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7-02-02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阳分校倪国勤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阳分校 倪国勤
小麦黄花叶病综合防治技术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阳分校 倪国勤
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正阳县近几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害。2016年,该病在正阳严重发生,预计该病1~2年后将成为正阳县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因此,正阳县植保植检站近几年对该病进行了调查,对小麦黄花叶病2016年局部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综防措施。
一、发生情况
正阳县2016年2月在王勿桥便民村首次发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当时小麦受害面积0.3 hm2,我们随后在全县开展了普查,病田率0.9%,平均病株率4.2%,发生面积698 hm2。2016年3月上旬对全县进行普查时,各乡镇已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害发生面积占普查面积的43.9%,发生面积达到7 333.9 hm2,重发生面积4 020 hm2,病株率10%~25%,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在97%以上。受害麦田每667 m2仅收259 kg,与全县平均每667 m2产量418 kg比较,每667 m2减产165 kg。重病区因小麦黄花叶病危害损失小麦9 719t。
该病一般在小麦返青起身时发病,症状表现在新生叶片上,老叶上不表现症状。病株新叶最初出现断续不清的褪绿条纹,继而发展成与叶脉平行﹑宽窄不一的条斑或梭条斑,叶片由淡绿色逐渐变黄色。一般病株叶片由下向上黄化,老叶逐渐枯死。病株矮小﹑纤弱,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短﹑量少,有效分蘖明显减少。重病株心叶抽出时即严重褪绿﹑黄化或扭曲畸形,分蘖萎缩枯死,甚至整株死亡。染病较晚的植株,气温在15 ℃以上时,症状渐轻直至消失。病株成熟后穗小粒瘪。经过几年的田间观察,重茬的小麦田块发生重,低洼地田块发生重,倒春寒年份春季温度回升慢发生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田块发病重,同一地块排水沟两侧发病重,基肥充足﹑小麦返青较早的田块发病重。
二、发生原因分析
(一)初侵染源
病害的初侵染源为田间病残根细胞中带毒越夏的多黏菌休眠孢子。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秋季,带毒休眠孢子释放出大量带毒的游动孢子。带毒游动孢子从2~3叶期麦苗的根毛和表皮细胞等处侵染植株的同时,将病毒带入植株体内。土壤中如存在带毒多黏菌,且土壤温度在15 ℃时,幼苗一出土即可感染。通常在秋冬季无此症状。春季,受感染植株返青恢复生长时,如土壤温度较低(5~13 ℃)即可显花叶症状,如早春温度较高则不显花叶症状或仅显轻微褪绿症状。能传带土壤的农具﹑风﹑水或其他途径均可传播病毒。
(二)温度
小麦出苗后气温较高,翌春温度在5~15 ℃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发病重。适宜病毒侵染的温度为15 ℃左右,适宜发病温度为8~12 ℃,最低5 ℃,15 ℃以上逐渐隐症。症状发展适温为10 ℃。温度在20 ℃以上时植株不会感染病毒。2015年正阳县连续秋暖和冬暖,导致麦苗旺长。2016年1月中下旬又连降暴雪,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同时伴随低温﹑寡照,小麦不同程度地遭受冻害,抗病能力下降。2月上旬至3月上旬连续低温。2016年2月中旬平均气温3.4 ℃;下旬平均气温6.2 ℃;3月上旬平均气温10.5 ℃。2016年春季持续低温,是该病局部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播种期
早播发病重。早播小麦出苗后,土温高于10 ℃的日数超过10 d,有利于传毒介体多黏菌的繁殖和侵染,延长了多黏菌侵染寄主的时间和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加快病害蔓延速度,加重病害发生,翌春发病较重。正阳县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土温较高,适宜发病,加之多数群众存有“麦在种﹑秋在管”的思想,麦田整地时,耙地较匀,直接传播了病毒。
(四)品种不抗病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正阳县是一种新的病害,目前正阳县推广的小麦品种抗此病性不强,几乎所有品种均有发生。
(五)连作
小麦连作导致病田传毒介体和毒源积累,是小麦黄花叶病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正阳县小麦年种植面积保持在8 666.7 hm2以上,播种面积大,连作时间长,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许多病残体遗留在田间,毒源积累越来越多。
(六)肥﹑水条件
近几年冬前和早春雨水充沛,土壤湿度大,有利于介体多黏菌的活动。播种时基肥充足﹑小麦返青较早,适宜该病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应坚持“推广抗病﹑耐病丰产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综合管理”的防治策略。
(一)更换品种
目前,正阳县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虽然不强,几乎所有品种均有发生,但品种间发生程度存在差异,重病区应更换其他品种。
(二)轮作换茬
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
(三)适时播种
适当迟播,可缩短介体多黏菌的侵染时间。但也要避免过迟播种,以利于麦苗顺利越冬和春季返青恢复生长,发病地块一般应将播期推迟到10月20日以后。
(四)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苗期合理控制土壤水分,避免土壤中游离水过多而有利于带毒游动孢子的随水流传播;对发病田块要及时追肥补充营养,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另加2%菌克毒克200 mL对水50 kg喷雾,或每667 m2用0.5~0.75 kg尿素对水50 kg喷雾,加速苗情转化,促进植株生根﹑长叶,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分蘖死亡率和死苗率,提高成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