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017-02-01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段彦超
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段彦超
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段彦超
疫病是辣椒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在辣椒的每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病,尤其是甜椒最易感病,且受害较重。辣椒疫病侵染特点是发病快、蔓延迅速,一旦发病,在4~5d内即可导致全株枯死。疫病可为害辣椒的根、茎、枝、叶片和果实,常引起植株大面积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已成为制约辣椒丰产、丰收的重要因素,该病在我国南北各地的露地种植以及保护地种植地区普遍发生。近年来,随着辣椒规模化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和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致使该病呈现出常发、重发趋势,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给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现根据工作中试验示范的结果和栽培经验将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表现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挂果后受害最重。幼苗期主要在根和茎基部发病,茎基部呈热水烫伤样水浸状,暗绿色,后形成梭形大斑,逐渐软腐,变褐缢缩成蜂腰状,致幼苗折倒,但有时也呈立枯状死亡。
受害成株多在茎基部和枝杈处发病,最初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可绕茎一周。发病部皮层腐烂、缢缩,病部以上叶片枯死;根系发病后,可导致植株青枯死亡。
受害叶片呈水浸状、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 ,扩展后叶片枯缩脱落,出现秃枝;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热水烫伤状、暗绿色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褐色僵果,若天气干燥,病果干缩在枝梢上不脱落。
辣椒疫病的病原为辣椒疫霉菌,是鞭毛属亚门疫霉属的一种病原真菌。病菌孢囊梗不规则分枝或伞形分枝。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 um×15.5~31.6 um。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 um。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该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7 ℃,产生孢子囊最适宜温度为26~28 ℃。辣椒疫霉属的寄主范围广,除辣椒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和瓜类等作物。
二、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菌源。来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萌发,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溅散传播,萌发时产生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主要随灌溉和雨水以及农事活动进行传播。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并可发生多次侵染。田间和棚室中最初只有少数植株发病,形成传播中心,并很快向四周植株蔓延。在适宜条件下,由开始发病到全田植株枯萎只需5~7 d。
气温和水分是影响疫病发生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日均温度16 ℃以上开始发病,27~30 ℃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在40%以上时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大水漫灌、雨水多、连阴雨适宜病原菌繁殖、传播和侵染,往往导致疫病大发生,因此疫病又俗称“水灾病”“烂秧病”。低洼积水、土壤黏重、排水不畅的田块发病最重。
三、防治方法
(一)选择抗病品种
可选用抗病性强或早熟避开疫病高发期的辣椒品种。如湘研系列、中椒系列、新丰系列或朝天椒、七星椒等。
(二)培育壮苗
要做好种子和苗床消毒。种子消毒可用50 ℃温水浸种15~ 20 min,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 min,或用种子量0.3%的50%克菌丹拌种。苗床处理每平方米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 g或绿亨2号4 g对细土20 kg充分掺匀后1/3施入苗床,剩余2/3用于盖种。
(三)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可与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等蔬菜轮作倒茬。
(四)改良灌溉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细灌或浅水小畦灌溉,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滴灌或微灌;提倡适时浇水,减少浇水次数。
(五)合理采用栽培防治措施
不在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种植;采用高垄栽培,栽苗高度以灌溉时水不漫过根部为宜;移栽前深翻晒土,增强土壤透气性,利于移栽后生根缓苗;重施底肥,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种植密度适宜,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发现和拔除中心病株,田间清理出的病残体要全部带出,集中销毁。
(六)药剂防治
定植前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浸根10 min。在田间出现个别病株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对地面、植株喷雾防治,以上药物应交替使用,隔7~10d喷1次,连喷3次。对已拔除病株的空穴也要用药灌穴或喷施,切断传染源,防止病菌再次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