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逃避的命运之魔
——从人物角度对比分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

2017-02-01杨天姣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鲁侍萍俄狄浦斯母性

杨天姣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无法逃避的命运之魔
——从人物角度对比分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

杨天姣*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作为“命运悲剧”的典范,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之作曹禺的《雷雨》与古希腊悲剧经典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剧中人物的命运遭际也有极大的关联性。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入手,对比分析《雷雨》和《俄狄浦斯王》。

《雷雨》;《俄狄浦斯王》;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一、引言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而作为中国现代悲剧经典,《雷雨》就受到《俄狄浦斯王》的影响,仔细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部戏剧中的人物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曹禺将《俄狄浦斯王》中趋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经过一定变形后运用到《雷雨》中,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对比分析两部悲剧。

二、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一)反抗命运——俄狄浦斯、鲁侍萍的出走与回归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的一生都在和命运做斗争。为了避免神谕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俄狄浦斯刚出生即被扔到野外,成年的俄狄浦斯又放弃王位,离家出走。而在《雷雨》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命运的大浪中挣扎,鲁侍萍为了逃避这不幸的命运而远离周家三十年。

在这两部戏剧中,俄狄浦斯和鲁侍萍都是通过“逃离”的形式,也即所谓的“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命运。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送出忒拜城,这是他以被动出走的方式反抗“弑父娶母”的神谕;鲁侍萍则是在与周家少爷发生关系并生下两子后赶出周公馆,自杀未遂的情况下选择远走他乡,她以这种出走的方式来回避命运的安排。可以说,不论是俄狄浦斯还是鲁侍萍,他们都有反抗命运的意识,然而命运这种东西岂是渺小的人类所能回避的?尽管所谓的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的蛮横,它的强大却总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人类。绝望的鲁妈称其为“不公平的命”:正是因为这命,俄狄浦斯离别故土多年,竟然又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忒拜,他还是和最害怕的厄运不期而遇了,杀死生父——当上国王——娶了生母;正是因为这命,鲁妈“逃”了一大圈,“躲”了三十年,却还是无可避免地和周家人纠缠在一起。她最担忧女儿四凤重蹈覆辙,可谁曾想,她的两个亲身孩子不但有了感情,甚至四凤还有了身孕,这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硬生生地把他们拉到命运的迷宫中,这些可怜的人谁都别想逃走。我们看到,不管是俄狄浦斯还是鲁侍萍,他们出走反抗命运的结果竟然是无意识地又回归到命运的圈套中,这就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

(二)“恋母情节”——俄狄浦斯、周萍的乱伦关系

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周萍和后母繁漪乱伦,这就使得两个角色之间的相似性极其明显。

俄狄浦斯出生三天即被遗弃,其并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而周萍从小被寄养乡下,也并不能见到父母,这两个人物无疑都是缺少父母关怀尤其是缺少母性关怀的,正是基于此,他们日后发生的乱伦关系也就不足为怪。稍有不同的是,俄狄浦斯是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犯下“弑父娶母”这一罪行的,他的身上更多被命运操控的色彩;但周萍不同,他很清楚蘩漪是自己父亲的妻子,是自己的后母,却在极度缺乏母性关怀的境况下与蘩漪发生关系,他对这一乱伦关系的发生是自知自觉的,因而,他的这种行为多少带着一点反抗的色彩。

但是最终,面对无情的命运,周萍和俄狄浦斯一样尽力逃避,但命运就是一张散开的网,谁能成为漏网之鱼?你越是要逃,它就越是给你设下更大的圈套,周萍因害怕承担乱伦的罪名而有意避开繁漪,却怎么能想到与四凤的感情是更大的乱伦。周萍与俄狄浦斯在不自知中犯错,在无意识中做出理智所不允许的事情,在自我挣扎中触到了伦理的暗礁。

(三)身份错位——伊俄卡斯忒、蘩漪的母性缺失

在两部戏剧中有两个母亲——伊俄卡斯忒和蘩漪——的角色比较特殊,她们虽为母亲,却因乱伦关系的发生导致自己母性的缺失。故事发展到最后,伊俄卡斯忒“为丈夫生丈夫,为儿子生儿子”,走上一条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道路;而繁漪则走向了一条她所说的“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道路。

伊俄卡斯忒就是一位典型的古希腊贵妇,相比而言,蘩漪则更像中国传统的怨妇,蘩漪的身上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中国传统怨妇的阴影。在“乱伦”发生这个问题上,伊俄卡斯忒其实是无辜的,她并不知道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种乱伦关系是在无意中发生的;而蘩漪明知自己是周萍的继母,却主动和周萍发生乱伦。在“乱伦”发生的原因来看,伊俄卡斯忒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神力和无法挣脱的命运捉弄;蘩漪则是有意识有预谋的明知故犯,这既是对专制的周朴园的抗衡,也是对整个强权的社会道德规则的蔑视,她的目的无非是突破现有的生存困境和令人窒息的专制家庭。伊俄卡斯忒既无意识也无目的;蘩漪则是意识清晰又目的明确,这样看来,蘩漪的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反抗的性质。对于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戒备森严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威严的夫权,蘩漪通通给予了无视的态度。在蘩漪眼中,和继子乱伦仅仅是她用来反抗夫权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象,传统中国家庭中男权至上、夫权威严,传统中国社会也是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的,发生乱伦,那简直是罪不容诛的。而蘩漪却偏偏选择了这种反抗方式,这分明是对强调伦理纲常的周朴园和整个社会最讽刺的挑衅,是她最高形式的反抗。

乱伦关系的发生必然导致两位母亲母性的缺失,这一点以蘩漪尤为突出,她本是周萍的后母却与继子发生乱伦,这是母性缺失的第一层表现;另一方面,她让周冲来阻止周萍与四凤的离开,这是她作为生母母性缺失的表现。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两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雷雨》和《俄狄浦斯王》中所表现出来的“命运悲剧”的主题。戏剧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面对命运的“刁难”时的或反抗或逃避的行为举止来展示作品的悲剧内涵,因而可以说,人物,正是这两部戏剧的悲剧灵魂。

[1]且夫选编.曹禺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3).

[4]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杨天姣(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I0-03;I

A

1006-0049-(2017)09-0135-01

猜你喜欢

鲁侍萍俄狄浦斯母性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孩子与母亲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雷雨》(节选)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