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
2017-02-02沙晓菲
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婴幼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地沟油事件……伴随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引起社会恐慌,对身在校园的中学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辨别真伪、理性应对,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应该成为广大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认清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危害
食品安全网络谣言频繁发生,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去年网络关于“毒西瓜”的不实报道,造成全国范围内西瓜大量滞销,价格大跌。二是打击了食品消费信心。当前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到底吃什么安全?人们之所以对我国食品安全不放心,与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密切相关的。从相关政府部门的监测数据来看,我国食品监测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但老百姓仍然不放心甚至不相信这个数据,很多家庭长期从国外采购婴幼儿奶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身边许多同学出国留学,不少人是为了吃上国外放心的食品、喝上放心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是破坏了网络生态,影响了诚信建设。青少年是网络生力军,如果任由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泛滥而不能明辨是非,青少年身在其中身心难免会受到影响,同时给其背后的家庭带来压力,也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能力
中学生作为中国具有活力的群体之一,应千方百计提高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识辨能力和应对能力。一是要多了解一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常识。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如果了解一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比如去年4月有关媒体报道的使用乙草胺导致草莓农残超标事件,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乙草胺是一种除草剂,草莓又是一种草本植物,栽培草莓使用乙草胺显然是不合常规的,据此就会做出理性的判断。还有关于“无核葡萄是用避孕药喂大的”传言,学过生物的同学都知道,动物激素或药物使用在植物上是不起作用的,了解了这一点,这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二是要懂得网络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作为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即时性强,社会影响力大。同时,网络舆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化,作为中学生,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在面对负面消息时,应该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感性宣泄;尽量不要随手转发,随口点评,更不必恐慌害怕,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三是要经常参加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了解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原因和处理方法,知道怎样辨别不安全食品,怎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怎样避免同时食用相克蔬菜等,在心中埋下食品安全的种子;回到家中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当好食品安全的宣传员。四是要加强诚信建设。不管是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还是网络谣言随意传播,从根子上讲都是诚信建设上出了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把诚信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从我做起,以诚育人,以诚做事,增强自身修养,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拥有的贡献。
(沙晓菲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