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17-02-01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韶关志愿学院

罗 艳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浅析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以韶关学院为例

罗 艳*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十八大报告继承和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对德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文章结合韶关学院十年多来大力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志愿服务在德育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志愿服务是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高校;志愿服务;德育实践;立德树人

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各项工作的展开首先应考虑它的育人功能,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落实,志愿服务[1]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因此,将志愿服务引入高校德育实践[2],其教育形式更容易为广大同学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加显著,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效果的双重叠加。

一、志愿服务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主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的高度实践性[3],使思想道德教育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知识,形成道德意识,从而体现为道德行为。在义务实践活动中,通过有益的社会实践和采取具体的行动,以实践的真实成果进行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养成其团结、友爱、合作的现代道德素质。

(二)志愿服务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是其区别于以往各种大学生教育或管理活动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志愿服务自始至终是以自我选择、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为主线的互动与反馈的双向过程。在志愿活动中不再是简单的、被动的、抽象的接受教育,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自觉的体验。它使大学生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选择,增进对知识技能的把握运用,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完善理想的人格内涵。

(三)志愿服务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公益宣传、义务劳动、义教服务等志愿活动,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与此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能从中不断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从而建立起一种轻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这又是一个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4]。

二、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一)志愿服务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路径

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容易进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多元性和实效性有效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6]。志愿服务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以其丰富的服务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完善个体道德,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

(二)韶关学院志愿服务概况

以韶关学院为例,目前全校已有8000余名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学校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出台《韶关学院志愿者服务队项目管理办法》,定期举办志愿服务工作骨干培训班,并对志愿者基本信息、就业去向、学习情况等进行动态跟踪与管理。

(三)志愿服务是高校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平台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7]。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方式必须由课堂转向实践,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着眼于在实践活动中塑造道德人格。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从道德教育的对象变成道德教育的主体。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对策

高校志愿服务在爱心义教、公益服务、环保行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如活动深度不够,流于形式;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缺位;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可持续性不强等等。因此,必须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运作机制[8],使这项实践活动不断走向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学校利用校报、网络、课堂等方式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扩大志愿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探索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普及志愿知识,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可度。

(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档案。应做好学生志愿服务登记记录,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志愿服务记录应如实完整归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三)健全志愿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首先,制定公正可行的评价体系,以便准确了解志愿者工作情况,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其次,充实组织的激励制度。让志愿服务达到一定活动次数和服务时间的大学生志愿者,予以表彰并作为综合测评、推优入党时的参考。

新时期志愿服务提供了最贴近社会生活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中能够以生活化的内容和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触德育信息。在校期间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不在其数量的多少,而是让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个人整体能力,成长为具有时代伦理素质的新型人才。

[1]联合国志愿人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精神在中国[M].北京,1999.

[2]卓彩琴.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4]弓丽娜.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廖君丽.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0).

[7]张朝华.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

[8]韩小平.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河北农业大学,2012.

罗艳(1987-),女,广东韶关人,硕士,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G

A

1006-0049-(2017)09-0155-01

猜你喜欢

韶关志愿学院
以志愿,致青春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