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
2017-02-01王春燕
●王春燕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
●王春燕
腹部手术是患有妇科疾病患者的常见治疗手段,通常切口的特点对于术后的愈合情况有着密切关联,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本文以20名拟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为例,对照分析在实施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切口解剖学分析有何影响,同时配合以切口愈合研究,看是否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切口的愈合效果,从而为更好地帮助妇科疾病患者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术前对患者进行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能够使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更为理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解剖学特点分析能够提高患者伤口的愈合效果,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配合切口愈合研究,更容易达到患者预期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妇产科;切口;解剖学特点;切口愈合
当前,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妇科疾病日益普遍,通常采用腹部手术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该种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日益增加。通常,在采用腹部手术进行治疗时,横切口和纵切口是两种相对应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切口形式,在手术中通过对切口进行解剖学特点分析及后续愈合研究,能够大大提高切口的愈合速度,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切口形式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相关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研究数据。
1 研究方法及研究案例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选择20名需要进行腹部切口手术的妇产科患者对比研究术前进行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和切口愈合分析与直接进行手术所取得的不同治疗效果,为腹部切口手术和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依据。
1.1 研究案例
本文采用随机的形式选择20名病程为一年及以上的需要进行腹部手术的妇产科患者,要求患者年龄在20岁至70岁之间需要进行腹部手术的妇产科患者,满足本次研究的各项要求。为更好地得出数据,保证研究效果,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10名一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前现对患者进行切口切剖学特点分析和后续切口愈合分析;另一组10名患者为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在术前和术后对患者康复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以此方式为本次研究提供相关数据和基础。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直接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手术,观察组则在实施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和切口愈合分析,在精准分析的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手术。
1.2.1 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
从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的角度来看,切口可分为下腹部的纵切口和横切口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因为切口角度不同,其解剖学特点也存在差别,因此需要有所区分。
(1)下腹部位的纵切口
通常情况下,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的主要对象时皮下组织的特点,就目前来看,人们对皮下组织特点的研究是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分析后总结而来,在对尸体解剖分析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已根据相关结论以实际纹理为依据绘制出了相对应的Langer线。从实际治疗来看,对患者实施纵切口手术其相对应的是从垂直角度将Langer实质性的切开,而从以往经验来看,破坏Langer线往往会导致患者在切口愈合的过程中较为容易产生明显的斑纹,影响美观。另外,从切口的另一重要相关因素腹白线来说,作为下腹内部前壁直肌前后层相交的部位与其他部位相比供血能力较强,术后切口的愈合能力较强,较不容易出现切口裂开的情况和现象,对于术后恢复较为有利。此外,与腹白线同处于下腹内部前壁的腹直肌尽管与腹白线分处于腹直肌的两侧,但该部位在身体中与耻骨相连接,在实施手术时,由于在手术时容易导致腹直肌被切开,尤其是实施向上切手术时风险更大,并由此导致腹直肌后层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日常生活。而从位于后直肌后层部位的薄膜——腹膜的角度来看,通常体型相对肥胖的患者其腹膜外部通常较为容易被脂肪包围,一方面在为该类型患者实施手术时要针对患者外部脂肪进行清理,对脂肪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分腹膜和大网膜,从而避免因误判腹膜和大网膜而错误地将大网膜切开造成血管大量出血进而增加治疗难度的情况出现,如该种情况发生需要及时对切口进行消毒及消炎处理,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下腹部位的横切口
与侧切一样,横切也是腹部切口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横切切口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施横切后,患者切口的水平切开边缘相较于实施纵切切口的切开边缘而言在力量方面较为弱势,不仅如此,横切切口的张力明显小于纵切切口,由于横切切口是平行于Langer线进行手术的,因此不会对Langer线造成不良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横切切口在愈合过程中更能够避免疤痕的产生,同时切口愈合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采用横切切口进行手术,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痛苦,缓解疼痛,同时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
1.2.2 切口愈合分析
(1)表层皮肤形成
在实施腹部切口的手术后,患者切口的愈合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就横切切口而言,通常情况下切口一旦切开六小时或者超过六小时,则位于切口边缘的皮肤细胞就会逐渐向切口中心位置慢慢靠近,从而形成新的上皮细胞,与实施切口手术而言,切口形成新的上皮细胞所需要的时间更久,过程更为缓慢,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最为容易遭受细菌的侵袭进而引发感染甚至恶化,因此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人体相关细胞会形成封闭层进行自我保护。
(2)可能的炎症反应
众所周知,在实施腹部切口手术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切口护理以避免切口炎症的发生,通常发生炎症不仅会有细胞反应还可能出现血管反应,一旦出现炎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将产生严重的阻碍。通常在术后五到十分钟之内,患者切口会产生流脓现象,其实这是因为人体组织在受损后一定时期内其创口附近的血管会发生萎缩,细胞在此过程中大量迁移至切口附近并进而转化为吞噬细胞,其表象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脓现象。一旦发生流脓现象,一定要及时对切口进行消毒和消炎处理以避免感染扩大,妨碍伤口愈合。
(3)切口愈合的类型
患者在实施腹部切口手术后会有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以实现切口愈合,而从临床经验来看,患者的切口愈合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切口愈合的特点不尽相同,根据恢复情况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期类型以及二期类型和三期类型。简要来说,一期类型的切口在术后内部组织损失较为严重通常在恢复过程中更为容易实现切口的对合而伤口感染的风险较低,也正因为如此患者在切口愈合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较低,护理难度较低。二期类型切口在术后内部组织的损失相对较大,但切口边缘不平整,其切口愈合相对较为容易,但相对于一期类型较低。从愈合情况来看,三期类型相对其他两种类型更不易愈合,甚至有延迟性愈合的特点,在患者切口愈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范围较大的感染和炎症,对于切口的愈合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治疗时间较长。
2 结果
本次研究以20名需要实施腹部手术的妇产科患者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比研究在进行了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和切口后续愈合特点分析的情况实施手术与直接进行切口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在术前进行切口解剖学特点分析和后续愈合情况分析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更为理想。20名患者中,观察组10名患者对治疗情况的满意度为90%,其中6名患者十分满意,3名患者满意,仅有1名患者不满意。而相比较而言,对照组10名患者仅有50%的满意度,十分满意的患者仅有2名,有5名患者不满意,3名患者满意,总的来说,满意情况一般。
3 讨论
通过对比研究,在实施腹部切口手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切口部位的解剖学特点分析和愈合情况分析,有了这样的基础后,不仅仅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降低术后护理难度,还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能够实现最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广为推广。
综上分析可知,在按照治疗要求对患者实施手术前,首先对患者进行切口的解剖学特点分析和术后愈合分析,然后再进行手术,有了相应的解剖学特点分析的基础,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更低,恢复速度更快,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不尽有效预防了传统手术易感染的缺陷,还能够获得更高的患者认可,对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费县新庄中心卫生院)
[1]王孟玲.中药外敷联合微波理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 685-686.
[2]刘丽丽.中药联合微波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1):151-152.
[3]蒲继明,张延玲.中药联合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5):3958-3959.
[4]张立宁,宋蕾.紫外线预防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20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2):1653-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