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持久战》中的矛盾思想

2017-02-01李晓旭

山西青年 2017年13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矛盾

李晓旭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论持久战》中的矛盾思想

李晓旭*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写的一部关于军事、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驳斥了抗日初期出现的“亡国论”与“速战论”的理论。揭示了中日战争的特点与规律,全面分析了双方的内部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解决中日战争中的矛盾问题。科学的预见了战争的发展方向,为抗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学习和认识矛盾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矛盾观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矛盾思想

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当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以后,又准备侵占华北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失败。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建立了反动政权,主要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封建势力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大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自“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慢慢的发生了变化。虽然,当时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轻重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甚至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认为只有在推翻反动统治后才能毫无阻碍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但是,在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以后,他客观的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式变化以及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利害关系后,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式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此时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内的各阶级矛盾和中日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矛盾则降为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社会形势,促进了中华民族一致抗日,使得人们空前团结,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分析中日矛盾双方特点及其在战争中的变化

(一)中日战争中日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客观全面的分析了中日矛盾双方的四个互相对立的特点:即第一,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弱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比不上日本这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正义性,能够唤起全国人民的团结,是符合广大人民意志的战争,具有进步性。而日本侵略战争是一个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活动,是退步的、野蛮的;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力充足、兵力充沛,能够支持长期性的战争。而日本国度比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在战争中均较缺乏,不足以支持长期性的战争;第四,毛泽东指出:“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日本的侵略战争引起了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非正义性的,必定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能够激起广大人民甚至是敌国人民的同情,能够争取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毛泽东也提出了在分析中日战争时,必须要认识到中日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毛泽东也正是在认识双方矛盾的基础上驳斥了“亡国论”和“速战论”。认为“亡国论”者看到了中国是一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的“客观”现实,并且夸大了这一矛盾,看不到其他三个矛盾的存在,也忽视了在未来战争中可能产生的强弱对比。而“速战论”者则看到了有利于我方的因素,忽视了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事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亡国论”和“速战论”者,都是用片面的、主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毛泽东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到了中日双方的矛盾,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驳斥了“亡国论”和“速战论”的错误观点,指出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不能“速战”,而其他的三组矛盾则决定了中国不会灭亡,战争中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且战争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二)客观分析中日战争中的特殊矛盾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正是运用这些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中日战争,指明了中日战争不同于别的战争,中日战争具有其特殊本质。

毛泽东指出了中日矛盾双方的特殊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当时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使得中国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解放运动虽然受到了各种内外反对力量的打击,但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也成为了中国更为进步的因素。而日本在战争中则与中国的社会状态是相反的,战争不能给日本带来统治阶级所希望的兴旺,具有退步性。并且此时日本又是一个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就产生了他特殊的野蛮性。

毛泽东不仅指出了中日矛盾双方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也指出了当时国际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深得国际革命力量是支持和帮助。毛泽东把握了中日战争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到了“全部问题的根据”。

(三)分析抗日战争三个阶段中的矛盾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中日战争进程发展中的各个阶段的矛盾都是不同的,在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我们必须要掌握不同阶段的矛盾问题,才能正确的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但这并不是具体的方针,具体的方针是在战争中,根据中日战争中敌我力量的变化而定。毛泽东提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反攻战。”抗日战争中我国的战略方针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而战役和战斗中,我国的作战方针是“外线的速战的进攻战”,两者是相反的、矛盾的。这是由中日双方在战争中矛盾变化所导致的。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决定了战略方针必须是持久的、防御战。当时日本在力量上占有优势,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由于敌人在人数上不充足,中国地大物博、兵力充足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又决定了在战役和战斗中形成速战的、进攻战。在抗日战争的广大战场上,我们主张全国组成若干个大的野战团,每个野战团的兵力在敌方的两倍、三倍甚至四倍以上,对敌人进行包围而攻之,迅速的解决战斗。在抗日战争中第三个阶段是,敌我双方的力量已经发生了质变,在第一、第二阶段中我国不断地增强了自己,而敌人在长期的战争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便是进行战略反攻阶段,驱敌出国。因此,正确的认识到抗日战争中各个阶段的矛盾,才能够在战场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变化,才能把握事物的内部矛盾的转变。

三、《论持久战》中矛盾观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的认识到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和路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学习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矛盾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阶段的矛盾和把握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都具有深刻意义。

《论持久战》中的矛盾观指导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矛盾,不能否认矛盾的存在,也要认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矛盾。不能一叶障目,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当今中国社会上依旧存在这各种各样的矛盾,如:贫富差距矛盾、生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矛盾都是不可避免地,不容忽视的,正视这些矛盾的存在,才能使得社会前进发展。

《论持久战》中的矛盾观要求我们解决问题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导下,要求人们看待问题要认识到事物的矛盾以及找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要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对抗日战争中的各个阶段都认识到了其特殊性,制定出了正确的战略战斗方针,推动了抗战向前发展。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的矛盾观还有许多值得今天学习的地方,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等等,正确的认识矛盾、深入的了解矛盾,对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学习《论持久战》哲学笔记.人民大学出版社.

[3]论持久战:辩证逻辑的科学结晶.毛泽思想研究,1994.2.

[4]论持久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观察,2005.6.

李晓旭(1991-),女,江苏宿迁人,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A

A

1006-0049-(2017)13-0092-02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