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2-01张苗苗张俊奇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青少年教育

张苗苗 张俊奇

1.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季庄中心校,山西 定襄 035400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苗苗1*张俊奇*

1.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季庄中心校,山西 定襄 0354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体趋势虽然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义不容辞地反省整个教育过程,梳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宗教的灵性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探索相应的对策,促使青少年道德教育走出困境,进而有效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健康全面地发展。

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目前青少年道德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下降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因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

道德教育是人们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一定社会或者团体为使人们自觉地遵循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及他人的相应义务,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教育和驯化的过程。[1]我国青少年一代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大多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国家的前途以及自己的明天充满了希望。然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目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使得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危机、自我迷失等问题,据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予以深刻的反思。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精神无处寄托,道德品质弱化。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偏低,在公共场所存在许多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乱扔垃圾、不尊重同学、老师、长辈,但却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此同时,在沉重学业的压力下,青少年经常会感到压抑、空虚,不会调控自己情绪,使自己的精神无处寄托,有些青少年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第二,自我意识过强,集体观念淡薄。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青少年为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严重的溺爱导致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缺乏集体观念,没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合作的意识。第三,教育内容不完善,德育工作不到位。在教育内容上,学校过分关注青少年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而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行为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教育内容中,缺乏灵性教育,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部分青少年精神上的贫乏。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真正的帮助青少年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道德水平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的不足

首先,教育内容的规划存在缺陷。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2]。自然性是人和动物的共同点,然而就社会性和精神性而言,这是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标志,荀子称之为“义”,而“义”的培养就是对人的科学、人文和宗教三种精神的培养。三种精神分别引导人去求真、求美、求善,分别告诉人们“是什么”、“如何作为”、“如何超越”,真善美的统一才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境界。因此要对人实施三种教育,即物质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和灵性的教育,且缺一不可,唯如此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我们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对青少年宗教精神培养的灵性教育。灵性教育的目标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目标又是使人的品格高尚。对此仅有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灵性的教育,即宗教的教育,这是人文教育不能涵盖的。人文教育更多侧重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宗教和科学是人的精神力量不可缺少的两只翅膀。二是教育方法较单一。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实现,在教育方法上主要依靠“灌输”,这种方法很难将青少年所学到的道德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

首先家长逃避教育责任。目前好多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只是对孩子物质上给予关照,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却一再的忽视,最后却把问题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应该负全部责任。其次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好多家庭均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青少年的好坏,于是就忽视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味的强调考高分。与此同时,一些父母在追求物质利益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将这些不良的风气灌输给青少年,从而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利益观。

(三)社会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关注点更倾向经济利益方面,而忽略理想信念、道德水准等精神素质方面,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有着潜在的影响。其次,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腐败现象频繁出现,对青少年产生了直接的消极影响,致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极具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一)革新学校教育,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加入灵性教育。灵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基本宗教精神,促进人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应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宗教教育是把教育和宗教相融合,让教育生长在宗教的土壤之上,从而为宗教服务。在西方国家,宗教教育早已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陶冶国民品格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

其次要借鉴宗教的“无意识”教育方法。宗教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信仰教育,一方面它们主要传播宗教知识,使受教育者接受他们的教义教规,宗教教育将其经典内容进行简单解释,使经典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互通互融,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可感可知可践。另一方面宗教教育非常突出综合性方式的协调使用。它既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又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和渗透性,它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其思想观念,通过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达到一种“无意识”的境界,即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接受一定理论思想和行为准则,而不是通过灌输实现。宗教的渗透式教育方式启示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各个层面的知识进行整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一些渗透教育,少一些灌输教育。

(二)注重家庭教育,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家长首先要关注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及道德品质的养成。家长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倾向,减轻心理负担,为孩子打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家长也要改变重智力、轻道德的观念,不能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定青少年的标准。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受到青少年的学习和模仿,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将这些观念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孩子,使青少年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下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德育氛围

首先要重视发挥宗教文化对社会成员道德养成的作用。宗教文化中特定的信仰、教义、清规戒律等都会对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教导人们要多做好事,弃恶从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还能调节人际关系、平静人的心性、净化人的心灵、去除浮躁与肤浅,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善、热爱生活的个人道德素养。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的优秀文化净化社会环境。在如今理想信念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盛行的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树立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教育青少年。同时有意识地吸收宗教文化的合理内核,用宗教的优秀文化成果净化社会空气,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为我们打造一个充满正气、和谐的社会环境。

[1]社会转型期新疆塔吉克族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4.

[2]蔡德贵.三种精神和三种教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6-21.

[3]粟迎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新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2-55.

[4]陶西平.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3(3):30-33.

张苗苗(1992-),女,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张俊奇(1966-),男,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季庄中心校,中学教师。

G

A

1006-0049-(2017)09-0074-0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青少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