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及护理的新进展

2017-02-01宋伟

保健文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液体

●宋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及护理的新进展

●宋伟

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护理手段。方法:通过分析容易导致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实施正确的管路护理,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是将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是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静脉输液,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为危重病人抢救提供给药通路。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会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度引起局部皮肤肿痛、血管周围组织炎症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重度可造成组织坏死。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对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肿胀、胀痛,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皮肤坏死等。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及时发现,及早预防。

1.1 高危人群

新生儿全身分布有胎脂,皮肤薄而嫩,血管细,弹性差,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容易外渗。婴幼儿血管短而不直,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输液外渗率要高于成人及新生儿,造成伤害也大。老年人皮肤松弛,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休克、严重脱水、病情危重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灌注不足,容易发生外渗[1]。感知障碍的病人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与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

1.2 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落后,选择血管不当,技术不熟练,宣教告知不到位等都会造成病人机械性损伤。

1.3 理化因素

配液及输液时的环境、温湿度,输入液体的速度、量、时间、压力等对血管壁的刺激。

1.4 药物因素

药物浓度过高、化疗药、高渗性液体等也会大大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1.5 疾病因素

外周血管疾病、静脉压增高,糖尿病、肿瘤患者及凝血机能障碍的病人,容易导致药物、血液渗漏。

1.6 血管损伤

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局部组织损伤,轻者会产生红、肿、热、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或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由于长期的输液,持续的输液,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2],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2 预防方法

了解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原因,如何进行预防,减少外渗发生,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详细说明出现外渗情况的原因,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并请家属帮助照看,出现外渗则应立刻通知责任护士,还应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将危险降至最低。(2)掌握药物的浓度、剂量、药物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合理选择穿刺的静脉。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3]。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输入液体前可提前给予患者在穿刺周围皮肤处黏贴敷料,以防止液体外渗对组织的损伤。

3 处理方法

护士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4]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3.1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3.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其原理是通过局部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

4 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还要做好心理护理,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护之间的矛盾,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和护理起到重要作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有利于开展预防工作;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使其早日康复。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的可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1]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

[2]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

[3]许永华,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5):164.

[4]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液体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液体压强由谁定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层层叠叠的液体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