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乡村地区传统孝道现代困境的探析
2017-02-01郭凯欣
郭凯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乡村地区传统孝道现代困境的探析
郭凯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孝是华夏文明中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从中国古代最初的原始部落,封建王朝,到现如今的社会,孝都是作为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存在。随着历史的变革,时代的推移,传统孝道的思想已不是最初教化民众的涵义,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缓慢的乡村地区,封建保守的老年人坚持着自己的传统孝道,拥有新思想的青年人在何者为孝的思想碰撞中徘徊。总之,当代中国乡村正遭遇着孝道异化的危机。对于我们来说,要想站在合理敬养父母的高度,乡村地区传统孝道存在困境的问题就亟需解决。本文主要通过乡村地区传统孝道出现的现代困境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寻找并分析孝道存在困境的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改善措施。
传统孝道;乡村地区;现代困境
一、乡村地区孝道存在现代困境的原因
传统孝道存在现代困境并非偶然。如今社会进步,人们民主平等意识觉醒,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也不再是血缘关系,社会变革导致了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内容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为何孝道会存在现代困境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极为简单,耕作方式主要是靠体力劳动。农耕时期是中国较为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体力的要求超过对智力的要求,劳作中遇到问题也主要是靠经验做判断,所以对于晚辈来说老人们代代相传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老人们成为知识和智慧的来源,自然而然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自此,养老和敬老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封建家长制正是在以家庭为基本经济组织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而逐步稳固的。
而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也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所蕴含着自由、平等、公平、独立、创造、进取等这些精神的熏陶下有着自己独立的创造性,人们汲取知识文化,也认识到了实践出真知。原先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前辈经验之地位已下降,相对应家长的威信也大大降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逆转,年长者徘徊在旧有的家长制中不可自拔,对子女约束力的减弱更使得长辈困惑不已。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依赖”也越来越少,青年人所遵循的孝也慢慢地向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孝发展。
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有一些人不顾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奉行金钱至上的原则。在家庭中处理自己与父母关系的时候,也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父母的经济条件成为子女是否尽孝的理由,这不可避免的给农民价值观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破坏了家庭的友好和睦,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孝观念在这种环境下渐渐地恶化。当代农民对于传统孝道充满了矛盾的心理,他们的内心是赞同传统孝道的,但是从现实社会的角度出发,传统孝道为他人服务的理念不符合市场经济功利性的原则,所以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又感到彷徨和困惑。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代社会占据的地位越来越来重要,而以血缘关系所建立的家长制已走向衰落,家庭结构更多的是走向核心家庭、小型化家庭。传统孝道的影响力也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农村家庭规模核心化趋势渐趋明显。农村人口出生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独生子女渐渐普遍化,这即加重了子女的负担,也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子女优先”的观念左右着家庭的一切。
除此之外,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中更多是以子女为中心,而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已不复存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弱化了年长者的权威,子女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有机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掌握自己的财产。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负担更为严重,代际关系在这种情境下更加紧张。这些变化都使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很难发挥其有效作用。
(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政策的指导辅助使得中国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其他国家同我国的交往也越加频繁,各种文化和观念冲突也越来越猛烈,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观念得到发展,这些思想与传统孝道产生了激烈的冲击,人们一方面强烈的追求独立意识、金钱利益,另一方面又坚持弘扬传统孝道,人们也正是在这思想的冲击下使孝道践行陷入困境。
辛亥革命之后,传统孝道被视为压抑人性的“愚忠愚孝”,被当做封建“四旧”的代表。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之后,传统孝道的地位更是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如此良莠不分地将孝道与封建糟粕等同,使孝道中仁爱的优秀思想也一概被否认。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进步发展,确定了子女的优势地位,而父辈却丧失了其家庭中的主导权。青年人出生于新社会,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但老人仍有残留的“愚孝”思想难以清除。这种情境下,人们的思想混乱,农民更是对儒家的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了质疑。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渐渐改变了农村农民的思想行为,大众传媒的审美出现了利益庸俗化。另外,农村的各种学习设施不健全,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少,在孝文化宣传方面更是明显的弱化。
无论是从封建社会残留的不利思想还是外来的精神观念,都影响着孝道的建设及发展。封建社会中的仁爱思想及市场经济下的平等自由的观念都应该得到继承,而封建思想中的愚民性、不平等性和封建性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享乐、拜金和个人主义都应剔除。
二、乡村地区孝道困境的超越
(一)孝道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说现代社会下要倡导的孝道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对过去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部分,也存在消极的部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的传统美德,而孝敬孝养更是传统孝道的核心,传统孝道中优良传统我们本该传承发扬,不可废弃。对于孝道消极的部分要去除,孝道中带有的愚民性、封建性的思想,愚忠愚孝的行为要摒弃,要使农村孝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法制规范。
传统孝道中强调一个“顺”字,即子顺父、臣顺君,继而演变为父权、君权至上,由此便形成了“愚忠”、“愚孝”。这种孝道不利于现代社会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要转变传统孝道中父权制思想,对父母的孝顺,应该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代际关系。作为晚辈应多替父母着想,主动关心爱护他们,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层需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家中的老人更要体谅子女的难处,对子女减少自己的掌控力,尊重孩子的想法。
(二)践行转变后的孝道观念
在现代社会发扬扬弃后的孝道精神,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同时利用正确的大众传媒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孝实践氛围,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农村家庭孝道观念。
一方面,从农村老年人的角度来看,传统孝道中“老则贵”的观念存
在已久,但现代社会小农经济的转变,传统孝道受到冲击也是必然的。农村老人应该从被动、消极坚持传统孝道观转向为主动积极的接受转变后的孝观念,培养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调节好自身心态,融入新型化社会。老人们在生活上要增强自己的自理能力,思想上“老则贵”的观念应让位于“个性发展”,老人的权威家长制应转变为平等交流,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时代之中。农村老年人要形成积极的老年价值观,转变自身落后的观念,对晚辈要尽量做到一视同仁,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的青年人应自觉遵守转变后的孝道。青年人要时常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视对父母的孝敬,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农村青年人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避免低俗孝思想的产生。敬养父母这是“为己”而非“为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孝敬父母就意味着自己将来也会被子女所孝敬。青年人在赡养父母时也要注意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孝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到仁爱,尊重老人的权利和尊严。
总的来说,“孝”,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道由最初的维系家庭和谐渐渐变成巩固国家社稷的根本。因为有了孝道的奠基,社会的秩序才能够稳定,民族有了凝聚力。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和谐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固,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如今传统孝道在农村的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人们在封建与开放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农村孝道的建设便愈显重要。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以时代内容。使传统孝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协调。
郭凯欣(1993-),女,汉族,山西长治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3-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