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入职乡村教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02-01刘澍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投身公费定向

周 颖,唐 乐,刘澍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存在总量不足、老龄化趋势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为了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水平,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相关职能部门探索并改革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推行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是解决乡村教育发展出路卓有成效的办法。但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毕竟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我国乡村教育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下简称《计划》),我们在深入解读《计划》的基础上,对部分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究《计划》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1.对象选择

本次调查选取对象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计划》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而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是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并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力量,有望成为未来乡村教师的主力军之一,故对其展开调查研究。

2.对象概况

本次调查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从中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以下简称中文)、数学与应用数学(以下简称应数)、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教)、教育技术(以下简称教技)、舞蹈共10个师范类专业进行问卷调查,

本调查涵盖文科、理科及术科,各类学科比例平衡。这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随机对2014-2016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975份,回收问卷918份,回收率为94.1%,其中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为82.4%。另随机抽取湖南省永州市、益阳市、郴州市10位在岗的一线乡村教师进行访谈以作补充。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是《计划》对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自发投身乡村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了解度,对《计划》的认同度,《计划》出台对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就业倾向的影响,《计划》出台和落实对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自发投身乡村教育的影响,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落实的现实期待,对《计划》的意见及建议。

(三)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在spss(version 19)上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对访谈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与结果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了解程度低

据表1可知,只有16.7%(16.1%+0.6%)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

表1 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了解程度

由此可见,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了解程度较低。对在校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而言,政策消息多得知于互联网和学校。在这个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在浏览新闻时容易忽略一些政策性消息;而学生在校内上课,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对相关政策的介绍和普及较少,导致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于《计划》了解程度低。

(二)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认同度高

据表2可知,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八大举措的认同度(“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合计)均达92%以上。非公费定向师范生非常认同《计划》的八大举措,这是因为《计划》为乡村教师生活状况、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切中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生活待遇、编制职称等方面的刚性需求。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看到了政策对乡村教师的真正扶持,因而高度认同《计划》。

表2 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认同度

1.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是基础

由表2可知,84.6%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这一举措非常认同,在八大举措中认同度最高。说明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首要诉求是工资待遇的提高。有86.2%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认为乡村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工资收入不成正比(见表3),有59.6%(1%+19.8%+38.8%)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表示当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时将投身乡村教育(详见表4)。受访的永州市J老师说:“对比社会其他行业,乡村教师工资太低。只有提高工资,才能吸引优秀人才。”

可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基础。只有待遇提高了,青年教师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表3 乡村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工资收入是否成正比

表4 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师职业的工资期待

2.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根本

表2显示,72.8%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水平”这一举措非常认同。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让“师德”成为乡村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把握住发展乡村教育的源头。但有49.9%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认为目前师范类高校师德教育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影响一般”(详见表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加强在校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师德教育,多种途径增强其对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培养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乡村教育的品质,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才能真正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表5 师范类高校师德教育对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影响

3.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是关键

由表2可见,79%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这一举措非常认同。提升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乡村教师个人职业竞争力,扩大职业发展的空间。说明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自身能力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视。多渠道多途径提升能力素质能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是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关键。

(三)《计划》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

1.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从教的就业倾向有所上升

据表6显示,随着《计划》的出台与实施,57.3%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的现实发展方向是从事教师职业,只有9%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选择教师职业。2007年有调查显示,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超过的在校师范生30%;还有近40%的学生在是否从事教师职业的选择中处于迷茫状态[1]。可见,随着教育强国各项政策的落实,教师待遇与地位的提高,师范生愿意从教的比例有所上升,明确表示不愿意从教的比例有所下降。《计划》作为近年教育强国政策中的重锤,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有望推动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入职乡村。

表6 非公费定向师范毕业后的现实发展方向

2.《计划》提高了非公费师范生去乡村执教的意向

据表7数据显示,如果《计划》落实,68.7%(50.9%+14.9%+1.6%+1.3%)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打算去乡村执教。一直以来,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职业发展缺乏前景等问题使优秀大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乡村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而趋向“老龄化”[2]。《计划》八大举措的出台,可以促进形成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工资待遇、落实奖补,提升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拓展补充渠道、统一编制,减轻乡村教师工作压力;提升能力素质、倾斜职称(职务)评聘、促进流动,加强乡村教师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师德水平、建立荣誉制度,关心乡村教师身心健康。《计划》打出一套“全方位组合拳”[3],让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看到了国家对乡村教师的重视和扶持。接受访谈的湘潭县A老师表示:“如果《计划》全面落实,我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愿意投身到乡村教育中来。”据表6可见,57.3%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的现实发展方向是从事教师职业,而如果《计划》落实,68.7%(50.9%+14.9%+1.6%+1.3%)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打算去乡村执教。据此可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

表7 《计划》落实后,非公费师范生去乡村执教的意向

(四)非公费师范生对《计划》落实持观望态度

从表8可以看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认为《计划》的出台对非公费师范生自发投身乡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有37.1%(35.1%+2%),认为不确定的有56.5%。另一方面,《计划》落实后打算投身乡村教育的非公费师范生中,有50.9%准备先去乡村短期执教1-3年,仅有2.9%(1.6%+1.3%)愿意去乡村执教5年及以上。《计划》是一个具有指导性质的总纲,八大举措要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仍需各级政府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上做出不懈的努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计划》的落实信心还不够充足,他们欣喜地看到《计划》出台,愿意投身到乡村中去,短期入职乡村,但对《计划》落实持观望态度并期待《计划》进一步落实。上述结果在对永州市道县B老师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他表示:“如果《计划》全面落实,工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都提高了,我们肯定愿意长期留在乡村。但如果《计划》流于形式,或只是一个噱头、口号,年轻人还是会找机会去城区学校,还是解决不了‘留得住’问题。我们都期待着《计划》全面落实。”

表8 《计划》的出台对乡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三、应对策略

《计划》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给乡村教师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给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但《计划》真正做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能够切实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自发投身乡村教育,还需进一步细化政策文本,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创新活力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一)细化政策文本,明确责任主体

1.细化政策文本,出台《计划实施指导》

《计划》的颁布提高了在校师范生对乡村教师的职业期待。但《计划》在部分举措如“对在农村任教10年、20年的教师进行奖励”“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农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鼓励农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缺少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同一地区各级政府对《计划》的落实也存在不少差异[4]。政策落实下不去,容易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出台具体的《计划实施指导》用于指导各级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中央统筹管理,既能因地制宜,又能有章可循,避免地方政府在实施《计划》相关举措的随意性。

2.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政策执行力

接受访谈的永州市冷水滩区H老师说:“这一两年乡村教师收到了一些补贴、津贴,但我们不知道这些补贴津贴的具体名目和数额,说发就发了。有时开会说发补贴等了大半年也不见来。”而G老师在访谈中表示,有时市区教师补贴比下级县镇的还多,想了解也不知道找谁。缺乏明确透明的责任系统,影响教师及公众对《计划》的认同。在加强政策执行力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应透明化,省、市、县(区)、学校四级责任系统,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二是有关部门应加强开展对各地方政府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级政府按规定实施《计划》,对实施不到位的负责人进行问责。同时,将检查情况和问责结果向公众开放,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三是适度开放反馈渠道,建立乡村教师信访接待中心。允许乡村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代表参与《计划》实施系统的各个环节,对《计划》各举措的实施提出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发挥其在《计划》落实中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给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树立坚实的制度信心。

(二)创新活力机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

1.创新奖励机制,促进良性竞争

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制度缺乏必要的竞争奖励机制。现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规定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4部分组成。绩效工资是其中收入活的分配,主要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实绩和贡献,绩效考核后由财政统一拨给学校,再由学校自主分配。数年来的绩效工资改革中仍存在着绩效目标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沟通不到位的普遍问题[5]。乡村教师尤其偏远地区很多都是“摸着良心开展教学”。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方式和奖励机制,单方面增加津贴补贴,无法促进乡村教师队伍良性竞争。要激发乡村教育新活力,推动乡村教育工作发展进步,我们建议一要增加绩效工资在教师收入中的比重,适度提高绩效工资金额,主要体现多劳多得,按工作绩效实行阶梯式奖励制度;二要坚持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教师参与分配与监督执行的前提下由学校自主分配,坚持公平公正与民主合法;三要丰富绩效工资内涵,由各校统一考核,按教师工作量、工作质量、是否作出特殊或突出贡献等设置相应奖项直接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劳有所得,乡村教师不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向奉献,而是同时富于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打破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隐形天花板”,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留任乡村从教。

2.促进双向流动,扩大学习平台

乡村学校平台小,信息更新慢,视野不够开阔,不利于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职业长远发展。宁远县的G老师表示:“乡村教师出去学习机会少,待在乡村像是温水煮青蛙,没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看不到未来。”要扩大乡村教师学习平台,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计划》的一大问题是片面强调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忽略了乡村教师向城区优秀学校流动学习的重要性。双向流动不仅应做到优秀骨干教师下乡村,还要提供乡村教师参与城区优秀学校教育教研教学教改活动的机会;不仅是同地区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还要促进跨省跨地区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实现西部偏远地区教师可以有机会到中部东部一线学校访学。二要实施乡村基础教育专家型教师培养计划[6]。按《计划》规定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各地政府加大力度培养乡村教育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教研教改骨干,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三是多种途径提升乡村教师学历层次。对于工作3-5年的乡村教师给予免费读专硕或留职读硕等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让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认识到乡村教育也能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改变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一入乡村深似海”的消极印象。

(三)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1.将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门板块之一

《计划》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的措施强调了乡村教师职前师德教育。一个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学生,走出校园后愿意走进乡村地区当教师,是需要一系列信念的支持的[7]。目前,《计划》仍主要通过工资待遇、编制职称等物质条件优势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但一旦物质条件优势不再,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就很大。加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门板块之一,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走上乡村教师岗位,才能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其一,完善师德教育课程。教育部门应提升师德教育在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作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专业必修课之一。学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班会主题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其掌握一般师德知识,明确教师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注重师德教育的基础性;开展乡村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如请优秀乡村教师校友回校分享经历,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视频等进行渗透式教育,将师德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二,提升师范院校教师师德素质和师德教育能力。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师范教育,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对师德教育老师进行教学策略培训,创新师德教育模式,注重情感-体验式等新型教学形式;注重师德教育的渐进性。

2.建立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与乡村教师的情感联结

学校的外在教育只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才能达到最初的教育目的。师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阶段,同时要加强教育实践,如组织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公益支教活动,进行顶岗实习,注重师德教育的实践性。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能从中了解乡村教师这一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乡村教育实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思考乡村教师的真正内涵,建立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与乡村教师的情感联结,自觉增强其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从而加强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服务乡村教育的道德意识与能力,发挥其入职乡村教师的主体性。

结语

《计划》获得了作为乡村教育后备军的非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较高认同,对促进他们投身乡村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其中主要举措的真正实施仍存在担忧。因此,《计划》需要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贯彻落实,才能吸引更多的非公费师范生从事乡村教育事业,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1]钟兴言.师范类本科生就业倾向性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3):102-103.

[2]钟秉林.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给教育一个坚实的支点——探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现实途径[J].今日教育,2015(9):30-33.

[3]邬志辉.打出“全方位组合拳”大力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分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5(5):4-6.

[4]张晓文,张旭.从颁布到落地:32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7(2):69-78.

[5]李红超,于启新.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定度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9(1):53-57.

[6]凌宗伟.青年乡村教师的理想还需现实点亮[N].中国教育报,2017-05-05(2).

[7]闫予枫.基于教师信念视角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分析——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131.

猜你喜欢

投身公费定向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投身“一带一路”展现青商风采
意气风发,投身“新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路遥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定向越野
湖南: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男教师 完善补充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