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的特点及建设性功能探析

2017-01-31李丹丹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性功能客体

李丹丹

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的特点及建设性功能探析

李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政治动员是政治生活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政党开展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新中国初期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完成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从政治动员的主体、客体以及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的特点,并进一步探析此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建设性功能。

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特点;功能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民众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共产党在1949至1956年的初期阶段,采取多种动员方式有力推动了新中国初期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的特点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任务,具备强大动员能力成为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时期共产党政治动员特点尤为显著。

(一)动员主体的权威性

政治动员是政治生活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新中国初期特殊的发展环境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政治动员的作用,承担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具有政治合法性,具备藉以控制社会的关键因素,政治动员主体的权威性成为题中之义,也有力保障了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三反”“五反”等运动的顺利开展。

(二)动员客体的广泛性

新中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民众认同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前线战场,都需要民众的积极配合,动员客体为全国人民。这一时期的政治动员满足了客体的利益需要,充分调动了客体积极响应及广泛参与。土地改革运动中,民众在斗争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具备了主人翁意识。[1]随着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人们的建设热情逐步增强,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先进工作者,全国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建设氛围。

(三)动员方式的多样性

开展有效的动员活动对实现动员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新中国初期的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政治动员工作时,采取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性的动员方式。标语及广播动员形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成为制造社会舆论气氛、进行宣传动员的重要手段。[2]此外形象宣传方面的动员形式也种类众多,图表、照片、电影、戏剧、歌曲、展览等通俗性大众艺术形式广为传播。

二、新中国初期政治动员的建设性功能

有效的政治动员是推进政治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动员,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功能。

(一)扩大民众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重要内容,政党的决策和政治意图依靠民众来实施,缺少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任何政治目标都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之前,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较少,阻碍了政治生活的开展和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众在法律政策层面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利。共产党极力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在政治动员时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宣传鼓动人们参与政治,为民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度,为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整合社会资源力量

国家或政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需要凝聚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政治动员既能加强政治权威,又能凝聚社会力量。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动员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对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在土地改革中的政治动员下,民众积极参加土改,到1952年底,约有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700亿斤粮食的沉重地租负担,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3]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起了动员,农民、城市市民和工人、工商界、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保家卫国的运动中,开展了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的革故鼎新的动员,整合了社会资源,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增强民众政治认同

政治动员主体的动员目标能否实现,与客体的政治认同密切相关,政治动员的成败取决于客体的接受程度,政治动员中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心理认同。从政治动员的角度来看,心理认同是动员客体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基于自身价值信仰而产生的对动员目标的肯定或赞同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4]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广泛宣传党的制度政策,调动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赢得他们对政治体系的政策支持和心理认同。在政治动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众在参与政治动员过程中,逐步对新中国的制度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心理层面逐步接受和认同新中国,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感,充分发挥政治动员的政治功效。

三、结语

政治动员是执政党获取民意支持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初期广泛运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呈现出动员主体的权威性、客体的广泛性,以及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政治动员在整个政治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功能,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信,推动了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政治动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民众的心理层面入手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及拥护,在短时间内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发挥集中优势办大事的革命优良传统,在新中国初期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功能。

[1]陈菲.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J].世纪桥,2011(21):22-23.

[2]侯松涛.全能政治: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31.

[3]贾章旺.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5)[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5.

[4]杨小明.政治动员的功能新探[J].浙江学刊,2012(1):83-87.

李丹丹(1990-),河南驻马店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K

A

1006-0049-(2017)16-0145-01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性功能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运动与性功能
论中央苏区的农民政治动员
浅谈知识产权客体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