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
2017-02-01夏芫
●夏芫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
●夏芫
产后抑郁症是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状态,它对产妇、婴儿发育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通常在产后4-6周出现,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心理、分娩及社会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抑郁、悲伤、内疚、激动、失眠、烦躁、焦虑、混乱、自杀或他杀念头。
抑郁症;遗传因素;恐惧焦虑
在解剖学教学中,讲到女性生殖系统的子宫、阴道,运动系统中介绍到新生儿颅的特点,都会涉及到分娩知识,为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由于孕产妇自身特点及新生儿特点,不仅要注意产妇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其心理变化,警惕产后抑郁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于是对产后抑郁症进行了深入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后抑郁(简称PPD)一直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精神病协会定义为∶产后4~6周内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症状类似普通抑郁,主要表现为抑郁、悲伤、内疚、激动、失眠、烦躁、焦虑、混乱、自杀或他杀念头。
产后抑郁症最初由Patt(1986年)提出。产后抑郁临床表现为即往无精神障碍史①情绪方面∶沮丧的心情,情感淡漠;②认识方面∶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信心;③行为方面∶对工作无热情,常感精力不足,能力下降;害羞、孤独、不愿见人,与周围人关系协调障碍。
产后抑郁的发病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产后抑郁症患者家族中,单、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均较高。Robertson E等的研究发现,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比无家族史的产妇的发病率要高,说明家族遗传可影响到产妇对抑郁症的易感性。我国对遗传因素研究的报道较少。
2 神经内分泌因素
2.1 5一羟色胺(5一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索(NA)的影响:1965年Coppen等首次提出抑郁症的5一HT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中5一HT释放减少,突触间隙的含量下降所致。以后有大量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5一HT功能异常在抑郁症中所起的作用。胡电等在有关产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产后抑郁患者中,血浆5一HT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5一HT功能低下有关。并且,在对抑郁症的治疗中,使用5一HT再吸收抑制剂,临床的有效性也证明了此观点。有学者提出抑郁症的DA能低下假说。侯钢等的研究认为,抑郁症的一些症状可能与DA能改变有关,DA能可能通过与5一HT能、NE能以及SS(肽类神经递质生长抑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并且Diego刚的研究显示,产后抑郁患者血中DA水平降低,同样提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DA缺乏有关。
2.2 雌激素(E)、孕激素(P)、催乳素(PRL)的影响:妊娠时雌激素逐渐升高,孕晚期达到最高值(较非孕时高几百倍),雌激素具有多种神经调节功能,包括直接作用和递质调节,雌激素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清素及其一些信息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3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的素体因素及产后多虚多瘀的内环境有关。由于妊娠期身体要供给胎儿的营养,孕妇处于阴血偏虚的状态,若逢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则血虚加重。心血不足,血脉失养,心气不达,则神明不安,终致脏腑气机失调而发病。故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血不养心,神明失守。此外过度忧思,损伤心脾;产后多瘀,瘀血阻滞,上攻于心故其常见的病因为血虚气弱、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肝气郁结。
4 心理及社会因素
(1)产前素质和青少年时的经历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固执、认真、保守、社交能力不良、内向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产妇本人在少年或青年时期与父母亲一方的
分离,或与父母双方分离等不良事件对未来人格可能有一定埋造作用,从而决定了成年后有些牛活遭遇会产生致病性的应激影响。还有,对生产的认识不足,如对生产时疼痛的恐惧和焦虑,非常容易影响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情绪。
(2)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状相似。初期表现为头痛、健忘、孤僻、情绪低落、饮食减少、失眠或嗜睡等症状;严重的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失去兴趣、丧失社会能力,并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等倾向。
产后抑郁症不仅有损于母亲的精神健康,还将影响婴幼儿日后的发育与母子关系。建立孕产妇学校,加强孕妇孕产期的健康检查和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孕产妇心理咨询门诊,对存在发生产后抑郁症危险倾向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对其配偶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孕妇在生活、思想上得到更多的理解。临床证明改善产科住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导乐式一对一的陪伴分娩等,均有利减少产妇的心理压力。同时医护人员在产时要做到亲切、友善、温和,由专业的健康访视员提供良好的产后支持。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李荣萍,单晋平,石英,等.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4
[2]张欣,屠青,席薇,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
[3]黎学华;谢震渊;;产后抑郁症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及疗效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
[4[常奴娥,产后抑郁症.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M]
[5]张淞文,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与治疗进展[M].
[6]RobertsonE.Riskofpuerperalandnon—puerperal recurorence,of illness foUowing bipolar affective puerperal(postparturn)psychosis[J].Br J Psychiatry,2005,187(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