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研究

2017-01-31王耀胜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苏国民政府两国

王耀胜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研究

王耀胜*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面对共同敌人日本的侵略和敌视,在国际局势迅速变化过程中慢慢走上了相互合作的道路,开展了有限的多领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就。但合作过程充满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中苏合作的脆弱性,这也为以后的中苏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中苏关系;大国角力

一、中苏外交的历史背景

(一)中苏外交紧张局势由来

1928年6月,南京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以后,对苏绝交效力随之放大,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和苏联两国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步步紧逼,都认识到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国际上寻求共同合作伙伴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寻求在短期内联合可以利用的一切外交资源加以抗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国民党最初在苏联得到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活动。而且,对苏联在历史上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发挥了巨大的国际支持效应,国民政府一直记得其积极意义。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的对抗和对其盟友中国共产党的镇压都在破坏着中苏之间的历史友谊,并在随后的多年里一直持续存在着对苏政策的严重失误,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不能分割开的。

中苏关系改善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正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弊端及其消极影响。这些争议涉及经济独立和国防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这严重阻碍了1937年的中苏关系正常进程以及结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共同的外交威胁逐渐使中国和苏联走到了共同的谈判桌前。共同的国家利益优先决定着两国的各方面外交政策。时间使得日本对两国的安全威胁愈发严重,两国认识到了共同阻击日本的重要性。而中国共产党对中苏结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和发展。就在结盟进行的过程中,这些困难就已经迎刃而解。而且两国对合作中的弊端和争端领域都有清醒的认识和态度,这提高了合作的规范化程度。就在两国确定了合作的领域以后,两国合作的实际进程就更加迅速了,这一过程如同商业谈判争端解决方式一样的效果。

(二)中苏外交互动的国际环境

1929年4月,国民党政府内部的《中华民国国防计划纲要》把恢复丧失的权利和领土作为政府外交政策的中心任务,并确定日本和苏联是中国最有可能的军事对手。从而把日本和苏联当做首要外交斗争目标进行外交谈判工作。当南京政府与日本在山东问题和胶济铁路的归属权进行谈判期间的时期,日本政府和军方决定不排除通过战争手段解决苏联和日本间的中东铁路争端。南京政府坚持的对中东铁路沿线的军事设施具有所属权严重影响了苏联在该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利益,从而引发了中苏两国严重的军事冲突,并且此次冲突大大暴露的中国军队在边境地区的兵力布置和战备状况。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了极大的损害,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也没有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反而在同苏联的屈辱外交中不得不处于极大的被动地位,对以后的外交斗争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三)苏联对华外交的政治考量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三省以后,严重影响了中苏两国的根本利益,中苏两国认识到了缓和两国关系的必然性。两国为共同应对日本的扩张不断采取行动,在各方面合作领域迅速接触,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加以拓展和深化。加强双边合作有助于打击共同的外部敌人和内部反对力量的整合与打击,两国之间历史的摩擦也随着合作的深入而加以搁置和解决。两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外交活动时,都在有意无意中开展了各方面的外交探索,但是根本目的是打击共同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分子,从而深化了两国间的结盟。当下两国外交领域的斡旋和迎合中的碰撞,使两国找到了合作的新手段,并在实际外交中加以运用。总之,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和外交抗议,南京国民政府方面延续了以往的外交政策,减轻了该事件所带来的外交难题和国际困境,积极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态势,在不断得到美国各方面援助的同时也维持着摇摇欲坠的中苏关系,国民政府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判断,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被侵略国家,在国际新秩序转型过程中对提高国际地位有了初步打算。

二、国民政府为改善中苏外交所做的努力

(一)以经济领域合作为突破口,争取军事援助

在两国致力于恢复双边外交的过程中,两国外交家的远见和真诚相待发挥了积极的效果。总计用四年的时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和外交斡旋,终于在抗战初期达成了一份珍贵的双边协议,同样是历史遗留问题所带来的不信任危机所导致。中苏两国恢复了在边境地区的贸易活动,边界上的很多合作项目的发展见证了中苏曾经的甜蜜,也可以看到苏联对中国影响的深远,中东铁路和独山油田就是两国共同友谊的见证,最初由苏联代以托管,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国家级企业。由苏联和中国政府共同托管的这种机制一直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合作模式在国际关系史中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独创性。共同的物资流动和大型油田的开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为战时的军事物资供应提供了较大的保障,有利缓解了两国军事前线的物资紧张局面。经济领域的合作也打开了军事合作的大门,两国的军事人员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方面的军事支持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国扶持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抗日战阶段,所面临的斗争形势是不同的。苏联援助期间的斗争形势更为复杂,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加剧了其工作的艰苦性,政治和军事干扰及其复杂。敌我力量的不平衡使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严重干扰着顾问团的正常工作的开展,军内腐败问题的多发也是重要阻碍因素,这更体现了苏联军事援助的弥足珍贵。

(二)坚持对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引导

但对于中国来说,与苏联的多领域合作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国内困境和国际外交危机,但最重要的意义是在共同抗日的领域苏联将为中国提供巨大的援助和军事支持与合作。同苏联的结盟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被苏联的潜在敌人所仇视和鼓励,不利于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中国旨在签署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文件,以保证战时双方合作方针的贯彻落实。苏联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所顾忌的,因此国民政府在条约的附加文件中坚持保证全民族统一抗战,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并支持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抗战,加强国共两党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

(三)以经济交流促进军事政治关系的强化

总体来讲,中苏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并没有带动其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合作。苏联也没有对华经济外交的总体性方案有全局意识,缺乏指导性的经济方针暂时促进了经济合作,但受到中国政府的排斥。中苏经济关系一直是政治关系的附庸,受两国外交关系的不稳定性影响很大。苏联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希望加强对东北的合作力度,这引起了国民政府政治上的警觉。随着中苏之间持续性经济互动的不断发展,终于使国民党成立了对苏贸易统制局等对苏经济机构,在此类机构的指导下,中苏之间的经济合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国民党时期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向政治领域延伸,但政治合作的优先性还是得以保留下来。在中苏合作的黄金时期,两国都认识到了互助协议的签署对抗战期间的坚持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这也是基于政治互信基础上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基于一个政治保障,它默许了中国在新疆地区进行经济行为的发生,中国政府在抗战的困难背景下,做出的努力是十分伟大的人道主义行为。

三、中苏战时合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力的抑制了日本的扩张步伐

蒋介石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说:“如果我们国民政府为了抗日而与苏联结盟,将会重复数年前我们在广州所犯下的同样错误。”虽然中苏两国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巨大的对立和隔阂,严重缺乏战略互信,但中苏两国由于现实的威胁最终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国的结盟在西安事变后得以完全实现。两国结盟的目的都是应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步步紧逼。这就限制了同盟的范围和深度:当一国改变了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时,联盟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松动。只有在日本同时侵略苏联和中国的过程中,联盟才能有其存在的必要。在中苏联盟中只是存在有政治上的彼此拉拢,而没有真正的感情因素的存在,这样促进了联盟效应的充分发挥。在苏联领导人看来,支持中国抗战有助于减轻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提高对战略局势的掌控能力和战略韧性的发挥,在以后的苏德战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二)为战后的国际秩序埋下了伏笔

抗战期间苏联的对华援助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开始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了战后的世界重建进程中,苏联也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新角色,开始积极扶持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尽管有些问题得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极力削弱,但两极格局的趋势不能避免。美苏两国在争取中国的合作中开始了新的斗争,中国在不断的发展中遇到了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艰难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2]第二历史档案馆文件.何俊.论1929-1939年的中苏关系.第3页.

[3]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第229页.何俊.论1929-1939年的中苏关系.第50页.

王耀胜(1991-),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国际政治与大国战略。

K

A

1006-0049-(2017)16-0117-02

猜你喜欢

中苏国民政府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国际挑战需中美两国积极合作解决
中美两国发展水平与潜力比较研究
颜惠庆与中苏邦交恢复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