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2017-02-01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职业

杜 杨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从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杜 杨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从高职院校的全面覆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供求矛盾的尴尬。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滞后,但高职毕业生已经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一次就业率、对口就业率都获得较高提升,但麦可思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整个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麦可思就业报告;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至《2016年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夯实并巩固了高职教育的质量观。高职教育作为推进经济建设进程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保障,在数量、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办学方向、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与普高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评估与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仍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本文将着重结合麦可思机构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探讨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社会就业中的作用及培养路径。

一、从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引发的就业质量因素归纳

作为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评估机构,麦可思每年都将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全国性调查发布就业蓝皮书。从2015年就业报告来看,在高职院校就业领域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工作与职业期望吻合度为45%,而对于“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因素的归纳显示,“岗位工作不符合自身职业规划,达不到专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就业半年后总体能力满足度为77%,就业现状满意度为40%。由此来看,高职教育推进发展的这些年,什么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指标?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能否真正满足企业、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其因素归纳为三点。一是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导致学科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二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片面性强,难以兼顾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将职业技能培养列为主体,忽视毕业生“社会人”的成长;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社会知识、能力需求缺乏关联度,未能调整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盲目性。

二、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路径

“健全和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结合产业升级来开发更多的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提升就业率。”作为十八大以来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提升毕业生实践技能上,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改革等手段,来提升高职人才质量。然而,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职业素养缺失所引发的高职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就业竞争力偏低问题突出,诸如一些高职毕业生自卑感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对未来岗位认知度模糊,缺乏综合职业素质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障碍。为此,以综合品质培养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从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以及科学思维、言语交际、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来优化课程体系,来增强高职毕业生的行为品德、自我认知、价值观念,为稳定就业奠定基础。

(一)立足职业素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相关度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办学的基本定位,综合职业素养在毕业生就业率中更应该给予关注。打破过去偏重专业的学科体系结构,围绕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从基本技能、主要任务、核心知识、任职资格等方面,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度,加强从企业用人规格的调研与反馈中来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策略。

(二)注重校企合作在综合职业素养中的导向功能

高职教育要强调校企合作,要突出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的导向作用。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将企业实践与校内实操建立关联,依照企业岗位实际、职业规范来调整高职教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如利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来导入全真实践课程,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来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学生与教师、学徒与师傅、教室与车间、学校与企业的角色转换,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能。

(三)以职业素养教育来充实和完善职业价值观课程体系

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有69%-80%的大学生未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从职业规划中来认识自我,来认知岗位、认知社会,从中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增强学习动力,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素养本身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脉关联性,要强调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的并举,从入学起来渗透自我教育,认清自我性格、特质、能力等,并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关联,来树立职业信仰。同时,在大二阶段,既要关注专业技能成长,还要积极参与校内外行业实践活动,学会缓解就业压力;在大三阶段,强化就业竞争力培养,学习应聘技巧,增强岗位实践实习能力,走进企业岗位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建立岗位自信,培养就业心理,提升就业满意度。

(四)强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尤其是在企业文化渗透中,要着力从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即“三进工程”中来完善。同时,在职业素能养成上,要融入企业的人才规范、标准与管理要求,特别是从企业岗位素能上,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如结合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移植”到实训实践中,开展学生爱岗敬业、意志品质、抗挫能力、适应能力等关键职业素质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力。

三、结语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所得出的“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决定了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力”这一结论,为广大高职教育者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思考,也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指明了方向。

[1]陈辉.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的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23-225.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程宇,李玉静,岳金凤,孟凡华,房巍.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06):10-30.

G

A

1006-0049-(2017)09-0203-01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