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7-02-01王跃
王 跃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市 101400)
作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急腹症,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主要特点包括起病急、病情重和发展快[1]。由于这一疾病在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因而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已发展为后期,致使诸多并发症出现,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现阶段,腹部CT和腹部X线均为临床上使用最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对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研究,该院选取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腹部X线检查与腹部CT检查分别运用其中,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该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9~70岁,平均年龄(47.85±6.41)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8~71岁,平均(46.27±5.42)岁。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等,主要体征有压痛、腹部膨隆、气过水音、肠鸣音亢进等。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对比未见差别(P>0.05)。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则接受腹部X线检查,所采用的仪器主要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DR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均保持卧位或常规立位。以腹部CT检查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仪器为美国Philips 128排Brilliance iCT。隔面到趾骨联合下缘为整个扫面范围,层厚和间距控制在10 mm,并进行2 mm薄层重建。在进行增强扫描前,应对患者肘静脉注射80 mL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3.5 mL/s,为了得到静脉期、动脉期与延迟期的图像,需延迟 30、60、180 s。
1.3 观察指标
真实记录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具体内容包括梗阻诊断结果、图像清晰情况、梗阻部位以及患者舒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数据,检验用方差t,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可知,不论是在梗阻诊断、图像清晰,还是梗阻部位确定,舒适度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要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比较[例(%)]
3 结论与讨论
在结肠肿瘤的多种并发症中,结肠肿瘤性结肠梗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经流行病学[2]调查结果可见,在结直肠癌中急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在7%~30%左右。目前,腹部CT检查和X线平面扫描为临床上两种主要采用的方式。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即为X线平片扫描,其工作原理为病灶位置透射X射线,并形成二维图像,肠梗阻发生在4~6 h后便可以显现梗阻肠段以上的肠管积液与积气,同时肠管扩张也非常明显,利用对扩张部位的察看便能够了解对梗阻位置。虽然这一方法拥有众多优势(价格低廉、辐射量小、操作简便),但由于缺乏较高的分辨率,易出现腹部影像重合的现象。现阶段,腹部CT这一检测方法拥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且患者配合度也非常高,可将病灶区轮廓、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信息清楚的显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邻近区域的淋巴结、肠系膜和大网膜等,在确诊病因方面意义重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具体表现在梗阻诊断、图像清晰、梗阻部位确定和患者舒适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同腹部平片X线检查相比较,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方面的诊断率更高,同时可以详细定位病灶区,患者的舒适度较高,将可靠的信息与依据提供给了患者后期的诊治。
[1] 王均庆,陆风旗,张雷,等.结肠癌肠梗阻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6):507-510.
[2]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人学学报,2013.33(8):12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