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中医护理进展
2017-02-01龙凤
●龙凤
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中医护理进展
●龙凤
常见的肛肠疾病有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目前最普遍的治疗手段是采取手术治疗。肛周血管和神经丰富,皮肤脆弱细嫩,在肛肠术后出现中、重度疼痛占65%,对患者的活动、进食、恢复造成了较大影响。肛肠病术后减缓患者的疼痛,可以减少继发性症状,对患者机体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患者恢复的信心,对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由于现代护理理念不断革新,如何预防和缓解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医护理具有其独特的辩证理论和治疗方式,在术后护理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护理效果显著。本文结合临床护理措施,将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中医护理进展总结如下。
肛肠病;术后疼痛;中医护理
1 术后疼痛的原因
中医认为疼痛是机体局部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由于肛门部位分布的神经和血管很丰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齿状线上下受体神经支配,因此疼痛非常敏感。原因具体如下:(1)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2)术后局部引流阻塞;(3)患者精神过度恐惧、紧张或麻醉不全;(4)排便时排泄物接触或摩擦伤口,肛肠窄小或便秘更加疼痛;(5)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受到损伤引起水肿;(6)术后瘢痕收缩或痉挛性疼痛;(7)伤口感染等。
2 术后疼痛的不良后果
在肛肠病手术后,患者出现疼痛的几率非常高,若不能及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1)不利于患者恢复。由于人体的保护性反射,在疼痛时会引起咳嗽或呼吸障碍,进而可能引发肺部并发症。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对患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2)免疫功能下降。疼痛会导致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使免疫功能降低。(3)应激反应。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紊乱、恶心、呕吐等反应,在疼痛剧烈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生化反应和代谢系统出现紊乱。(4)不良情绪.强烈的疼痛会使患者情绪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烦躁等。
3 中医护理进展
3.1 外用药镇痛
(1)中药口服剂.中药汤剂适宜温服,其能够加快伤口愈合,缩短疼痛时间,促进创面恢复,对术后镇痛有较大成效。王宇川[1]学者对80例肛肠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镇痛,发现在西医基础上增加中医口服进行镇痛,效果更加明显。(2)中药洗剂.中药洗剂镇痛维持的时间长,安全有效。梁靖华,曾春娥等[2]对6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实施中药洗剂坐浴联合针刺进行镇痛,消炎止痛剂方以黄柏、黄芪、红花、白芷、甘草等入药,结果说明中药洗剂结合腹针对术后镇痛有确切的作用。(3)中药栓剂.于文强,肖珂青[3]等对207例术后镇痛患者采用自制中药止痛栓,结果表明自制中药止痛栓效果显著,资金消耗低、用药便捷、不良反应少。(4)中药膏剂.潘芳杰[4]学者研究龙甘消炎膏和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用于114例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龙甘消炎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由此说明,中药膏剂对术后镇痛有确切作用。
3.2 中医护理技术镇痛
(1)针刺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采取针刺法具有扶正驱邪、调节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针刺疗法能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功能、改善循环,且经济安全、操作便捷、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止痛效果。萧华文,沈卫东对80例行混合痔剥扎术患者采取针刺疗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针刺疗法能够减缓混合痔剥扎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给予止痛药物。(2)贴敷法.在创缘部位采用自制贴敷片,局部贴敷对预防和缓解术后疼痛、减少出血等有明显效果。崇云红学者为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对113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熏洗方法进行干预,以芒硝、大黄、乳香、枳实、皂角刺等制成益气通便敷贴片,在关元、中枢、神厥穴位敷贴,结果发现贴敷法能够明显缓解术后剧烈的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耳压法。耳穴是耳廓与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等沟通的重要部位,耳穴贴压疗法能够行气活血,舒经止痛。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交感、皮质下、神门等耳穴部位,指导患者用指腹按压,该法患者无痛苦,不良反应少,治疗成效显著。吴彬,孙炼等为观察耳穴贴压疗法对肛肠病手术后创伤性疼痛的治疗效果,采用NRs计分测评耳压法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变化,结果说明耳穴贴压疗法可以减轻肛肠病术后的疼痛强度,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熏洗疗法。中医认为直达病灶是中药熏洗疗法的优势,其效果立竿见影,优于内治。将中药消炎止痛煎剂放于雾化器,患者坐于熏洗仪器上,喷口直对患处,进行熏洗、冲洗、烘干,该法能够活血散瘀、止痛消肿,局部疗效明显。胡智亮,肖航[8]对肛肠科行常规术患者采取消肿止痛方熏洗坐浴方法,观察其对水肿和疼痛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消肿止痛方熏洗坐浴对肛肠科术后的水肿和疼痛有较大的改善作用。(5)穴位疗法。中医认为手术导致经络损伤、气机逆乱,治疗方式宜温通经脉,疏利三焦,因此取气海、关元、神厥等穴位,给予穴位疗法,能够预防出现并发症。李春明学者为探讨痔疮术术后疼痛采用穴位注药埋线法的应用效果,对100例痔疮术后疼痛患者实施了穴位注药埋线法,结果发现采用穴位注药埋线法进行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少。(6)电针疗法。电针白环俞止痛法的作用在于止痛散瘀、疏通气血、缓解平滑肌痉挛。电针白环俞止痛法应用领域广泛、医疗费用经济合理、操作方法简单,且对术后镇痛有明显效果。周建华,冷炎对混合痔术后患者实施电针白环俞止痛法,发现该法维持时间长、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肛肠病的中医辨证分为:血瘀滞型、热下注型、血热风燥型等。肛门周围神经血管丰富,术后疼痛不适是肛肠术后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随着传统中医的继承发扬,中医在肛肠科中逐渐推广应用,其用于肛肠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常有独到之处。中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价值高,通过中医护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伤口愈合速度加快,术后复发率降低。中医护理对肛肠病术后护理有明显优势,但尚未形成规范的标准,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所以有待改进和完善,以便推广运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
[1]王宇川.肛肠病术后中西医结合镇痛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3):67-68.
[2]梁靖华,曾春娥,宋磊等.中药洗剂坐浴结合腹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2:717-725.
[3]于文强,肖珂青,卢立欣等.自制中药止痛栓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3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