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现实的人”内涵解读及当代意义

2017-02-01彭帮姣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实性马克思现实

彭帮姣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克思“现实的人”内涵解读及当代意义

彭帮姣*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是历史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在于将人融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人的生活就是对现实物质生产的一种有力的诠释。现实的人不仅是在特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产物,而且其与自然,社会系统相统一,这种统一可以归纳为物质生活的现实性。立足于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确立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背景,探索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科学内涵,从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弘扬科学发展观等方面阐述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现实意义

传统哲学研究一般遵循“从天国降到人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从人间升到天国”一切旧哲学在关于人方面总是将人“抽象化”脱离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活动来探讨人,而马克思则将现实的人理解反其道而行。马克思正是对人的重新分析而走上唯物史观的。因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统一是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核心思想,这里的统一侧重于物质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的生活。

一、马克思“现实的人”确立的时代背景及过程

对马克思“现实的人”进行全面理解必须了解马克思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人”提出的迫切所需。马克思“现实的人”是对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的有血有肉的人,该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格尔的人性观——“理念的人”

黑格尔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哲学人本主义精神,并通过实体主体化的方法,把理性作为实体。他认为理性是构成世界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而理性作为世界的实体的“绝对观念”是主体、能动的存在。在自身不断矛盾运动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事物运动的作用。通过辩证运动,不断的把自己异化为他物,从而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因而,作为“绝对理念”的人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外化物,其本质必然是理性的,而这种理性是无人身的理性。

(二)费尔巴哈的人性观——“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思想中的缺陷,他把人从天上拉回到自然,进而黑格尔的“理念的人”的观点,支持实实在在的人,但他的感性却只是“感性对象”是直观的人,是“抽象的人”可以理解成在人与外部世界隔上一层纱幕。他承认人是“感性对象”却不是“感性活动”离开人的现实性,离开实践和物质条件去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身,同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来自自然。费尔巴哈是用“抽象的人”取代黑格尔“理念的人”。

(三)批判与继承:马克思的人性观——“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之前对人的探讨,只是限于思想主体上的形而上,包括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此,马克思认为在对于人的头脑思想中抽象出来的人必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人。马克思也反对费尔巴哈的人,认为他的人是一种脱离社会群体,是一种抽象形态,马克思一反常态,把人的现实性理解为由他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现实物质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生活其出发的前提竟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个体,甚至于那些我们所意想出的人,而是真真切切现实的人,而且存在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些让其可以创造物质生活,走向现实的生活。基于此,马克思对人的分析走向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人”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对人的概念理解与多数人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之处,使其将人理解为其生活的条件,并且存在与社会上的一切社会关系中。不是单个人所独有的。

(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

个人的存在虽然是精神与物质肉体统一的,离开其一,都不能完整。但人体肉体器官的存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有生命的人。马克思认为,人与生活相连,生活的现实性集中表现在人们对物质资料的追求。人具有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而当这一能力转化为实践时,人开始区别与其他动物,而不仅仅局限于肉体组织的集合体。进而言之,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源的同时,间接地生产着物质生活的本身。显然,“活着”仅仅适用于人与动物的共同特性,只表达了人类所独有的类特征,而“生活”则表达了人类所独有的类特征,即参与生产活动。因此,很明显,马克思比庸俗唯物主义要进步,因为其不单单将其理解为单纯的物质肉体的导向。

(二)现实的人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存在于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所谓的生产,肯定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且是一种必要的物质生产,因为要实现自己生存的必要。由于事物关联的必然性,人与人必然要产生关系,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一种合作的关系,而且这种新型社会关系,促进彼此的发展,满足自己生产,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产生而产生,由于这种新产生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相一致,这种社会形态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的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由此,马克思反对以前将人理解为相互隔离的个体,人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往的,这种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加重要的是其社会属性,这是对以前经验论在历史前提的一种超越。

(三)人的现实性集中体现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生产活动

现实性是人类历史研究的起点,从人类诞生之初起,人类开始尝试通过自身劳动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从最初简单的适应自然,逐渐演变为影响自然并改造自然。这种变化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的现实性也逐渐得以体现。

人是一种具有类本质的群聚体,人类通过相互协作来获取生活必须的物质资源,这种协作过程体现了人的生产方式。物质生活形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高于动物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人的现实性是通过人们的物质生活形式表现出来的。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通过不同的生产活动获取不同类别的物质资源,满足人们不同形式的物质需要。从这个角度,研究历史的生产活动就是研究人的现实性。处于不同背景下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需求的局限,产出的生产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体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体现这一时代的社会繁茂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人的现实性是历史研究的起点。

(四)人的生产活动必然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发生

人类物质生活的两个方面——“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一方面是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把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集合体,一方面是指支撑人类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人们通过社会活动所创作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前提,是理解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着眼点。而不是与人无关的孤零零的大自然。简而言之,大自然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基础与前提,为人类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环境支撑。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才能得以发展,而这种依赖性并非单方面的索取,而必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不能仅仅强调能动的一面而忽略生产的物质条件,否则将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如果仅仅强调生产中受自然环境制约的一面就成了庸俗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当代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价值是用来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正确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核心思想,树立对待物质资源和生产活动的正确态度,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

(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

自然是奠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目前的状况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并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立足于人类长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是21世纪人类发展亟待破解的难点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现实的人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的现实性体现在人的利益性,即强调人类为了维持自身发展,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不断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这也是人与自然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当人类开发利用程度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范围时,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必然以自然条件为前提,强调自然对于人类发展的基础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将会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衰亡。因此,现实的人立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远考虑,强调人类发展与自然的统一。

(二)有利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纠正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庸俗唯物主义通常把意识混同于物质。他们过于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外部影响,认为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环境的产物,忽视人的能动作用,人的现实性,同时也不可能看到人与环境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点上历史唯物主义对其进行了纠正,不仅看到了历史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基础的,而且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段社会关系的前提中的人。现实的人不同于以往,黑格尔,费尔巴哈理解的独于思维之外的抽象个体,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产中的个体,是灵魂与肉体统一的现实的个人,且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满足于自己生产所需,同时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阐述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出发,以人为主体,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以人为主体,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三)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弘扬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由此引发的生态生态环境压力巨大。马克思现实的人是立足于当代实际,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奠定基础条件。首先,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都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还拥有生活及其他生命活动,物质需求必将推动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次,现实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人的发展性体现在人对自然的适应性以及人对社会的适应性。人对社会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改造方面,置身于社会发展中的人不断通过生产活动改造自然,进而满足自身发展。人对自然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协调,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彭帮姣(1991-),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文化。

A811;B

A

1006-0049-(2017)09-0091-02

猜你喜欢

现实性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