球果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因此防治病虫鼠害是红松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4.1 病害防治

4.1.1 非侵染性病害 一些非生物因素,如风、干旱、温度、空气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等,都可能对红松造成一定的危害。在诸多非侵染性病害中,以幼林风寒害为最重。该危害多发生于3月下旬—4月上旬,主要为害郁闭前的幼林,早春低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受害严重时,顶芽干枯、新梢萎蔫,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早春适时浇水,并设置风障或有意保留灌草。

4.1.2 红松针锈病 该病易在3~15 a生幼树上流行,造成危害;15 a生以上树木虽然也发病,但危害不大。染病针叶最初出现斑段,4月下旬可见其上生有密黄色小点,以后变为黄褐色;5月下旬,长出锈孢子囊,桔黄色。受害针叶干枯,发病严重时,主梢变短,连续危害2~3 a后枯死。防治方法:造林前做好造林地选地调查,避开或消除转主寄主植物;加强幼林抚育及幼树修枝,以清除转主寄主和调节林地温湿度。

4.1.3 红松落针病 染病针叶通常于4月下旬开始显露病状。最初针叶为灰绿色,并出现淡黄色、呈半透明状的退绿斑段;随后针叶逐渐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远望似火烧状。防治方法:使用硫磺烟剂7.5 kg/hm2或45%代森锌2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1.4 红松疱锈病 该病主要危害红松枝干皮层,多发生于20 a生以下的红松人工林中。发病初期,病部略显肿胀。每年9月上旬开始于病部树皮缝隙中挤出先是白色、后变为桔黄色的泪滴状蜜滴。当病部绕树干1周时,树体输导组织被破坏导致林木死亡。防治方法:苗圃地和造林地要选在没有转主寄主的地方;造林后要坚持连续4 a以上的幼林抚育;注意早期修枝;发现病树及时伐除,集中烧毁;对发病较轻、伐除后造成林间空地的树木,可将患部表皮刮破后涂药。

4.1.5 其他病害 除以上病害外,红松还有红松烂皮病、红松腐烂病、红松流脂溃疡病等,可查阅相关材料加以防治。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为主,加强林分结构调整,营造混交林;及时伐除病株;对得病较轻的林木及时采用药剂防治。

4.2 虫害防治

4.2.1 松毛虫 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为食叶害虫。防治方法:在春季越冬幼虫上树之前,用菊脂类毒绳阻杀;或在幼虫上树后,用高压喷雾器直接触杀。

4.2.2 松蚜 松蚜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嫩梢和枝干。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等天敌;危害盛期喷洒农药杀虫。

4.2.3 松梢螟、球果梢斑螟 松梢螟、球果梢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树的主、侧枝嫩梢和球果。防治方法:营造混交林,以利于天敌产生;人工摘、剪被害的树梢,掩埋或烧掉;幼虫转移危害期间喷药杀虫。

4.3 鼠害防治

松鼠可直接影响红松经济林效益发挥,使球果产量下降。据调查,松鼠危害红松球果最高可达60%以上。防治方法:在结实初期,适时提早采摘;在结实盛期,冬季将1.5 m以下的侧枝修剪掉,7月末—8月上旬再在树干1.0 m以上高处裹上宽40 cm的尼龙胶片,使松鼠爬不上树冠,可有效防治鼠害。

[1]吴昱龙.谈红松人工林的经营与发展[J].才智,2013(36):317.

[2]胡景霞,庞永辉.樟子松嫁接红松坚果苗木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6):39.

[3]陈文山.谈如何快速营造红松种子林[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5):37.

猜你喜欢

球果修枝幼林
修枝对连香树林分生长的影响
快乐佳县人
红心杉不同无性系结实特性及球果类型分析
盆景树
红松球果结实量规律调查研究
杉木第3代种子园不同球果类型种实性状分析*
杨树修枝技术研究进展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不同强度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干形的影响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