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7-02-01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差距

张 易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略论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张 易*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工资的变动有其内在规律。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人的工资也采取了“劳动力价格”这一存在形式,并且,我国的劳动力价值体系被严重扭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力价值理论为指导,构建合理的劳动力价值体系,对促进我国当下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内需拉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力价值理论;现实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①理顺劳动力价值体系、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相关论述

(一)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蕴藏在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能作为买卖对象成为商品: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工人出卖劳动力后,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马克思认为:“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②

(二)劳动力价值的内容

要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维持工人自身正常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活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很多人的养老负担由养老保险来解决,这样,工人的价值主要是维持自身的支出,而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影响劳动者的受教育意愿。

(三)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马克思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劳动力价值的这个“必需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甚至还受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习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历史的”因素。另外,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双方分别是资本家和工人,随着资本家财富的增加,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要相应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道德的”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的变化趋势

(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劳动力价值相对下降

从理论上讲,工人的“工资刚性”与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并不矛盾,因为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当工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时,劳动力的价值必然会相对降低。在实践中,剩余价值率的持续提高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了20多年,还不到GDP的40%,这比世界上通行的60%以上低了20多个百分点。④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力价值偏低导致消费不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拉动乏力问题。

(二)工农劳动生产率差别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并长期难以提高、现代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且进一步在不断提高,这是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的根本原因。至2015年,“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城乡差距近3倍,机关单位养老金高于企业2-3倍。”⑤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业发展速度,这是一种常态,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工业化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缩小工农差别、缩小城乡差距问题不容忽视。

(三)科技贡献率偏低反映出创新驱动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制造大国”,科技水平尽管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不是“制造强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超过30%,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超过50%,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了60%、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80%。而在分配中,收入差距拉大和平均主义分配并存,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创新人才的价值并没有在其收入中切实体现出来,在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制造业由低端转向中高段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创新类劳动力价值意义重大。

三、构建合理劳动力价值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产能过剩、出口受阻的制约,在投资推动和出口带动受阻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工农群体的消费能力,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全面扩大内需,迫切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首先,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优化社会结构。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权益,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适当减少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例,使劳动力价值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其次,需要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积极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和征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以及城市中低技能劳动者、失业人员、无养老金和养老金偏低人员的支持。

(二)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并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以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这就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消除障碍,同时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大对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于无力就业的贫困人口应加大扶持力度和保障水平,使这些人也能享受到国家发展与财富增长的福祉。

(三)突出知识经济价值导向,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世界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高新科技的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知识经济转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开始将创新驱动、“双创”作为新的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一切的创新活动、科技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需要通过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让智力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⑥突出知识经济价值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性收入的三元的薪酬体系,使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岗位的责任、工作的业绩和实际的贡献紧密联系,发挥科研资金、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注 释 ]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②资本论(第1卷)[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4:19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1:194.

④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数十倍行业、区域方面表现突出[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023/c1001-19352501.html.

⑥以“知”育果点“识”成金[EB/OL].科学导报,http://www.kxdb.com/pinglun/wanxiang/2016-11-18/1005054.html.

张易(1998-),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F

A

1006-0049-(2017)09-0234-02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差距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