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白裤瑶的养鸟文化

2017-02-01蒙焕玉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荔波县瑶山养鸟

蒙焕玉

(贵州省都匀市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 黔南 558000)

探析白裤瑶的养鸟文化

蒙焕玉

(贵州省都匀市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 黔南 558000)

白裤 瑶堪称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少数民族群体,在这个巨大的跨越中保留了大量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其服饰、宗教信仰、丧葬等文化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白裤瑶男性的日常生活中,养鸟、斗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养鸟逗趣的休闲文化看起来似乎与白裤瑶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并不相衬。本文通过对白裤瑶养鸟现象的调查进而对养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白裤瑶有更深刻的认识。

荔波县;白裤瑶;养鸟;族群性格

一、田野点简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大支系,因男子常年穿着及膝白色裤装而得名;另外,又因女子的夏装被称为“两片瑶”。白裤瑶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和与之毗邻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和八圩乡。本文以荔波县瑶山乡各瑶族村寨为田野点展开调查,瑶山瑶族乡位于贵州省荔波县西南部,距离荔波县城35公里,东与朝阳镇接壤,南与黎明关水族乡毗邻,并与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环江县木伦乡交界,西北与小七孔镇相连,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腹地。

瑶山乡全乡总面积206.1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共2604户,10076人,主要聚居着瑶、布依、苗、水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7%。其中瑶族人口3022人,占全乡总人口30%。 “无山不有瑶”这句俗语准确地概述了瑶族居住的自然环境通常为深山之中,白裤瑶也不例外。荔波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瑶山乡瑶族村寨都处在喀斯特地貌的深山之中,水资源、耕地资源比较稀缺,在这样农耕条件不足而深山资源颇丰的形势下,白裤瑶的生计方式以农耕与狩猎相结合。

二、养鸟逗趣的休闲方式

(一)传闻逸事

每当与荔波县同胞聊起白裤瑶的养鸟习俗,大家都会以一种不可思议又略带戏谑的口吻说出两件流传很广的趣事来,说明鸟对白裤瑶男子的重要性。一是鸟比庄稼更重要。玉米、稻谷收割季节也是捕鸟的最佳时机,为了不错过这个捕鸟时机,白裤瑶男子常常会把捕鸟作为第一位的事情,收割庄稼一般由妻子负主要责任。除非他已经捕到了他比较满意的鸟,心情舒畅了才会参与到庄稼收割中来。如果有人问起为何不先收割庄稼,再去捕鸟。他们一定会一脸坦然地回答:庄稼不收,它还在田地里,鸟儿不捕,它就飞走了。二是鸟比身体更重要。据说有次一个白裤瑶男子提着鸟笼过河,由于水下石头湿滑,不小心滑了一下,如果当时他用手俯身一撑,便不会倒在河里。然而他宁可让自己摔倒在水里,也要把提着鸟笼的右手高高举起,保护笼中的鸟儿不受伤害。这一幕刚好被人看见了,路人为此感到很疑惑,而这位白裤瑶却依旧淡定地说:我自己受伤了还会愈合,而如果鸟受伤或者受惊了,它的叫声和打架的本领就难以恢复了。由此可想白裤瑶对于自己培养的鸟是何等的珍视。

(二)田野所见

在瑶山实地调查中,这两件轶事得到了白裤瑶同胞的亲口验证。另外,还补充到如果在捕鸟的季节里,男子因为捕不到满意的鸟而闷闷不乐的话,妻子还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帮忙到捕鸟行动中去。在瑶族村寨里,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会挂不止一个鸟笼,鸟笼是白裤瑶家庭必不可少的摆设,也是最精致最干净整洁的物品。

白裤瑶男子养的鸟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由未成年男子养的黄豆鸟,这种鸟个儿小,比较容易捕捉,而且特别好斗。另一种是成年男性喜欢养的画眉鸟,画眉不仅打架了得,叫声也更悦耳动听。养鸟的优劣是体现一个白裤瑶男子技艺的重要形式之一,首先体现在捕鸟工具上。白裤瑶的捕鸟工具非常先进和独特,全是采用当地生长的竹子纯手工编制而成,称为捕鸟笼,精巧美观,方便实用,在而且在捕捉的过程中一般不会让鸟儿受伤。白裤瑶的每一个男子都要学会编制捕鸟笼,而且还要讲求速度之快、外形之美、质量之好,在瑶民心中编制捕鸟笼是胜任瑶王一职的必备技能。

其次体现在鸟的叫声和打架技能方面。而鸟的这两方面技能不仅要养鸟人独具慧眼,具有识别鸟的能力,还要有卓越的饲养和驯化能力。养鸟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如何分辨鸟的品质,优秀的养鸟人一般只看鸟的眼睛或羽毛就能判定该鸟是否值得驯养,或者通过自己特殊的驯养方式把一只较普通的画眉鸟培养成一只优秀的斗鸟,也是体现养鸟人技艺的方式。

三、养鸟原因探析

在大众的观念里,养鸟通常是有钱有闲的阶层打发时光的一种嗜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甚至把养鸟逗趣作为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的一种象征。而且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养鸟群体大多为退休男性。在经济欠发达的瑶山存在这样普遍热爱养鸟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感到好奇。通过访谈和调研,归纳总结了两种解读:一是祖先显赫说;二是原始崇拜说。

(一)祖先显赫说

在访谈中问起为什么喜欢养鸟,许多白裤瑶民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只是觉得从小就看到长辈们养,而且也十分有趣,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这个习惯。对于这种代代相传耳濡目染的养鸟习惯,部分瑶民间流传着“祖先显赫说”。有些村里老人说,在很久以前,人类依靠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时候,白裤瑶依靠突出的狩猎本领成为比较富裕的贵族阶层。在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里,养鸟成为了白裤瑶人民中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后来瑶族在和其他民族的战争中失利,被迫往深山迁徙,尽管失去了曾经的财富和地位,但养鸟的习惯仍然流传了下来,一方面缅怀曾经显赫的地位,一方面也是出众的狩猎技艺的传承。

(二)原始崇拜说

白裤瑶信仰万物有灵,鸟是其图腾之一。白裤瑶女性服饰堪称白裤瑶“行走的史诗”,女性服饰涵盖了白裤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上衣后背上刺绣图案,经学者研究,一致认为是传说中遗失的瑶王印章图案。在瑶族的口述史中,瑶王在战败途中被追杀,瑶王印在流离中丢失,为了纪念逝去的王国,他们将印章的图案绣在了衣服上。上衣中除了印章图案外,在四边还绣有四只小鸟图形。“小鸟花,是由两个长方形线框中装饰两个黑色长方形色块构成一只小鸟花的图案。抽象的小鸟花犹如空中展翅飞翔的小鸟,一般用于‘井’字形的背牌图案之中。在‘井’字形的背牌图案中,或绘或绣有四只小鸟花图案。”正是这种基于对小鸟的崇拜,女性把它表现于服饰上,男性则形成了养鸟的习俗。

四、结语

在现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中,白裤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养鸟这一项并不经济的活动,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白裤瑶的养鸟习俗能够在其他民族文化的重重包围圈中养成并代代相传至今,并成为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得益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内在因素即怡然自得的情怀,白裤瑶身居深山,长久以来过着农耕狩猎原始社会简朴的山林生活,这铸成了白裤瑶自给自足、享受自然、悠闲恬静、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白裤瑶独特的族群性格。在这样怡然自得的情怀下,白裤瑶不会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务,而更在意生活的自由自在和惬意的程度,这正是养鸟之俗养成的重要因素。

外在因素则是封闭保守族群环境。白裤瑶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油锅外婚,即同一姓氏油锅组织内成员不能通婚,不同姓氏的油锅组织成员可以通婚,但不能与外族通婚,包括白裤瑶支系外的其他瑶族支系”。尽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提倡要逐渐打破这种严格的族内婚制度,但截至目前,仅有为数寥寥的白裤瑶女子与外族通婚的情况。在婚姻大事上,白裤瑶与其他族群保持着清晰的界线,在21世纪这个开放共融的新时代,这样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样应用在生活的日常交往中。

久居深山、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铸造了白裤瑶安于清贫、怡然自得的族群性格,从而形成了养鸟逗趣的休闲文化;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则促成了白裤瑶这样怡然自得的族群性格得以长久的传承,以至于养鸟逗趣这样看似与物质条件不相符又不具经济效益的文化现象依然繁荣。而这样怡然自得、“不足与外人道也”的族群性格已成为白裤瑶独特的文化精髓,印证了瑶山瑶族文化旅游宣传的那句标语:有一种贫困叫怡然自得。

[1]龙友国.白裤瑶生物人类学研究进展[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1):14-16,24.

[2]张婧.贵州白裤瑶服饰功能及变迁[J].民族学刊,2012(2):32-36,93.

[3]张泽洪.瑶族宗教信仰中的盘王崇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0-16.

[4]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6-92.

[5]罗载刚,杨家力,余跃生等.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2):150-160.

K890

A

蒙焕玉(1991-),女,布依族,贵州黔南人,中共黔南州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猜你喜欢

荔波县瑶山养鸟
瑶山党支部
荔波县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中国共产党荔波县代表大会
荔波县开发研究促进会召开2021年第四季度理事联谊会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瑶山的女儿
以己养鸟的悲剧
荔波县油菜开花盛期预报研究
踏上瑶山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