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的时宜性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
2017-02-01罗丹
罗 丹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论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的时宜性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
罗 丹*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为时而著”,对于新闻深度报道而言,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新闻深度报道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跟进当前国家时事,所以,深度报道选题的时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度报道选题时宜性;社会热点;社会焦点;与时代背景相适宜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提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新闻深度报道而言,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新闻深度报道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跟进当前国家时事,所以,深度报道选题的时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概念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选题上做到敏锐的捕捉与形势密切相关的焦点、热点、与时代背景相适宜的事件,充分把握切入时机,进行适宜形势需要的报道,担当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新闻调查》的选题有时并不体现通常意义上的时效性,但一定要选取我国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一些比较重大的、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厚重的时代感,体现对时代、对社会的关注。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到《北京:非典阻击战》再到《记者的故事》,通过对焦点事件、热点话题、社会普遍关注群体进行报道,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一、紧扣社会焦点选题
2001年,《新闻调查》播出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该节目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1年度优秀电视评论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度电视社教节目奖一等奖。一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精品佳作,题材起决定作用。题材是否是社会热点,是否重大,这是衡量一篇新闻能否成为精品佳作的基础和前提。
这篇新闻评论选题及时对当前社会重大焦点问题进行关注,对重大、有社会影响的事件发出声音。
正当1998年下半年展开的全国性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渐入高潮之时,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浮出水面。案件的主角是厦门远华集团董事长赖昌星。他偷逃税额人民币300亿元,合计造成国家损失830亿元,堪称我国建国以来第一经济大案,从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该案涉案金额之巨,牵涉人物之众多,办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节目分别从走私黑幕和官员腐败这两个角度,揭露了走私分子打造权色、权钱交易链条的罪恶行径以及腐败官员与走私分子沆瀣一气的丑恶嘴脸。节目中记者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抓取让节目说服力入木三分。通过记者与犯罪官员面对面的对话,将贪官心态、堕落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鲜活生动的观看感受,引人深思。
记者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作为节目的结尾,起到教育、警醒教育现任官员们的作用,同时也对震慑犯罪、抑止腐败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二、选择社会热点问题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新闻调查》栏目2003年4月25日播出的一期节目。
“非典”于2002年底在中国广东首发,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当时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不透明信息等种种因素加重了大家对于“非典”的各种猜测,引起社会恐慌。
捕捉社会热点,想观众所想,解观众之惑,是新闻选题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这种谈“非典”色变的时刻,社会需要媒体发出声音。《新闻调查》栏目组及时把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选题,紧跟时事发展,进行深度报道,积极做出回应。
节目通过镜头,把大家所关心的关于“非典”疫情的“发现”、“隔离”、“治疗”环节的运行情况做了实时全面的报道。从“非典”第一例病例在北京出现到这期节目的播出,已经有2个月的时间,人们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对北京市医疗系统在抗击“非典”中的工作有了直观地了解。
节目播出时,收视率达到5.74%。栏目制片人说,“只有这个节目真的吸引他们,真的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才能把这45分钟看下来。”
节目播出后,处于恐慌中的人们对“非典”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期节目正确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成功履行了作为媒体的责任。
三、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宜的选题
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选题呈现在《新闻调查》栏目组案头,每个选题都让记者去关注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栏目组只能选取具有有代表性的、与时代背景相适宜的选题。
2006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新闻调查》播出了《记者的故事》,将记者的甘苦艰辛、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记者是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改造者。社会公众一直对有着“无冕之王”之称的记者有着深切的关注,这期关于记者故事的选题与时代背景相适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该期节目选取了《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北京电视台、《重庆日报》6家新闻媒体的6名记者进行了采访。责任来自良知,坚守来自信仰。这些平日里藏在文字、镜头后面的记者,这次面对镜头将从业以来所经历的记忆深刻的故事与观众们进行了分享。这些记者中,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记者,他们身后的6家新闻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平面媒体,这种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
节目既是对“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的记者职业的一种褒奖与赞誉,也让社会公众对记者这一份职业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与认识,节目整体呈现出深刻的内涵。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新闻宣传要把握好时度效。其中的“时”,就是要把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由此可见,深度报道在选题时,只有准确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做到“为时而著”,才能真正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1]从《新闻调查》透析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黑龙江新闻网,2008.12.
[2]彭克敏.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一一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青年记者,2012(08).
[3]新闻调查类节目发展措施.新闻传媒学论文,2013.5.
罗丹(1972-),女,汉族,四川人,大学学历,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主任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访学。
G
A
1006-0049-(2017)13-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