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研究综述

2016-07-08路琪琪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抗战时期

路琪琪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被迫相继中断,西北援华通道成为中国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上通道。苏联援华的航空配件、航空汽油、汽油等物资,以及中国偿还给苏联的桐油、羊毛、驼毛、茯茶等物资均是通过此通道运输。本文对20世纪以来,关于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力求对进一步研究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进行思考。

关键词:西北援华通道;抗战时期;中苏关系

援华通道是抗战时期中国的重要交通路线,苏联援华的航空配件、航空汽油、汽油等物资经新疆伊犁边卡进入中国境内,再经新疆哈密汇集于星星峡,星星峡为总中转站,后通过古丝绸之路的甘新公路到达兰州,再转运他处。支持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继续。中国偿还给苏联的桐油、羊毛、驼毛、茯茶等物资亦是先集结于兰州后,再运至新疆到达苏联,维系着中苏友好同盟的关系。

一、概念界定

近代已降,随着革命史观的勃兴,抗日战争研究迎来热潮,苏联援华的各类问题的研究文章、论著也是层出不穷,西北援华通道的研究也被学者所关注。关于这一国际运输线,各家说法不一,现将研究者对这条运输线的界定做一梳理,以确定其具体路线。

秦诚至在《甘新公路首次整建纪实》中称其为甘新线,“1937年8、9月,正值抗日战争开始,苏联以大批军用物资援助中国,为了运输这些军用物资,必须有一条国际的运输路线,甘新线的创建即基于此。这条路线,由苏联中亚西亚土西铁路的阿拉木图车站起,经我国西北边境的霍尔果斯,沿天山北侧,越七角井山口,纵贯河西走廊,直抵兰州。实际途程约三千七、百百公里。”[1]

沈雷春编的《中国战时经济志·中国战时交通建设》一书中称其为中苏通道,世人瞩目的中苏通道,是中国对苏联的交通路线,实操着抗战前途的命脉。“在西北有条长1000多公里的甘新公路,起于甘肃的兰州,讫于甘新边界的星星峡,由此经新疆的哈密、迪化、乌苏、塔城而至苏联的塞密巴拉丁斯克,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衔接。这便是中国同苏联的大动脉——中苏通道,新疆方面的通国际大道,以乌苏为集中点,以迪化为重要中心。”[2]

董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贸易中的西北通道》中称其为西北通道,“抗战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大致走向是:萨雷奥泽克——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3]

杨红霞在《抗战时期日本轰炸甘肃研究》中对西北援华通道具体路线的论述是,通过陆路和空中航线经新疆到达兰州,陆路主要是通过古丝绸之路的甘新公路,空中航线为阿拉木图一一兰州一一汉口。[4]

赵国强主编的《甘肃抗战实录》中称其为援华物资通道,其具体的论述是,苏联援助中国的军用物资,经新疆哈密汇集于星星峡,星星峡成为重要集散地,后沿着河西走廊东运至兰州,再由兰州转运到各个抗日前线。[5]

以上对这一运输线称呼虽有不同,但具体路线基本相符,本文以《甘肃抗战实录》为准,称其为“援华物资通道”,又因要与西南之滇缅、滇越作出区别,故加上“西北”二字,再作出时间、国别之差异,暂称这条国际运输线为“抗战时期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苏外交这一课题上,对苏联援华和苏联援华物资通道只是在一些著作中寥寥提及。主要著作有:贾比才的《苏中关系史(1931—1945年)》与《苏中关史(1917—1957)》(中国社会出版社,1981),以及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苏中经济关系概论》,三本书对抗战时期中苏经济关系均有所论述,但是对于苏联援华军火物资的具体品种与数量均未提及。而卡利亚金的回忆录《陌生的旅途(军事顾问回忆录)》,德博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以及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年》,书中对苏联援华的军火物资种类及数量均有所记载,但具体细节各不相同,后李嘉谷专门对此作了考证,后文具体有写,此不赘言。

(二)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关于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研究。将民国时期中苏关系作为专史研究的著作有:罗志刚的《中苏外交关系史研究(193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其中罗志刚详细地叙述了1937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直至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期间的中苏关系。文中他提出国家利益是中国和苏联制定外交政策、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并且战时中苏合作是一种互利关系。对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评价,作者在予以肯定的前提下,也提出了该条约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等负面影响。田保国的《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1999),书中除了对民国时期中苏关系作了纵向概述外,还对外蒙古问题、中东铁路问题、新疆问题三大历史悬案作了系统地梳理和评价。

相关论文主要有:王真的《孙科与战时国民政府的对苏关系》(近代史研究,1993.05),认为孙科个人在调整和改善国民政府的对苏关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恶化原因初探》(历史研究,1990.04),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后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而认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是苏联外交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等。而朱敏彦在《试评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民国档案,1990.04)一文中认为,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支持和援助政策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档案资料的陆续公布,为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如薛衔天的《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俄关系史料》(精华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0),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著的《中国的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以及沈志华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等均是档案资料的整合,为本文提供的重要的资料参考。

2、关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的研究著作以孟宪章著的《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为重点,该文从经济贸易方面对中苏贸易进行了梳理,比较系统的记录了中苏贸易的发展和变化及特点,对苏联援华贸易有一定的介绍,但涉及西北通道的内容并不多。

相关论文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苏联援华物资的数量两个方面。关于苏联援华的性质研究有:王林涛的《略论抗战初期中苏蜜月般关系——苏联援华抗日述评》(浙江学刊,1995.04),他认为,抗战初期,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和军事上等多方面给予中国以真诚有效的援助,且这种援助具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性质。王真《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中共党史研究,1993.05)一文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苏联对中国的人力、财力、武器方面的援助实际出发,论证了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而非民族利己主义。而张雪梅在《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政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3)中,则认为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苏联国家利益。

关于苏联援华物资数量的研究论文有:李嘉谷的《评苏联著作中有关苏联援华抗日军火物资的统计》(抗日战争研究,1994.02),作者通过对苏联著作中有关苏联援华抗日军火物资数量的罗列、对比及分析,最终认为苏联经济史专家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年》中的数据比较确切。苏联从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向中国提供飞机90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关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约1亿8千万发,炸弹31600颗,炮弹约200万发,以及其他军火物资。[7]李嘉谷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贷款问题》(近代史研究,1992.03),通过对著作及档案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自1938年至1939年先后只有三次易货贷款支援中国,总数达2.5亿美元,第一、二笔易货贷款全部动用,第三笔贷款的使用因苏联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断。

3、关于抗战时期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研究。对抗战时期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研究鲜少,魏永理著的《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中对西北援华通道有所提及,余贤杰、梁发芇的《战时甘肃:苏联援华大通道》(甘肃日报,2005-8-18.07)对抗战时期,苏联的援华通道的修建、路线、管理机构作了介绍。王文元的《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大抢修》对西北援华通道的抢修及维护重点说明。张磊在《民国时期新疆通内地陆路交通线的变迁与发展》(陇东学院学报,2014.04)中说,抗战爆发后,出于运输援华物资的需要,新疆与内地交通的新变化包括甘新公路、南疆公路与青新公路的修建。除此以外,相关研究还有申晓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石慧玺的《透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及甘肃交通运输业的开发》(开发研究,2008.03),付辛酉《太平洋战争时期援华物资西北路线初探》(新疆社会科学,2010.05)等论著。这些研究主要从抗战时期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修筑、管理以及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西北开发为出发点,考察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目前,随着新的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布,对苏联援华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新的研究路径

通过对抗战时期档案、报刊等第一手资料的查阅与整理,笔者思考,首先,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援华物资运输过程中的积压、油料漏耗、车驼回程放空等具体问题描述,力求对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有全面、细节的把握。其次,通过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与征集、运输过程中的问题、道路的抢修与维护等具体研究,期望对抗战时期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地位、意义及对西北开发的作用作进一步探讨。最后,可以对抗战期间的苏联援华贸易的内容及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的管理进行研究,对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有新的思考。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诚至.甘新公路首次整建纪实[C].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111.

[2] 沈雷春.中国战时经济志·中国战时的交通建设[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22.

转引自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510.

[3] 董凯.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贸易中的西北通道[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2.

[4] 杨红霞.抗战时期日本轰炸甘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18.

[5] 赵国强主编.甘肃抗战实录[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272.

[6] 马·艾拉佩江、帕·卡巴诺夫.苏联对外政策的列宁主义原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7] 斯拉德科夫斯基.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年[M].莫斯科出版社,1977:127-138.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