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7-02-01郭振凤

山西青年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者高校学生理论

郭振凤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郭振凤*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激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教育手段。探究如何有效准确地让激励理论在高校中发挥作用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激励理论的内涵及其作用作出简单的阐述,并且找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弊端,从而针对这些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让激励理论真正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激励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就是指教育行为主体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情感变化规律,通过激发、鼓励等手段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引导人的行为,使之朝着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引导过程,它利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使人们产生一种意气风发、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近几年来,激励理论在学习生活的应用分外广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例外。激励理论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地加以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使其坚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做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一、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理论是教育者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活动以及情绪变化规律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让其能够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精神饱满地进行各种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大致包含三方面涵义:激励理论必须依据学生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存的方式,最终达到一定的期望目标。第一,在高校中,教育者必须了解高校学生的客观需要,注重其需要层次的差异,研究影响他们行为动机的因素,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们行为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的契合点。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主要的手段。物质激励是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实物上的奖励,例如颁发奖学金、奖品等;而精神激励是指颁发奖状、奖牌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是相互促进相互相补充的,二者缺一不可”①但是,精神激励应该占主导地位,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理论正是让学生们受到精神上与思想上的启发与激励,使其拥有完善的人格特质,所以教育者必须要有效防止学生们单纯地向物质利益的倾斜。第三,激励理论最终是要让高校学生自觉地朝着正确的目标去努力、前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熟悉学生们的短期目标志向,还要坚定其社会主义远大目标,使学生们向着积极正确的目标奋斗。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中实施激励理论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各种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高度的自信心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校园活动中去,使学生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的精神活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激励理论能否正确应用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息息相关。激励理论能够明确地分析学生们的客观需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手段激发和鼓励其进取之心,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把人生理想与社会目标结合在一起,塑造成良好的行为动机,坚定社会主义的步伐,塑造自身人格魅力与促进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所以高校学生在激励理论的教育和指引之下最终会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艰苦奋斗。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激励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昂扬斗志,保证他们以进取之心融入学校生活,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但实际上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逐渐发生了一些弊端,大体如下:

(一)难以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特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是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所以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他们个性鲜明、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强,但一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我,没有良好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心理素质差。一些教育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多变性和性格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很难做到潜心考察学生的个体素质特点,同时也没有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状况相结合,而是盲目地采取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激励手段,致使高校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丧失前进动力与精神支撑,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激励方法运用不恰当

在高等院校中,激励方法繁多。激励手段能否得到正确运用与激励效果是否显著发挥有密切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激励方法是极为重要的。但一些教育者对激励方法的运用并不恰当,如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运用不科学,过分强调物质奖励会导致学生们忽视精神追求,变得浮夸、焦躁、功利心强;而过分强调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则会使得学生们物质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会沦为虚无的说教,压制学生的精神动力,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所以一些教育者没有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度,最终导致学生们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长久发展。此外激励方法还有尊重、行为激励法等,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但是一些高校教育者们对此了解并不充分,往往会造成激励方法单调或者在运用过程中发生偏差,达不到最终的激励效果。

(三)激励行为实施不及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激励要有最佳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内给予学生激励非常关键,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比较准确地验收激励成果,合理运用激励反馈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校教育者在运用激励理论时往往出现相对滞后的状况,高校学生经过努力后在学习成绩和活动中表现较为出色,但这时教育者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奖励,通常滞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就无法保障激励理论运用的最佳时机,也就无法保障激励的效果。学生在取得良好成绩后并没有及时得到奖励,会出现一些心理落差,产生倦怠和负面情绪,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信心不足、效率低下、不认真对待的情况,长久下去有碍于学生的发展,也有碍于各种教育工作的展开。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实施并没有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教育者并没有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状态,也没有潜心研究激励理论本身的特质,这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运用的对策

在高校中教育者必须意识到激励理论运用的弊端所在,及时掌握知识、改进方法、解决难题,使激励理论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完善的人格。

(一)准确把握高校学生思想特点,注重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凸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教育者在实施激励理论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学生们的思维特点与心灵特质,同时要关注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提高激励手段方法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合理运用激励理论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运用激励理论时要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相一致,使激励理论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绽放光彩、释放光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与接收者的现实状况相对应,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②

(二)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确保激励实施的时效性

教育者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很有必要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关键作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一定的物质奖励,像各项奖学金或定额的补助,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确保他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地投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大绽人生光彩。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激励,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他们的心智,促使他们变成文化水平与个人修养完善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所以精神激励应占主导地位,并且产生的作用也是深远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要及时表明肯定与赞赏的态度,保障激励理论实施的最佳时期,使学生内心需要得到满足,极大地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从而使这种良好行为再次出现。

(三)科学进行理论探究,坚持与时俱进

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为了确保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实施,教育者必须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激励理论,将激励理论、高等学校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教育者更要自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准确把握激励理论运用的方法,注意各方法相互贯通和交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高效准确的方法激发其上进心和潜能。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激励理论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阻碍理论的实施,给教育者增加实施难度,这就使得教育者必须要熟悉激励理论,灵活掌握实施技巧与方法,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原有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发展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障激励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激励举措,激发出学生的能动力,提高行动效率。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是采取相应合理有效的举措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发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力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激励理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激励理论更好地为其做出贡献。

[ 注 释 ]

①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4.

②李辉.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16-4-20.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3.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4.

[3]李辉.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16-4-20.

[4]赵志军,于广河,李晓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5.

[5]夏蕾.激励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法治与社会,2007.8.

郭振凤(1992-),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G

A

1006-0049-(2017)13-0121-02

猜你喜欢

教育者高校学生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