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2017-02-01李艳
李 艳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李 艳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客观因素是国内经济整体下滑,主观因素是很多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实工作中的岗位需求。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将就如何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重点的探讨。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16年3月,国家新闻办公室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仅如此,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也有新变化。一方面,产能过剩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后再就业,经济下行压力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人需求量下降;另一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最为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衡量出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这样的局面,必须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优势。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可以完成职业活动的前提,也是影响个人职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能力中除了具备一般通用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某些具体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即特殊职业能力,如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建筑设计、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等。
目前,从用人市场上反馈回来的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大学生在职场中表现出的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工作方法、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态度不认真、缺乏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不扎实等等,尤其是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创新能力,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学生职业能力低下。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校应该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系统性是指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强调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Internet应用能力,基本素养如数据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必备的一般职业能力。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
(二)适应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与内容上灵活把握,不拘泥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类、财务管理、医学类专业岗位,专业性强,工作内容变化快。学校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让用人单位中的行家和专家为学生授课、做专题讲座;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实地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企业有最真实的接触和了解。
(三)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原则。现代大学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方面教育的同时,还应在其职业能力“迁移性”方面多下工夫,既对人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培养人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初步表现出指向特定职业领域特殊职业能力的发展倾向,为日后职业的获得以及实际职业活动中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从顶层设计开始,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一个职业能力的养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应该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完善课程体系,去掉过时和无用的学科,侧重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计中,构建“认知一实践一体验一升华”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形成专项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模块,充分利用各类实验中心,提供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课程和实施场地,推进职业能力培养的广泛开展。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对内要开展课程教师培训,为本校的教师多提供企业见习机会,通过深入企业内部生产现场的观摩,并动手进行技能训练,与企业中的员工与管理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具体的交流和研讨,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其次,要多措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专业性强的教师人才,加强专兼教师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例如聘任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课教师,只有这些具有实操经验的人,才能将课本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
第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制定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以往大学生就业时往往愿意扎堆一线城市、知名大企业,当能力达不到时,就导致就业困难。学校要尽早进行引导和宣传,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准确把握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有足够了解,消除他们好高骛远、想一步到位等不切实际的思想。针对择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了心理上与工作上的同步帮扶指导工作,建立起长期跟踪帮扶机制。对有再次求职意向的推荐入职人员,提供岗位推荐服务。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全社会、高校、学生甚至家长都做出共同的努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对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梳理,抓住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最根源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黄薇,杨杰.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31-34.
[2]朱惠军.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8-91.
[3]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1):86-90.
[4]吴春苗.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58-60.
G
A
1006-0049-(2017)13-02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