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公众在互动中的信息传达
2017-02-01田野
田 野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 锦州 121000)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公众在互动中的信息传达
田 野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 锦州 121000)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运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和更为直观有效的现代思维方式、运作方式来打破原有的展示模式,从多方位的角度进行陈列设计,并以此为基础与公众进行互动,从而使展览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对公众进行信息传达。
陈列展览;社会公众;互动;引领;信息传达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推动力之一,是社会文明的表征与见证,即便在信息时代,博物馆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明的信息中心与高科技的传播媒介共同屹立于城市之中,让人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总体说来,“博物馆”就是对同一类型的资源进行大量而宽泛的收集,将它们统一地置于与其相适应的特定空间,并将其蕴含的信息真实地传达给大众的公众场所。它不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同时也直接而生动地将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智慧成果真实地展示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因此博物馆履行着服务公众的职能——传播教育、激发思考、保存与阐释历史等,这项服务公众的职能随之具有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是通过向社会公众举办陈列展览来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最直接接触的重要手段。现如今趋于完善成熟的博物馆系统,都是一个“实物+文化信息”的集中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陈列设计师开始寻找种种途径,设法打破博物馆“高耸的围墙”,通过信息传达,使博物馆最大程度自然地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博物馆是巨大的信息中心与信息的载体。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运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和更为直观有效的现代思维方式、运作方式来打破原有的展示模式,从多方位的角度进行陈列设计,并以此为基础与公众进行互动,从而使展览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对公众进行信息传达。在互动过程中,陈列展览应在充分考虑社会公众需求的前提下,主动向公众传达信息,以自己倡导的文化信息来引领公众的思想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内涵
陈列展览的主要机能就是传达和沟通,陈列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需要首先确定展览主题,亦即需要明确向公众传达何种信息。在此之后按照该主题的需要来进行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它需要以展品为中心,同时借助一定的设施和道具,以及照明技术手段,对所展示的空间环境进行创造。在整个设计及施工布展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公众的需求,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衔接,在“授者”与“受者”之间取得平衡。通过信息的传达,将大量的内容展示给公众,以期在公众的心理上、思维上以及行为上产生直接和潜在的影响。
二、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点
博物馆是公益性的文化场所,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向人们传达一种关于过去、现在或是未来的文化精神、人文概念,用这些信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并引发思考,所以它同普通的商业展览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博物馆陈列设计强调的是浓浓的文化色彩,而非商业式的“吵吵闹闹”。相对的,博物馆是一个朴素的、安静的地方,它能让人的思想得以沉淀,散发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关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需要重点突出主题性、精神性的内涵,要强调其文化服务的特征。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以自身想要传达的信息来引领社会公众。
学科的交叉性原本就是陈列设计的一大特点,博物馆系统的复杂与功能的多样使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这种边缘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不能把博物馆陈列设计仅仅理解为单纯的造型与装饰的美化行为,更不能看成只是解决视觉上的美观问题。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综合的、复杂的、丰富的、智慧的——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展示艺术设计更多的内涵。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设计师要根据参观者的视线将展览物、信息及研究成果重新建构成一个展示的剧本,并且根据这个剧本,通过各种媒介,以多方面的角度来展现展览品,传达信息。
设计师不仅要在造型水平与美学修养上有一定的造诣,而且要对超出艺术领域以外的,包括人类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状况、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符号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涉猎。
三、博物馆陈列展览对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达时,应引领社会公众
(一)现代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已经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转变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后,便迎来了信息革命。以往,信息这一概念只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而并没有明确的进行强调。信息如同时间的概念一样,没有起点。只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被符号化了,人类所特有的信息才会产生,并且这类信息的存在是依靠于人的理解和反映。这种信息也与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类行为和活动密切相关。
首先,当今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想对社会公众做出最佳的启迪教育作用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就必须在单一的实物展示中渗入更多的信息,传达以这些信息作为基础的非实体展示。同时,必须注重信息所传达出的精神实质以及信息传达的效果。
其次,陈列展览的形式也会有重要的改变,所有可以让信息交流达到最佳效果的方式与观念,都应被采用,为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服务。现代多元化的、信息交互性较强的展览陈列形式,已取代了展品原有的单一陈列模式。以往的展品,公众看到的只是实物及相关说明,而信息的导向,使展览的内容得到更宽泛的延展。
再次,在生活中,有些人想要亲自到博物馆参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以接收博物馆传达的大量展品信息。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在时代的要求下应运而生。这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的博物馆既可以展现实物的形象,又能模拟博物馆的真实场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陈列展览应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来引领社会公众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定义中将“教育”置于“研究”之前列第一位,足见其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教育,即为教化培育,应具有主动性。
博物馆作为一项具有文化教育属性的文化事业,其举办的陈列展览,对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通过展览进行互动。展览将巨大的信息量传达给社会公众,“传达”一词顾名思义,有主动、主导的涵义。
社会公众因其教育结构、兴趣侧重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需求的多种多样,博物馆应引导并带领其接受陈列展览所传达的信息,以达到使社会公众接受博物馆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目的。
四、信息传达应与现代社会有效衔接
为实现对社会公众传达信息的效果最佳化及范围最大化,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试图引领社会公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的过程中,作为“授者”不应固步自封、高高在上地强行主观宣教,应充分考虑社会公众这个“受者”需求,应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接受展览传达的信息并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一)策划——与社会公众互动的有效手段
设计应设计全过程,把握全过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入充满逻辑的生活中,经受考验,接受评判,为人服务。只有如此,设计的结论才能真正有说服力。而这种时候,“策划”会帮助理清思路。一个成熟完善的策划方案,也就是陈列大纲,可以为后期的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始终准确地把握设计的主题方向,可以使设计者的创意决策经过精心的琢磨与推敲,从而减少工作程序的反复与资源浪费,圆满实现设计预想的效果。策划的过程,也就是与社会公众互动的过程。
策划一般包括五个程序:社会调查、创意构思、媒体选择、计划安排、效果测定。为了避免盲目性,博物馆的设计策划同样应该在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遵循这个程序、步骤。
1.社会调查
社会背景——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民俗等背景概况。
周边环境——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建筑环境、交通状况。
参观人群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与背景的人群的具体特点与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分析。
博物馆资源分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展品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务预算等。
2.创意构思
博物馆的定位探讨,包括:需求定位、功能定位、风格定位、内容定位。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形式、结构、材料、周边环境、景观、展示空间、陈列方式。
3.媒体选择
展示道具的具体选择与合理化配置——信息媒介的选择、对外宣传的方式、网络联系及推广等。
4.计划安排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具体设计阶段时间计划、设计完成后的方案审核、施工阶段计划。
5.效果测定
效果测定包括施工验收、效果验收。
(二)信息与“人”
1.博物馆对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当下设计界比较强调的设计理念之一。
博物馆是为大众服务的场所,因此,博物馆设计更强调“人性化”,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人性化”是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出的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是通过设计表达的对人的尊重与理解。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发展虽然十分迅速,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但许多博物馆门可罗雀,关注者甚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观众们多方面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为是“非人性化设计”造成的后果。
2.对人的研究是做好信息传达的先决条件
陈列展览在与公众互动过程中,作为传达信息的“授者”,在主导信息内容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要求,而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喜好与意愿强加给观众。在进行具体的陈列设计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和需要是什么。是要丰富知识,还是想获得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或是作为旅游的一项内容?还是其他的目的——不同的人会给予不同的回答。
仅就有限的参观者来说,他们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必须具备兼容性,必须全面地考虑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3.人对信息有选择权
传播学的若干研究表明:受众对自己本身已形成的观点和立场具有自我加强的趋势。而人与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性格、审美、文化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大众对信息存在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包括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信息传达时若忽略这种选择性,就容易造成传达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将展览主题的信息传达给社会公众。
一些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因为忽略受众的感受而使人在博物馆中有“受迫”的感觉。观众的这种“受迫感”常表现为疲倦、厌烦、失去参观的兴趣。
五、结语
信息交互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以高速的信息传达和信息接受为宗旨,持续发展。展览行为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需求,当代陈列展览强调展示活动的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代展示活动的目的已不仅仅单纯地满足人们对展览功能的传统需要,还应具备高科技与多媒体的信息传达方式。博物馆是一项产物,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今,博物馆事业也会面临种种机遇与挑战,经过系统化出色设计的陈列展览成为博物馆建设强有力的工具,它以博物馆倡导的价值取向为信息传达的导向,通过合理的信息交互,可以令许多曾被人看作是“缺乏生机的古董摊”似的博物馆脱胎换骨、重现生机,向世人展现它们真正的魅力,以此实现其社会价值。
[1]郑媛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J].浙江工艺美术,2008(3):61-66.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丁允朋.现代展览与陈列[M].常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5]庄锡昌.世界的博物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G265
A
田野(1976-),男,满族,辽宁省北票市,馆员,本科,研究方向:考古及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