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2017-02-01胡茵李征
胡 茵 李 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胡 茵 李 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它促使艺术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艺术理论素养,把握艺术的本质,对开展创造性艺术实践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全国众多艺术院校中,《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际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笔者试图以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研究对象,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围绕“教”与“学”的论题,针对进一步落实《艺术概论》陈旧的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机制优化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激发与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高校艺术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培养出合格的高等艺术院校复合性人才做出努力,并为其他同类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艺术概论;高等艺术院校;特色教学资源;趣味性
一、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教学的现实意义
《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因此又可称它为“艺术理论”。它对艺术院校学生提高艺术理论素养,把握艺术的本质,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对学生能准确把握艺术发展方向而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而且《艺术概论》在帮助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构建艺术理论基础知识框架,顺利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艺术人生观,使艺术院校的学生从“艺术匠人”向“艺术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并在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等艺术院校复合性人才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艺术学”在2011年升格成为门类以后,下设的第一个一级学科就是艺术学理论。如何构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成为我国当前研究艺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全国各大艺术类高校也开始将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与发展纳入到艺术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但是由于《艺术概论》内容概念相对庞杂、抽象与琐碎,思辨性强,又涉及交叉学科内容渗透等其它诸多原因,该课程教学效果在我国多所高等艺术院校中普遍不够理想。所以,针对《艺术概论》的课程优化与改革势必成为各艺术高校紧迫且现实的研究课题。
二、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现状的问题阐析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概论》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想,对《艺术概论》这一公共艺术课程“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以梳理与阐述。
(一)《艺术概论》授课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授课教师角度出发,上好《艺术概论》并非易事。一是《艺术概论》本身涉及的课情与学情的内容庞杂而深奥。随着高等艺术院校不断扩招,众多艺术学院学生人数剧增,但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对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各系《艺术概论》课的开设基本安排在大二学年。由于学生专业各不相同,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复杂性;而且《艺术概论》中包含的艺术原理知识点信息量大,诸如西方艺术史上各时期的绘画艺术流派和风格特征,及所对应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名等艺术常识性知识,内容固定且陈旧,不易讲出新意,概念抽象复杂,涉及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理性思辨性逻辑能力要求高,这对授课教师在艺术理论范畴自身知识能力的储备是一种挑战,对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其二,部分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专业基础情况,以及个人艺术素养提升的需求脱节。老师若采用枯燥的“纯理论”讲授方式,未对学生具体专业进行关照,这样的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无法实现艺术理论课应该自然实现与专业课互动的教学初衷。其实在大多数高等艺术院校课程实际安排中,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分开开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也常被忽略,从而导致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交流,授课内容缺少交集;而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的同时,也缺乏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身艺术创作的思考与实践中去的自我意识,使理论课失去了指导实践的价值体现。
其三,《艺术概论》考核评价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的考核思路还在很多艺术院校践行,即期末的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通过固定题型的试卷形式呈现(例如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这就使得学生课堂上机械化地做笔记,考前突击背书而应付考试及格。学生功利化地对待这门课的学习,只会使 授课教师的立场变得被动,演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
(二)学生在《艺术概论》学习过程中的现实窘境
由于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艺术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问题凸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对《艺术概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而兴趣不高。高校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文”的片面认知,自身艺术创作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理论深度和创新意识,却仍固执地认为技法的学习才是自身学习的重点,对《艺术概论》偏文艺理论类的课程设置不以为然,认为它用处甚微而摆出一副只为学分而来的架势,让老师深感无奈;再加之《艺术概论》内容杂、难度大、记忆点多,对于艺术类学生不易轻松理解与掌握,再加上课堂上大量的笔记工作,容易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难以调动他们在课堂上自发的学习积极性,更甚至艺术生们没有正确认识到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自我审美文化修养提高对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反而加剧了对理论学习的排斥与反感。
其二是学生在《艺术概论》课上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就我校具体情况来看,《艺术概论》是一门老师与学生公认的常年补考率、挂科率都颇高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在大部分艺术院校是普遍存在的。其实高校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自然学得吃力,对所学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有限;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学生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昏昏欲睡等状况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与此同时,面对难度系数较大的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大多数艺术生“遇难而退”的消极心态表现较为明显。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学生缺乏迎难而上、吃苦耐劳、勇于尝试与突破的精神,反而选择了躲闪、偷懒甚至放弃的做法,这是老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应给予正确引导的。
其三是学生对《艺术概论》的教材与教师评价并不理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可教材本身,但是他们明确表明不常自发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与阅读,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概论》教材内容文字阐述较多,艺术原理知识的专有名词让人难以消化,还有一些理论术语晦涩难懂,与自身专业结合不紧密,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还存在教材版本陈旧、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艺术发展的现实,若教学内容无趣且无用,学生必然对教材缺乏阅读理解的自觉与主动性,甚至不带书进课堂的行为屡见不鲜,影响正常课堂纪律要求的落实;而当同学谈及《艺术概论》的授课教师时,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课堂知识的阐述表示欣赏,但却对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表示遗憾,许多艺术生还反应出对《艺术概论》一贯采用的集体授课甚至是合班课的方式有意见,认为因为人多,缺乏课上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这实际是与他们专业课实行的逐一辅导授课方式,学生与授课教师有多次单独交流与指导的情况出现了差异化对比而造成的结果。师生互动较少,陌生感的存在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容易丧失学好《艺术概论》的信心。
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教学改革的对策探究
针对《艺术概论》在“教”与“学”上存在的诸如教材的老化、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传统守旧以及学生消极以待的情绪等现实问题,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概论》必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教师队伍作为该课程的主导者,更应积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个人思想觉悟与扩充自身知识的储备,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并敢于进行研究型课堂改革的尝试。
在优化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首先应理清一堂课的重难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新整合,并巧妙地将教科书中的理论术语与身边实际的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更好、更轻松地专注于课堂内容,并帮助学生在《艺术概论》课堂上找到收获知识、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幸福感。
其次,老师应该更人性化地设计课堂内容,实现对班级学生专业的关注,并在授课中有意凸显出对不同艺术专业的关照。老师努力用不同艺术形态的具体作品,从不同维度去阐释本堂课所要讲授的重要艺术理论概念,并尽可能涉及到班上同学的专业,实现备教材,也备学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逐渐潜移默化地发现艺术理论课知识与自己艺术专业成长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不得不学”到“自主学习”学习态度的自行转变,扭转学生将《艺术概论》视为“边缘化学科”的尴尬现状。
其实,切入学生艺术学习生活实际中,补充教材以外,当下学术争论的“热点”艺术现象与话题作为典型性、优质化的特色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形形色色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现象理论性逻辑思维理解,这是对教材资源材料的老化与缺失、观念上陈旧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当然,也可以在一学年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安排至少两次“个案分析”课。这样既可实现对本课程内容的丰富,又可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对艺术作品创作践行的重要价值意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之中,无论是艺术理论的个案还是艺术实践的个案都可强化《艺术概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为切入点,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能接受,听得进去,老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得到积极改善。
在改进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学生的听课状态,授课教师应首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实现突破,通过运用合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实《艺术概论》除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记录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努力践行,让学生真正实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例如,老师可以主动打破单一听讲式的教学活动,以“设问激趣”为目标的方式在课堂上组织集体讨论或分组对抗辩论等,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艺术理论话题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访问、调研等课外实践形式,得到一些对艺术现象更深层次的思考,强化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切身体验,并由此引发更多的积极思考内容。
再者,可以尝试邀请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各系的专业课老师走进《艺术概论》的课堂,让专业课老师、理论课老师以及全班同学构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态,艺术理论术语与专业技法术语的对话与碰撞,对促进学生扭转错误观念,自觉意识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性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还应该实实在在落实好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来培养与提升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即开展“小组活动”来考察学生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在课外,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搜索相关文献,然后确定小组的“研究对象”,并通过“拟提纲——写论文——上台做陈述”的方式扎实落实对某一研究对象学术化的探究,最终研究成果是一篇论文。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同学都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老师也会给予他们阶段性的辅导与作业的修改,这样不仅使师生变得亲近,又确保了学生平时作业的质量,而且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而在完善课程实效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上,高等艺术类院校本科《艺术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贯穿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外,还须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评价。由此可见,单靠一张期末纸质试卷的考核评价方式确实该被更合理、更有实效性意义的考核评价机制所替换了。例如,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成绩的分配比例,将该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定为 50% 与50%,这样,既强化了平时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又强调了期末考试的存在意义,更符合素质教育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而利用好平时成绩的50%,教师可以将它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例如平时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的表现,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充分调动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课堂学习变得实用与有效,而期末的50%,笔者建议可以加入口试的部分,即期末既考口试,又考笔试,彻底真实地考察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最后的期末分数变成对学生真实艺术理论能力的一种有效测试与评价。
总之,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概论》只有加快对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概论》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该课程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努力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高校艺术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高等艺术院校复合性人才。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2]罗奋涛.高师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艺术教育,2008(12).
[3]朱泓.高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G645
A
2014年四川音乐学院院级一般项目:《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初探》之研究成果。(属于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