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石鼓油纸伞工艺转换为高中美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2017-01-31彭元
彭元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民间美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由于民间美术所包含的独特审美及民族情感,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审美能力及情感的至关重要的载体。教育部及民间艺术团体认为民间美术应广泛的被引入课堂,使学生能更全面及真实的了解本地区及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如何走進课堂,及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被开发和利用,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油纸伞工艺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手工艺品。相传,最早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经历代的改良,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大众日常用品。油纸伞具有完备的制作工艺,又有着古老而独特的设计理论及鲜明的民间美术特色。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设计制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课程。本文以石鼓油纸伞工艺为例,进行民间美术导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探究,进一步深入研究油纸伞工艺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为此本论文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了解油纸伞工艺及当下高中“设计·工艺”模块的教育概况。第二部分:阐述油纸伞工艺的社会历史价值,深入解析油纸伞的艺术价值。第三部分探究油纸伞工艺转换为教学资源的意义。最后总结民间美术导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民间美术 高中美术课程 石鼓油纸伞工艺 教学探究
一、民间油纸伞工艺融入“设计·工艺”教学的时代背景
1、“设计·工艺”的定义
“设计·工艺”即“设计”加上“工艺”。维基百科中对“设计”一词的总结定义即为“设想、运筹、计划、预算的一个过程。”在《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设计”被定义为:“在正式制造某种物品前,根据一的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预先制订图样或模型的活动。”“工艺”在维基百科中指在外部形式上经过艺术的处理、带有明显审美因素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这一类的实用艺术。高中学习目标中就要求:“(1)丰富学生生活情趣,养成勇于实践、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良好工作习惯和态度,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探究和创造精神。(2)了解设计艺术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设计艺术的规律和技术,能进行简单的设计,为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或从业定向奠定基础;了解各种材质和工具的特性,学习一般的工艺程序和制作方法,丰富对民族传统工艺的了解和认识。(3)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设计创意思维和工艺制作过程,在设计学习和实践中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和技术意识。”②依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设计·工艺”模块是高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基础上更深度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高中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培养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
2、“民间油纸伞工艺”的起源与简介
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的传统雨伞。伞的“起源”历来有几种说法。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相传,春秋末年,工匠行业的“祖师爷”鲁班喜欢野外作业,如遇到下雨,常被淋湿。云氏想做一种遮雨的工具。如是,她将竹子劈成细条,组成一个弧形的如“亭子”样的模型,在上面覆盖兽皮。这个模型收拢如棍,张开如亭子,这便是伞的雏形。唐代白居易在其诗《石榴树》中提到“可怜颜色好阴凉,叶剪红笺花扑霜。伞盖低垂金翡翠,薰笼乱搭绣衣裳。”③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以覆之。”明末清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提到“但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3、新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工艺”作为高中美术课程五大模块(绘画与雕塑、美术鉴赏、设计与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书法与篆刻)中的第三大模块,因受到学校硬件条件及师资力量的局限,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很多学校少量开设甚至不开设这个模块的课程。高中课程通常以《美术鉴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多以陈旧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讲解为主。这也反映出“设计·工艺”模块的教学迫切需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课题这一类新鲜“血液”的加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民间油纸伞工艺融入“设计·工艺”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1、纸伞的美育价值
一把合格的油纸伞一般要经过材料选取、伞骨架制作、裱伞面、画伞面和伞面上油等五道制作工序,伞面上绘画的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着中国民间对于“吉祥美好”愿望的追求。下面笔者以油纸伞装饰绘画中的动物、人物、植物为例进行阐述。图案绘画通常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形式。动物图案的题材有:“龙凤呈祥”、“二龙抢宝”、“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双龙戏珠”“荷花锦鲤图”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凤图案,在油纸伞伞面上运用极为广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龙凤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对多种动物特征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中国人又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凤凰象征聪明智慧的女性,它们都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拼搏精神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龙凤图案文化内涵深刻,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寓意。例如:用于婚聘的油纸伞绘制“龙凤呈祥”(图1)图案寓意夫妻生活美满幸福。
图1
用绘有“二龙抢宝”的油纸伞恭贺小孩新生。寓意孩子聪明伶俐;人物也是伞面绘制中常用到的题材。如寓意男女情深义重的“牛郎织女”图;寓意美好祝福的“仙女散花”图;寓意长寿幸福的“八仙过海” “彭祖老仙”图等;在植物类题材上,常选用代表高洁品质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寓意其清雅淡泊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植物中也常运用牡丹、荷花等花卉。例如:“花开富贵”以牡丹为装饰题材运用到伞面上,寓意生活的美好与喜悦;“莲生贵子”以荷花,莲蓬,藕等植物寓意多子多福。这些题材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是中华民族以各种美术形式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油纸伞的社会历史价值
油纸伞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特征。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着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笔者以参观,考察湖南湘潭石鼓镇的油纸伞基地来进行深入探究
(图2)湖南湘潭石鼓镇的油纸伞制作基地展示大厅(图3)参与油纸伞工艺制作实践
图2
图3
2.1湘潭石鼓鎮油纸伞的经济价值
湖南湘潭石鼓镇的油纸伞起源于明朝初期,大批江西移民来到湘潭县,也带来了制伞工艺。随着纸伞技艺的发展,石鼓油纸伞行成一个较有规模的纸伞制造产业。清代到达鼎盛时期,当地大部分村民以纸伞为生,年产纸伞数量达到 120 万把以上,制伞成为当地谋生的好手艺。晚清时,曾国藩大力发展工商业,在安庆、汉口、上海、南京等城市设立了雨伞销售商店,并将石鼓伞远销售至英、法、美等欧洲国家和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2.2湘潭石鼓镇油纸伞的历史价值
在古代油纸伞工艺传到日本、朝鲜、泰国、越南、老挝他们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呈现多样化的面貌。制伞工艺技术在各国间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的友好往来。成为民族及各地域间感情文化交流的载体。
3、石鼓油纸伞工艺转换为教学资源的意义
石鼓油纸伞工艺作为湖南湘潭当地的优秀美术资源引入高中美术教学,对普通高中美术教育起到积极性的意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新的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
笔者从教九年,现今高中美术教材与十年前的教材基本没有变化。现有的湘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一直是我省中学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甚至一部分教师认为教材是权威人士编订的,没有必要改动。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新颖、独特。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本土文化、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需求相关联,吸取本土文化的精髓。3.2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其个性发展
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校本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本地区大部分高中生都听说过湘潭石鼓油纸伞,但让其谈谈油纸伞时,大多数人确实不知所云。不知道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优势在哪里。“走进石鼓寻找遗失的伞工艺教师近距离与制伞工艺人接触,挖掘课堂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学生自主探究的无限乐趣。石鼓油纸伞作为本地美术资源引入课程,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带给学生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新颖的课程设置。同时也让传统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3.3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潜能的开发,形成健全人格为特征。冲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育,缺乏情感、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发展的培育。中学美术课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将石鼓油纸伞引入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主要载体,继承和弘扬它,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意识。
结 语
从石鼓油纸伞资源的现状中,我们看到传统民间美术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这让我们痛心疾首。民间美术资源校本引入高中课堂的价值分析得出,扩宽了美术新资源,符合新课改、新课标的方向与要求;带给学生全新的知识和收获,使学生摆脱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促进教师的成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正是对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佳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设计在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川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一E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 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姚佰毅.植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中学“工艺·设计”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 张宗登.“湘中石鼓镇油纸伞的工艺特征探析 ”[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3
[7] 魏冬雨.“民间剪纸在高中“设计工艺”课程的教学研究 ”[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