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运用
2017-02-01张兰兰
张兰兰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运用
张兰兰*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理论被引用,本文就以中介语理论为例,从其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容进行论述,阐述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介语;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的影响,学习者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结构对比的对比分析理论兴起。主张将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相同的地方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导致负迁移,并且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重点。这一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随着人们的深入研究与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探究,这一理论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忽视了学习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否认学习者心理的认知过程。同时,目的语与母语相同的地方也不是绝对的正迁移,学习者在学习时可能会由于相同而忽视习得的过程,同样的,两种语言的差异也不一定就是负迁移,学习者会在学习时对差异格外注意,有意识地学习差异,这对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比相同结构的语言点更好地习得。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发生作用,也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认知特点有关,所以并不能单纯地从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差异就下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分析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二、中介语理论概述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其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的概念。1972年在《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塞林格给出的原始定义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这在中国的对外汉语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刘询总结为中介语是指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且会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鲁健冀先生归纳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掌握不准确的归纳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鲁健冀,1993)。经过学者们探讨,对中介语理论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1.中介语是由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掌握有限,在学习目的语的新规则时,由于受人认知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往往会有意识地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规则理解他们不熟悉的语言和规则,进而产生了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套语言系统,这也是从另一方面证实,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很重要,中介语是认知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2.中介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总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的加深,学生的目的语规则和新知识也会随之熟练,之前不太熟悉和明白的规则和结构也同样经历不断地修整。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会慢慢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会出现这样的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慢慢的偏离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的语言学习者们的中介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的话,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它们的内部又存在着一致性。由于缺少目的语学习环境以及语言关键期的影响,大多数的二语学习者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甚至在动态过程中会发生石化现象。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影响,推动了后来的强调语用和文化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
3.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的特征。中介语不是直线式的向目的语慢慢接近,它是曲折的向前发展。之前被纠正过的偏误并不是就不会出现了,它往往还可能有规律的再一次出现。这就有力地解释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有些偏误可能一时得到了纠正,但由于记忆的遗忘以及不经常使用,一段时间过后还是会陷入偏误的境况,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规则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规则,温故知新,这样才能避免偏误的反复。
4.中介语的偏误还具有顽固性特征。在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在某一个地方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受第一语言的影响而出现偏误;也可能是学习者经历过该偏误不妨碍交际、甚至还起到了帮助交际的反馈,所以便满足于这样的现象而不加以改正;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误会进而不能理解而形成顽固偏误等。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像是爬楼梯,开始的时候爬起来是比较轻松,速度也会比较快,但由于精力的消耗以及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后难度的升级,速度会下降甚至会产生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完全达到目的语的彼岸、具有说母语者的水平的情况很少,大部分学习者可能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二)中介语形成的研究
中介语产生的原因,第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由于母语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直接将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上,往往会造成偏误,但这些偏误在学习初期是无法避免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以引导。第二:所学的有限目的语知识的干扰,学习者在学习了一定目的语之后,会遇到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没有遇到的语言现象,学习者只能用有限的目的语知识进行类推和泛化,这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中介语的产生。第三:本族或外族因素的影响,语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由于二语学习者从小接受文化的影响,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总是会习惯性地将熟悉的目的语文化去进行解释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偏误,形成中介语。第四:学习者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影响,学习者在遇到目的语中某个很难理解或者难以表达的语言规则时,会自然地采取回避或者简化的交际策略,直接用更加简单的目的语来表达,自行将复杂的问题简化,特别是在某些比较难拼读的词语上,比如学生很难理解“参观、游览、拜访、访问”,由于这几个动作都是直接与“看”的动作有关,学习者在不理解每个词使用的特定语境下,在使用时会直接进行简化策略,“我昨天去看了博物馆”“我去看了我最尊敬的老师”“国家主席下周将会去看英国”,学习者使用后会得到一定的纠正,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学习心态的调整,这种中介语会不断往前发展,出现偏误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第五: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的学习环境中,语言中介语过渡性的影响,二语习得者很难达到母语习得者的语言水平,而在非目的语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大多同样是二语学习者,难以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还是处于中介语状态,语音方面尤为明显,以英语学习为例,即使是学了一辈子英语的老教师,在发音上仍然与标准的英式或者美式英语有差异,会自觉地带有自己的发音特点。另一方面,即使是以目的语为母语的教师,由于目的语国家语言和地域的差别,教师的发音特点也会与标准发音有差异,以汉语为例,在中国的南方,由于受到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多南方的汉语国际教师在发某些音时还带有地域特色,n和l不分或者平舌翘舌不能准确地分辨,这会给二语学习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偏误,特别是初学者,刚开始接触的就是不纯正的发音,固定后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介语的产生,并且很多时候,这种中介语伴随学习者终身。
(三)中介语理论的局限性
中介语理论以强调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结构对比的对比分析方法为基础,同时又改进了对比分析方法的机械对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深入学习的学习过程,研究中心开始转向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教”到“学”的转变,把偏误看成是语言学习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对第二语言研究和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收集的资料丰富发展,中介语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中介语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介语的研究仅仅在语言结构和句法成分之间进行,对语义和语用的知识的学习研究没有那么透彻。(2)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对比分析理论的运用,但实际上目的语学习者所参照的标准不仅仅是目的语,还可能是其他的外语。(3)中介语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偏误的中介性,把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偏误上,而偏误并不能代表二语习得者的全部学习内容,其习得的正确方面也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认知状况。(4)根据中介语理论,大部分二语学习者都只是在中介语阶段,很难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标准。在另一方面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交际活动,而不是以绝对的纯正为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母语习得者也很难真正学会所谓的标准语,语言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标准的目的语中所谓的“标准”也很难定义,所以这一标准对二语习得者过于苛刻,忽视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用途。
三、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运用
教师对待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要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或者逢错必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是一种正常现象。它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的变化反应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定规律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对其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等都只有一些模糊的简单的认识,为了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在表达时不可避免地犯错误,这时教师应该采取容忍和鼓励的态度,初期重点是培养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将所学的第二语言进行应用和交际。当二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规则和文化,在使用中还是会造成有规律的偏误时,教师应该给与纠正,同时,要善于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进行反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过程,提高他们自我认识的程度。教师也应该关注学习者习得正确的部分,通过与偏误进行对比,掌握学习者的习得特点,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从中介语向目的语过渡。
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理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语言的对比分析主要是从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生的错误这个角度出发的。而中介语偏误分析研究的则是从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语言本身的复杂因素而引起的错误这个角度出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利用对比分析方法以及中介语理论分析、描述来自不同目的语国家二语学习者偏误的共性,能够对偏误进行分类和解释,找到一些普遍的规律,可以在备课时对偏误进行预防和着重讲解,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对于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某些较难的语言规则时,往往会习惯性地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以便于学习者的交际。例如,学习汉语的二语学习者遇到很难表达的词汇时会自觉转换英语来表达,这时教师应该要做出回应,提供正确的目的语刺激,不断地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困难点,加强练习,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而不是简化或者语言转化。
通过学习中介语理论,作为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接触目的语,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学习时不能仅局限于语法规则的限制,语言学习要注重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语境,同时也要注意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国情与文化,争取创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对于自己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偏误,应该理性地认识,不要气馁,也不能直接无视,珍惜每一个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逐渐地向目的语过渡。
[1]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
[2]姜丽伟.中介语以及中介语理论[J].山东:聊城大学学报,2009.
[3]鲁健冀.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
[4]Larry Selinker.INTERLANGUAGE[J].IRAL,1972.
[5]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5.
张兰兰(199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
H
A
1006-0049-(2017)13-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