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2-01孙延飞
孙延飞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孙延飞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想教育)是高校中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在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汉族学生存在不同,因此思政教育应该体现出独特性,对民族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论意义作出了简单介绍分析,然后对当前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在人文关怀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希望可以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一定推动参考作用。
人文关怀;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意义;措施方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改进,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教育目标,基于此,高校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就需要在人文关怀理念下展开,对思政教育理念、方法等作出优化改进,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并且要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内涵,使民族大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感受到来自学校、党组织的关心爱护,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
一、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论意义
(一)人文关怀
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其最初起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而到了十八大报告当中,又更进一步指出了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一定要体现出来,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人文关怀的理论表现来看,可以认为其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内涵价值在于对人性和人本身的肯定[1]。对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人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体,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聚集体。2.在社会发展亦或是人的自身发展上,人都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处在支配的核心地位。3.人文关怀承认人所具备的价值,同时也注重人的主体性,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人这一主要因素。4.关心人的多方面,不仅仅要实现物质层面的关心,还需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关心。5.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理论意义
在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拓宽工作思路,促进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与汉族存在差异的环境之中,以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一些难点[2]。但是不能对民族大学生的这些差异点予以否定,要对其保持足够的尊重。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创新更多开展工作的途径,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提升。就目前的思政教育活动来看,其主要局限在理论课的教学上,在深度上不够深入,在广度上也未实现大范围覆盖。人文关怀本身内涵丰富,其内涵多样,从这些不同的内涵出发,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实现拓展[3]。比如人文关怀强调了对人的多层次关心,这就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对民族大学生展开多层次的关心,不仅仅是关心其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其精神建设。如此,将人文关怀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就有效促进了思政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优化。
二、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方法保守,致使大学生主体性缺失
教育活动的发展进步,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就目前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教育理论方法还是局限在理论化的思政教育引导上,即通过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4]。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依旧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主体性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会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取得预期中的效果。
(二)缺乏交流沟通,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内涵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将其引申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对于学生交换意见想法,对学生日常学生生活以及精神思想等方面加强关心。但是就目前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不了解,对于其在精神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清楚,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不能切实有效传达给学生。对于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教师交流沟通的不足产生误解,进而在精神思想上产生更加负面的变化[5]。
(三)人文氛围淡薄,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脱节
在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人文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内涵。而且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思政教育才可以和人文关怀实现良好的结合,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6]。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忽视了在民族大学生群体间营造人文氛围,导致民族大学生的人文氛围淡薄,与思政教育也没有结合起来,造成思政教育不能传递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的方法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给民族大学生足够的尊重
人文关怀的内涵之一就是要给予人尊重,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生命体进行尊重,还需要从精神、文化等更高的层次角度给予人尊重。在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也需要依照以生为本的基本思想,给予民族大学生足够的尊重,以此体现出人文关怀[7]。首先,要尊重民族大学生个体,不论他们彼此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亦或是与汉族学生之间什么差异,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都要对其一视同仁,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不能区别对待。其次,要尊重民族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从小便受到自己民族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自身的信仰、文化、道德观念等自然会和汉族产生些许差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尊重民族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要激发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以生为本不能全靠教育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生活的主体,进而在思政教育中也表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交流互动,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各个环节
在思政教育中,交流互动的不足,必将导致人文关怀的渗透出现阻碍,进而不能达到预期中的教育目标。对此,教育者一定要和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互动,并且要提高交流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专门的交流活动,和民族大学生一起展开交流探讨,针对某些问题或是大学生自身的困难进行商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如此必然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效果[8]。比如,可以根据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举办专门的宗教文化讨论会,在于学生进行宗教文化讨论的过程中,将相关的思政教育思想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对思政教育形成有效接受。第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民族大学生精神思想建设的关心。人文关怀就蕴含了对人的关心这一内涵,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加强对民族大学生的关心,尤其是精神思想建设这一方面,要定期和民族大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了解其精神思想的发展变化[9]。
(三)完善途径,实现人文关怀与思政教育融合
对于人文氛围淡薄这个问题,主要是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途径单一,而且程度较浅,因此就导致人文氛围淡薄,对于思政教育不能起到支撑促进作用。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中可以定期举办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的思政教育活动,让民族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长时间保持积极性以及思政体验。例如举办“彝族火把节民族舞大赛”、“藏族锅庄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民族活动营造人文氛围并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民族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感受[10]。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宣传活动,让其在实际宣传中感受思政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内容,从而对其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
四、结语
在人文关怀视野下,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从给予民族大学生足够尊重、全面渗透人文关怀以及加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出发,推动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人文关怀背景下快速发展。
[1]赵铸.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秦岭.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5.
[3]黄羽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高秋丽,吕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4:92-93.
[5]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85-88.
[6]彭剑勇.人文关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7:23-24.
[7]杨学智,孟杰.浅议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5,19:35.
[8]雷珍,关翠玲.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42.
[9]宋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中北大学,2015.
[10]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67-169+182.
G
A
1006-0049-(2017)09-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