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绕三灵”的保护与传承
2017-02-01赖智娟
赖智娟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大理白族“绕三灵”的保护与传承
赖智娟*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绕三灵”作为大理洱海地区广大白族民众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在白族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长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绕三灵”是白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体现,是民族认同与友好交往的纽带,也是白族民众游春娱乐与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它高度集中了各种白族音乐舞蹈艺术,又承载着白族思想、宗教、历史、文学、娱乐等传统精神文化的活动。面对当今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明的冲击,持续千年的“绕三灵”正在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机,因此“绕三灵”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白族;“绕三灵”;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一、大理白族“绕三灵”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是大理洱海地区一个特有的古老节日“绕三灵”,“绕三灵”白语音为[gue33sa55na21],汉语又作“绕山林”、“绕丧灵”、“逛桑林”。但是也有学者提出,白族语[gue33sa55na21]这个传统节日,应该译成汉语“逛桑林”。不当译为“绕三灵”。因译成了“绕三灵”,于音于意,都与白语实际大相径庭,而且无法追本溯源,考索这节日之产生和性质[1]。“绕三灵”究其意义乃“逛三处公房”之意。“公房”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的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房子。白族“绕三灵”最古渊源于氏族社会社祭氏族神树的宗教活动,最早内容为“令会男女”。“绕三灵”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大理地区白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特色,同时还广泛地包容着本主崇拜、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
“绕三灵”是白族民众农闲时节自娱自乐的迎神盛会,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节会共分四天。第一天(四月二十二日)留在大理古城的城隍庙;第二天来到五台峰麓的庆洞神都;第三天经过喜洲到河矣城洱河神祠过夜:第四天在大理古城东北的马久邑村护国祠(保安景帝庙)散去,不过夜[2]。但是每年的“绕三灵”路线也会有所不同,很多人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近选择一处或几处逛的地方,很多人甚至选择在四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采取“上午庆洞,下午河矣城”的方式,一天完成“绕三灵”。
二、“绕三灵”的活动内容
“绕三灵”的会期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大理周边的数百个村落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携带祭祀用品和简单的行李,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白族人民皆希望通过虔诚地祭拜,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同时也祈祷阖家幸福、清吉平安。
绕三灵”队伍有其固定的模式,其组成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前导部分为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的“花柳老人”共执一株高约六尺的柳树枝(有时也为桑树枝),柳树枝上一般悬挂系有红飘带的葫芦和一匹彩绸,领队的两位花柳老人,另一只手一人持扇,一人持耗牛尾蚊帚,边走边唱;中间的这部分数十或数百人,手执“霸王鞭”、“金钱鼓”、“双飞燕”,一路舞蹈一路歌;队尾部分则由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巫觋的带领下,从大理古城城隍庙出发,沿着点苍山麓一路向北,按照大理南门城隍庙——庆洞本主庙(神都)——河矣城村洱河神祠(仙都)——马久邑村本主庙循苍山之麓顺时针而行。
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早晨,在大理南门城隍庙“送金姑”和“送驸马”。在城隍庙香客向庙内供奉的诸神献祭、念经、上表。第二天(四月二十三日)组成一支支“绕三灵”队伍,继续北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祀“抚民皇帝”本主,称为“南朝(拜)”,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再往北到达庆洞村,祭拜庆洞村本主庙,称为“北朝(拜)”。庆洞“神都”是整个会期期间参与“绕三灵”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本主庙。白族人民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牓。在庆洞村本主庙内外,人们摩肩接踵,随处可见的都是忙于焚香上表的人们。据笔者观察,有组织的参与者以“莲池会”为主,老斋奶们主要在庙里活动,她们烧香拜佛,诵经祈福。“莲池会”的老斋奶们一字排开,或站或跪分立于供案两侧,有的手执木鱼,有的手执铜铃,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诵经。纵观本主庙内外皆聚集着很多白族民众,她们有的打霸王鞭、有的跳金钱鼓舞、有的跳双飞燕舞,一时间热闹非凡,看得人眼花缭乱。午后,参与“绕三灵”的白族民众又聚集到庆洞“神都”附近的宏圭山山脚开始热闹的对歌活动。对歌一般采用白族调,即用白语演唱的山歌体民歌。白族调的词体采用“山花体”,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斗情斗智,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整个对歌活动一直要持续到夜晚,人们才尽兴而归。
农历四月二十四日,“绕三灵”队伍继续从庆洞出发,向东经过喜洲到达洱海边的河矣城村洱河神祠,祭祀洱河灵帝段赤诚。第二天上午发生在河矣城村洱河神祠“仙都”的场景基本上与在庆洞本主庙“神都”大致相同。“莲池会”的老斋奶们仍然井井有条地忙着添油、焚香、上供、诵经。下午,人们便聚集在与洱河神祠仅有一墙之隔的球场上表演白族舞蹈,比如花柳舞、霸王鞭舞、扇子舞等,让人目不暇接。此外,还有许多对调子的白族民众,调子的内容一般是描述沿途所见所闻、或是谈情说爱、或是挖苦打趣之类的。
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绕三灵”进行到最后一天。“绕三灵”队伍陆续从河矣城村出发,向南到达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本主“保安景帝”,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至此,“绕三灵”活动顺利结束。
在为期四天的“绕三灵”仪式中,数万之众的“绕三灵”队伍晓行夜宿,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各处庙宇香烟缭绕,歌舞之声不绝于耳。据调查,虽然四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都有相关活动,但是参与人最多、最热闹的仍然是四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两天,分别在喜洲庆洞村神都与河矣城村洱河神祠两地。此外,“绕三灵”还隐约有一项外族人觉得“难以理解”、本族人觉得“难以启齿”的风俗,亦即白族男女可以通过对歌等形式,建立隐秘而短暂的情侣关系,而这正是部分白族群众有时也称“绕三灵”为“风流会”的原因。
三、“绕三灵”的文化价值
(一)“绕三灵”的民俗价值
“绕三灵”体现了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原始祭祀形式,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独有的宗教信仰,也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不论本主崇拜形成于远古部族社会,还是南诏时代,或是更晚的明代以后,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大理各类文化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特有的民间信仰。本主崇拜虽然不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类世界性宗教一样具有教义、理论体系、成文经典、僧侣集团、培养专职人员的经堂学校等,本主崇拜则更多的散见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世福乐等现实诉求。
“绕三灵”活动的核心,便是来自各个村落的白族民众自发朝拜本主,他们代表本村的本主前往“绕三灵”的核心场所庆洞村本主庙“神都”,“神都”供奉的便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牓。“绕三灵”具有非常隆重的本主崇拜仪式。所谓“本主”,在白语中也可以被称为“武增”,对译成中文是“我们的主人”的意思。在史籍中,本主被称为“本境土主”、“本境恩主”、“一方之主”等,但最常见的则是“本境土主”。在白族村寨中几乎村村都有本主,有的一个村祭祀一位本主,有的几个村共同祭祀一个本主。本主都有自己的封号,有庙宇,有性格,有传说故事。他们的成分都很复杂,大多是历史的英雄人物,或是对国对民的有功之臣,也或是佛教道教神祇。“绕三灵”期间,白族民众通过对最大的本主“爱民皇帝”、洱河灵帝“段赤城”等各路神灵的祭拜,祈求本主赐予阖家幸福、清吉平安。
(二)“绕三灵”的艺术价值
“绕三灵”不仅是大理白族民间艺术的大汇演,而且还是各种音乐舞蹈的大荟萃,它集中展示了洱海地区民间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现了白族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高超的艺术成就。“绕三灵”活动,高度集中了白族人民非物质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至今在“绕三灵”中的“执树舞”依旧保留着“背靠背”、“心合心”、“跨合跨”、“脚勾脚”四个各具特色的原始舞蹈元素。在“绕三灵”期间,人们一路载歌载舞,尽情展示自己的能歌善舞和创作才能,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唱歌跳舞。白族调、大帛曲、祭祀调不绝于耳,霸王鞭、金钱鼓、双飞燕此起彼伏。
“绕三灵”期间,人们的服饰打扮极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白族的艺术审美观。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相互邀约共赴“绕三灵”盛会,男性头戴伞形花帽,上着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腰系白色绣花腰带,下着黑色或是蓝色长裤,脚蹬缀满花色绒球的麻线鞋。女性一般头梳缠以红线的独辫盘于绣花毛巾头上,左侧飘吊白缨穗,穿着喜洲一带的金花服饰,一般上穿浅色襟衣紧袖管镶各色花边,外罩红色或黑色金丝领褂,腰束紧箍,外系长围裙,脚着船型绣花鞋。参与“绕三灵”的白族民众以其独特的穿着打扮,记忆着白族民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历史,饱含深厚的白族文化内涵。
(三)“绕三灵”的社会价值
“绕三灵”期间,各村寨举着象征社树的杨柳枝从本村的本主庙出发,到达庆洞本主庙“神都”之后,便将代表各村寨的社树祭于“五百神王”前,叫做“百神上朝”,体现了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同时,各个村落的祭拜队伍相互交流和借鉴,在一路行进的过程中沿途各个村寨对祭拜队伍的热情招待,加强了白族各地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认同和友好交往的纽带。
四、“绕三灵”节日的传承与保护
不可否认,“绕三灵”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古老的原始巫术因素,当然也带有不少不科学的迷信色彩。正是由于这些带有落后的原始的迷信成分,影响到人们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绕三灵”做出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对于如何保护“绕三灵”的文化空间和音乐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应从制定保护政策、人才保护与培养、改善“绕三灵”活动空间环境三方面进行:
(一)制定保护政策
为保护与传承“绕三灵”,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觉参与引导,为其提供保护政策和物质条件。根据民族自治法,制定相关保护条例,将保护“绕三灵”列入当地政府和文化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内容;政府还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突出白族音乐歌舞等文化表现形式在“绕三灵”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采取一些组织、动员、鼓励方法,为广大群众的艺术巡演提供方便,比如设置专门的焚香设备,既方便群众也减少火灾等安全隐患,保障道路交通,鼓励沿途为巡游队伍提供食宿、饮水服务等;向社会募集经费,建立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基金,用于各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
(二)人才保护与培养
“绕三灵”的继承与保护,主要是对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成果进行保护,因此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便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设立白族民间艺术家名录,鼓励民间艺人收取和培养学生,并给予优秀的继承学习者一定的资助和奖励;以民族自治州立法规的形式,要求普通学校开设白族传统民歌和乐器的学习;加强各地各村的民间歌舞队、洞经音乐社和大本曲艺人在社区的影响,开展面向业余爱好者的白族民间文化普及培训计划;组织和引导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在“绕三灵”或者其他一些民俗活动上进行交流比赛,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继承发扬。
(三)改善“绕三灵”活动空间环境
对“绕三灵”主要活动场所和路径进行环境整治;对“绕三灵”的主要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比如,维修庆洞神都本主庙、河矣城村洱河神祠、马久邑保安景帝本主庙,修复庆洞“绕三灵”石牌坊、河矣城村古戏台等。
[1]李正清.白族“绕三灵”考[J].大理文化,1981.
[2]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文化与仪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赖智娟(1991-),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史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散杂居民族关系史。
G
A
1006-0049-(2017)13-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